APP下载

取精用宏 所成必美——《鲍廷博藏书与刻书研究》读后

2013-08-15

关键词:鲍氏刻书藏书家

姜 胜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周生杰博士近年来从事古籍整理事业,勤勤恳恳,笔耕不辍,发表、出版了多篇(部)论文和著作。他勇于前途之开拓,近年来,又把重心放在安徽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上,精进不息,并取得可观的成绩。新近出版的《鲍廷博藏书与刻书研究》(黄山书社2011年5月版,以下简称《研究》)就是一个见证。《研究》全面分析鲍廷博在藏书、刻书、献书、校勘、辑佚等诸方面的特色成就,发人所未发。我们读后,感受很深,下面从三个方面简单分析《研究》一书的特点。

《研究》全面研究安徽文献大家鲍廷博藏书与刻书成就,重新审视清代藏书家鲍廷博的刻书特点,和时代政治、文化的关系,以及藏书刻书的深刻影响及其巨大贡献。鲍廷博是清代安徽藏书刻书大家,鲍氏刻《知不足斋丛书》之际,正值清代文化发展的高峰。鲍廷博为什么向四库馆献书?所献书籍究竟存在什么样的特点?和同时代藏书家相比,优劣之处在哪里?回答这类问题,唯有对鲍廷博藏书和献书做过深入考察的专家,才能言之有据,言之可信。《研究》著者敏锐捕捉到这些问题,开山采铜,深入分析,并凸显了鲍氏藏书、刻书与乾隆主流学术的关联。试举一例,鲍氏所献之书明明没有扬州马氏献书数量多,但为什么人们乐于称他为“献书之冠”、“进书之首”?著者钩沉索隐,从其献书品质角度切入分析,认为其书多宋元以来孤本、善本,校勘成就有口皆碑,被《四库全书》著录的数量为当时之冠,故《清史列传》称:“大半宋元旧板写本,又手自校雠,为天下献书之冠。”让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一目了然,也让我们认识到鲍廷博为古籍孤本、善本的校勘、保存、流传付出的诸多心血。又如《研究》依据《四库全书总目》对鲍氏献书中的进呈、著录、存目、没有被采纳和撤毁的书籍数字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进行了详细统计说明,为我们在阅读时快速了解此类文献资料提供了方便,具有很高的价值。

笔者阅读本书,最深刻的印象是著者既重视文献的本体研究,又重视藏书刻书文化的理论建设,故在论述问题的时候,材料详瞻,语言平实,实事求是,绝不作凌空漫谈,故其观点令人信服。

著者在整理古籍方面,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文献学家的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又体现了现代阐释学的特点,融会贯通,别开生面。《研究》一书成功地运用比较、归纳、统计等研究方法,拓宽和加深了鲍廷博藏书与刻书研究领域,对我们深入了解《知不足斋丛书》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大有启发。

例如,著者对《四库全书》和《浙江省第四次鲍士恭呈送书目计六百二十六种》进行一一仔细比对,发现被前者著录和存目的部分有大量书目没有计入后者的统计之内,这样的书目竟然达到91种之多。《研究》把这91种书目比对出来并对这些书目的书名、卷数、朝代、作者进行说明,从而使鲍廷博献书书目增加到717种,这对于后来者再研究鲍氏献书资料等提供了有力证据和方便。

又如,《研究》阐释了鲍廷博的藏书理念,一反孤陋的藏书旧习,秉承“以散为聚”的藏书思想,尤其引人瞩目。鲍廷博认为“历数近来藏书家,而自述其储藏之富。曾几何时,悉已散为烟云,渺兹一粟,漂流沧海中,杳不知其所之矣。因慨死生旦暮,聚散无常,予家所藏异时岂能独保?徒令后人复哀后人耳!间常语儿辈,与其私千万卷于己或子孙不为之守,孰若公一二册于人?”由此,著者得出鲍廷博具有“散”书的思想:第一,他认识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精神是无尽的,书籍作为人类思想精神载体之一,如果得到妥善的流传,从某种意义来讲就是延续人类的思想;第二,藏书家的子孙设若不守祖上的规矩,则藏书易于散为云烟,如果那样的话,还不如公之于人;第三,“散”的过程也是“聚”的过程,这种“散”实际上就是藏书家之间的互通有无,相互交换。除此之外,书中还考证了鲍廷博的“散”书途径可以用“进呈”、“交流”、“赠阅”来概括。藏书、散书、刻书为鲍廷博一生之要务,而其终极目的是将古代的文化遗产牢牢的“聚”在一起。尤其难得可贵的是,作者还把这种聚散思想和清代刊刻中的感恩思想、沾溉来学和考据学风等几方面联系起来,综合阐述。毫无疑问,要发现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有赖于宏观的整体通识,要具备微观分析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文献整理的实践经验。作者纵笔书写,条分缕析,犹如庖丁解牛,老吏断狱,令人称快。

本书还展现了著者广阔的学术视野,其发现问题的敏感和攻坚突固的功力,创获之丰富,都令人惊叹。

安徽是文献大省,有宋以降,徽州一直是皖南的刻书中心,特别是明代之后,徽州的刻书业跃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并一直维系着全国四大刻书中心之一的地位。鲍廷博是其中知名度最高的藏书家。可是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虽然各种研究、叙述文献家或藏书家的著作都会提及,也有刘尚恒先生的《鲍廷博年谱》等专著问世,但毕竟缺少对其藏书和刻书视野做深入细致梳理和研究的著作。本书填补了大量空白,略举数例。

关于陆心源收藏的鲍廷博藏书的资料统计,台湾学者林淑玲统计为17部。而作者通过对《宋楼藏书志》的钩稽得出陆心源收藏的鲍氏藏书为33部,整整多出了16部。并且通过列表和注释分别对陆心源所藏鲍氏藏书做了具体比较。这是极有创见的文献资料。

再如,关于鲍廷博藏书印研究,作者在郑伟章、刘尚恒统计出的44方外,又根据文献资料考知出了“得闲居士”、“古欢书屋”、“得知千载事,上赖古人书”等3方藏书印,使鲍廷博藏书印的总数达到47方之多。并对这些印章从其形制、内容和风格上做了分类分析,以此了解鲍氏藏书的流传过程。

又如,关于《知不足斋丛书》中所辑佚之古书,著者勾稽多达28种,并分别对这些古书从书名、著者、《知不足斋丛书》集数、辑佚者、备注5个方面进行列举、分类,有助于他人对这些文献资料的了解。这也可以说是对《知不足斋丛书》的进一步的辑佚。

综之,著者读书既多,用功亦深,取精用宏,所成必美,此书体现其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对我们深入了解鲍廷博,了解徽州文化,了解清代藏书刻书史,都极有参考价值。对从事古籍文献整理的研究者,也有很大启发。牛继清教授在该书序中称《研究》一书“将鲍廷博研究明显提高了一个层次,其学术意义不言而喻”。我们相信,随着阅读的深入,这本《鲍廷博藏书与刻书研究》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帮助。

猜你喜欢

鲍氏刻书藏书家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重症监护室患者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预后分析
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耐药性分析
论元代儒学刻书
重症监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分布及预防控制措施
清藏书家袁廷梼枉生平发覆[1]——一个苏州家族的兴衰
《先秦至隋唐五代藏书家考略》补考
明代安徽官方刻书考
两宋安徽官方刻书考
苏州藏书家许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