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历史“合力论”的角度再论秦末农民战争与汉王朝的建立

2013-08-27

关键词:王朝合力生产力

邓 欢

(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一、“合力论”的内涵

“合力论”是指用社会运动诸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总的力量来说明社会历史运动的原因、发展轨迹的理论。目前,学界对“合力论”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总的来说,可分为两大类:广义“合力论”和狭义“合力论”。

(一)广义“合力论”

所谓广义的“合力论”是把合力看作一个系统,各种因素在这个系统中交互作用,从而对历史的进程给以影响。我们可以结合“合力”动力系统示意图所展示的六大因素来具体分析。

第一,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第一个层次是人类体质意义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它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1]32。人的本质需要具有经常性、第一性和趋高性三个特点,推动着人们为满足新的需要而不断劳作、不断创造、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因而,这种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人类劳动,就成为人类的“第一个活动”,成为了“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1]32。因此,标志着人类实现自己需要的能力——生产力,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动力。它与人的需要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并成为历史发展动力系统的第二层次。

第二,在现实生活中,生产力从来都是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框架中发展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一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矛盾统一体。而生产力对社会历史的动力作用,也最直接地体现在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它们之间,生产力是第一性的、决定的因素,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巨大的反作用。

第三,生产力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包括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形式等)共同构成了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过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另外,上层建筑它还直接决定着社会意识。因此,上层建筑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第三个层次。

第四,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第四个层次的是社会意识,这是一种精神动力,被下面的三个层次所决定,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下面三个层次有巨大的反作用。当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发生重大变化时,对行为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五,除了以上四个层次以外,阶级斗争作为各个动力层次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贯穿于整个阶级社会之中,阶级斗争及其最高形式——社会革命(或改革、改良),是引起阶级社会部分质变和根本质变、引起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手段,因而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六,以上各因素,大体上构成了人类社会形态的基本框架。但在这个框架之外,不容忽视的还有环境因素。环境即是历史进程中的客体,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两大环境作为动力系统的组成部分,与人类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个历史发展动力系统的作用机制是异常丰富和复杂的。如何全面地掌握动力系统的一切联系、找出中介和重要环节,也是相当复杂、非常困难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理论,在这里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广义”合力论”也并不等同于将所有因素并列看待的”多因素决定论”或多元折中主义理论,而是承认在多种因素中存在着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终极原因和根本动力。

(二)狭义“合力论”

狭义的“合力论”主要指在具体事件中,各种意志间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那种合力。这里我们可以结合恩格斯在1890年9月21-22日给柏林大学数学系学生约·布洛赫的回信中的一段著名论述加以说明。在信中,他提到:“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2]697恩格斯所指出的这种“合力”就是狭义的“合力”。

从这段经典论述中我们可以归纳出狭义“合力论”的三个基本观点:第一,历史是由于“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同一因素中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的相互制约及推动而发展的。因此,这种“总的合力”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并且这种合力是整体的,不能离开合力的整体性而孤立地强调某一个因素的作用。第二,不仅历史运动是某种合力决定的,而且历史运动的方向和轨迹也由合力所决定。正是在合力的作用下,使得历史的结局所展现的,是人们都没有预料到的结果。而且由于在合力中,各种因素的地位不同、质量不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大小不同,决定了历史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曲折性。第三,在基本观点上,在历史发展的最终趋势上,要坚持经济的决定作用,但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则不能机械地公式化地空谈经济的决定作用,而是要充分重视各个因素的具体作用与地位。

在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中,广义“合力论”和狭义“合力论”两者不仅并不矛盾,而且还可以综合运用。在分析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时可以运用广义“合力论”。而在阐述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轨迹、力量的消长分合与结局时则可以采用狭义“合力论”。这样可以指导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分析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动向。

二、秦末农民战争与历史的“合力”

下面,我们就从历史“合力论”的视角出发,从原因、过程和结局三个方面重新审视“秦末农民战争和汉王朝的建立”这样一段史实。反过来,也借由这段史实说明如何运用“合力论”具体分析历史问题。

(一)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过去我们讲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一般都是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来分析的,诚然这是根本的和主要的原因。但是,探讨一个复杂的历史事变爆发的原因,如果把视野仅仅局限于此,难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如果从广义“合力论”的视野出发,便可发现历史的更多层面。

第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徭役繁重,赋税沉重。秦始皇不顾人民的承受能力,大量征发农民服兵役、服徭役,弄得“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3]严安传。大量劳动力被迫脱离生产,田地多荒芜,加速了农民的破产,也加剧了土地兼并。“头会箕敛”张耳陈余列传的沉重剥削,弄得“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力织不足衣服”[4]秦始皇本纪,“力罢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贾山传。社会生产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

第二,政治上层建筑。