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语境与前景化的解读

2013-08-27张文明

关键词:文体学前景意图

张文明

(安徽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前 言

前景化是韩礼德功能文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广泛应用于文学文体研究中。通过对文学语篇中前景化手段的解读,可以更深刻地分析和确定该文学语篇的文体及作品的主题意义,为文体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作为目前文学文体研究中一个最受关注的课题,前景化旨在从语言的“功能”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突出”形式与其所在的语言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关于语言“功能”的思想,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是完全吻合的。可以说,前景化概念是韩礼德将系统功能语法中关于语言“功能”的思想应用于文学文体分析的产物。“功能”是贯穿系统功能语法,功能文体学和前景化概念的一个核心思想。要完全理解前景化概念,必须对韩礼德的功能文体学和系统功能语法有个全面的了解。

国内学者对上述相关方面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代表人物有:胡壮麟等[1],对系统功能语法做了全面的介绍;刘世生[2],阐述了系统功能理论对现代文体学的影响;申丹[3],对语言的潜在功能和前景化在文体学中的重要性等问题作出了解答;张德禄[4],对韩礼德的功能文体学及其贡献作了全面的介绍和评价;崔海光[5],探讨了前景化概念及相关诸因素,并通过实例分析阐述了前景化原理在文学文体分析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些学者的论著在系统功能语法和功能语言学的引进及其在各种语篇分析中的应用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为前景化概念在文学文体研究中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石。

前景化作为目前文学文体研究的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课题,已达成广泛共识。但就前景化概念本身而言,如何确定文学语篇中出现的某一语言形式为前景化手段,仍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答。韩礼德把前景化定义为“有动因的突出”[6]112。所谓“有动因”,是指与作品的主题意义相关;所谓“突出”,既可以指对语言常规的偏离,也可以是语言常规在数量上的显耀。可究竟何为语言的常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如果语言常规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前景化在语篇分析中的正确解读也就没有一个可参照的标准。本文拟在分析目前前景化概念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引入认知语境的概念,取代语言常规成为前景化的参照,并尝试建立一套由认知语境统领的前景化解读机制,完善前景化理论。

一、前景化概念中存在的问题

如上所言,前景化是违反标准常规的语言形式,对语言常规的违反可表现在语音、词汇、句子乃至整个语篇层次上。通过对语言常规的系统违反,前景化旨在表达作者/说话人隐含的交际意图。因此,正确解读前景化的关键在于对语言常规的界定和对交际意图的理解。但是,在这两点上,韩礼德的功能文体学并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解答。

(一)对语言常规的难以界定

首先,功能文体学并不能明确界定什么是语言常规。韩礼德本人认为,“没有一组在所有情况下都可以参照的可预料形式。[6]114”张德禄在解释语言的常规时也提到,“从常规的角度讲,语言中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常规。[4]45”那么,作为对语言常规系统违反的前景化也就无法界定。虽然功能文体学提出在解读某一具体语篇时,可以将其跟同时期、同类型的其他语篇进行比较得出语言常规的界定,但这种比较方法太过于偶然性、随意性,因为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参照语篇,从而得出不同的比较结果。而如果为了解读某一语篇中的前景化特征,去通览同时期同类型的所有其他语篇的话,又太过于费时、费力,不具备操作性。因此,虽然前景化是对语言常规的系统违反,但解读前景化时却不能以语言常规为参照对象,需求助其他的参照。

(二)对主题意义的可能误读

其次,功能文体学认为前景化是“有动因的突出”(motivated prominence),一个突出的特征只有与语篇的主题意义相关才能前景化[6]112,而理解语篇的主题意义则要依赖于情景语境。根据Malinowsky对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的划分,情景语境包括语场(field of discourse)、语旨(tenor of discourse)和语式(mode of discourse)三个部分,这三个变项又与意义系统的三个意义成分:概念意义 (ideational meaning)、人际意义(interpersonalmeaning)和谋篇意义 (textual meaning)相对应[4]46。这三种意义使得语言分别具有表达概念、体现关系和组句成篇的功能。一个语篇的主题意义可以通过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得以表达,而谋篇意义更多地体现了语篇的符号组织方式,与语篇的衔接和连贯相关。那么,出自语篇连贯的考虑而采用的一些“有动因的突出”有时则和语篇的主题意义无关,但按照功能文体学对前景化的界定,这些“突出”的语言形式却有可能被误读为前景化。

二、认知语境对前景化的解读

(一)认知语境的概念及特征

1.认知语境的概念

认知语境 (cognitive context)的思想来源于Sperber&Wilson在Relevance:Communication&Cognition一书中“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的概念。他们认为“一个人总的认知环境是他所明白的一系列能感知并推断的事实构成的集合。一个人的总认知环境是由他的认知能力和其所处的物理环境所决定的”[7]39。何自然认为“认知语境由三种信息组成: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8];熊学亮认为“认知语境涉及到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 (知识结构)”[9]。从上述对认知语境的定义中,不难看出认知语境囊括了影响语言交际的物理环境,交际者的经验知识和认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听话人/读者对话语/文字的解读。而任何语言形式,不管“突出”与否,都不能为自身提供解释,前景化作为一种“突出”的语言形式,对所在语篇的主题意义的作用必定需要通过语用推理才能为人领悟。在这方面,认知语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认知语境的特征

认知语境区别于传统语境在于它的建构性和动态性。传统语境观认为语境是预先确定的,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听话人/读者根据语境来进行推理,判断新信息的相关度;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认为,人们处理信息的目标是以尽量少的心理投入获取尽量大的语境效果。判断相关度不是理解过程的目标,而是手段。人们不是先确定语境然后判断相关度,而是先设定有待处理的新信息是相关的,然后选择适当的语境来证实这种假设。相关是不变项,已知项,语境才是变项和未知项。因此,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在接受和理解话语时会从脑海中提取相关的语境设想,建构新的语境假设,以期得到满意的语境效果。语言交际的过程也是认知语境不断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随着新信息的不断出现,原有的认知语境会不断地得到增加、加强或否定,所以,认知语境也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状态。认知语境的建构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决定了认知语境在语用推理方面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解释力。

(二)认知语境对前景化的解释力

1.认知语境为解读前景化提供了一个可参照的标准

相比较语言常规难以确定,认知语境可以为前景化提供一个可参照的标准。在文学语篇中判断一种语言形式是否为前景化,可以通过分析这种语言形式所表达的信息是否与读者的认知语境相违背。如果相违背,则属于前景化手段。虽然作为参照的认知语境本身具有建构性和动态性,并且由于人们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不同,同一文本信息可能在不同人的脑海里会产生不同的语境效果。但这只会影响到与人类认知相关的最大关联性,在交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最佳关联性依然可以通过认知努力程度的增强或降低趋向同一。人的认知具有主观能动性,对于文学语篇中的某一前景化手段,读者在第一次阅读时可能并不能完全解读,但随着阅读的继续深入或重新阅读该语篇,在该语篇中其他信息的辅助下,通过认知语境的补充和认知努力的加强,最终会正确解读该前景化手段;同理,读者在第一次阅读某一文学语篇时,也有可能把作者出于“谋篇功能”考虑而采用的一些“突出形式”误解为前景化手段,但随着阅读的继续进行,该语篇中其他信息的输入否定了这一解读,读者也会通过认知语境的完善和认知努力的降低,最终会摒弃这一错误解读。因此,认知语境在解读文学语篇中前景化手段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正确解读前景化唯一可参照的标准。

2.理想认知语境假设

根据关联理论,语言交际实际上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即按照一定的推理、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认知语境则充当了这一活动过程的桥梁,不仅存在于听话人/读者的推理过程,也存在于说话人/作者的明示过程。说话人/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首先会在脑海里形成对听话人/读者的认知语境假设,进而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听话人/读者在接受到语言形式的刺激后,脑海里会提取相应的认知语境假设,从而正确地理解说话人/读者的交际意图。然而,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并不完全相同,为什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能够成功传递和理解彼此的意图呢?这是因为人们在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时,首先会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关于交际另一方的理想认知语境假设,确保对方在付出一定的认知努力后,会得到正确的语境效果。虽然理想认知语境假设往往与实际的认知语境不尽相同,但这只能影响到交际另一方付出的认知努力的多少,并不影响最后的语境效果。理想认知语境假设在文学文本语篇交际中尤为重要,因为作为交际一方的作者在构建语篇时面对的是并不在场的交际对象-读者,而且,作者一旦完成其交际意图的明示过程,便退出交际,很难影响读者的推理过程。所以,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在脑海里形成一个理想认知语境假设,读者要做的是提取自己的认知语境,付出或多或少的认知努力,从而得到作者想达到的语境效果。

3.认知语境对前景化的解读机制

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活动视为一个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旨在传递说话人的意图。一个语言交际活动涉及到两种意图:一是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二是交际意图 (communicative intention)。简言之,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说话人/作者不仅要表明他有某种传递信息的意图,他更要向对方表明他有传递这种信息意图的意图[10]。而使用前景化手段表达的主题意义正是这种交际意图,需要听话人/读者认知语境的处理才能正确解读。认知语境取代语言常规作为前景化的参照,可以形成有效的前景化解读机制。

认知语境对文学语篇中前景化手段的解读机制可以简略地用下图表示。整个解读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在明示阶段,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即整个语篇的整体意义,首先会在脑海里形成对读者的一个理想认知语境假设,并以此为参照,在词汇、句法或语篇层面上选择与理想认知语境假设相违背的语言形式,这一过程由于作家创作的特殊性,作者在明示过程结束后,便退出交际,无法对理想认知语境假设或采用的语言突出形式进行修改,所以具有单向性;在推理阶段,读者在认知语境的指引下,对这些“有动因的”语言突出形式自发地进行推理。这一演绎推理过程涉及两个变量:认知结构和认知努力。由于认知结构的不同,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语境前提,同一语言形式在读者的脑海中形成的语境效果因此也可能有所不同,具有或然性;但另一变量认知努力的改变可以影响读者脑海中形成的最终语境效果,使其与作者做出的理想认知语境假设趋向同一,从而保证了这一推理过程的必然性。在这一过程中,读者可能会阅读甚至多次阅读整个语篇,语篇中的其他相关信息会不断地补充读者的认知结构,并且刺激读者的认知努力程度,反过来又会影响读者的推理结果,所以说这一过程具有双向性。可以说,在推理阶段,在认知结构和认知努力的共同作用下,读者对文学语篇中出现的前景化手段都能作出正确的解读。

认知语境下的前景化解读机制

结 语

作为韩礼德功能文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前景化语言功能的角度分析研究语言形式与语言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分析文学语篇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但由于缺乏对语言常规的定义,在实际的文学语篇分析中,对于确定前景化手段缺乏一个可参照的依据,有时甚至出现了对前景化手段的误读现象。文学作品的创作和解读实际上也是一种语言交际过程,离不开人类认知的参与。本文引入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概念,取代语言常规作为前景化手段的参照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认知语境对文学语篇中前景化手段的解读机制,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对前景化手段的误读,还能为正确解读文学语篇中的前景化手段提供更具操作性的理论支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前景化理论。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2]刘世生.系统功能理论对现代文体学的影响[J].外国语,1994(1):14-18.

[3]申丹.有关功能文体学的几点思考[J].外国语,1997(5):2-8.

[4]张德禄.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43-49.

[5]崔海光.前景化概念与文学文本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23 -128.

[6]Halliday, M.A.K.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M].London Edward Arnold,1973.

[7]Sperber, D.& 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Cogn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8]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9]熊学亮.语用学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6(3):1-7.

[10]曲卫国.也评关联理论 [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2):9-13.

猜你喜欢

文体学前景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我国旅游房地产开发前景的探讨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离岸央票:需求与前景
量子纠缠的来历及应用前景
近期认知研究对戏剧文体学的启示
燕山秋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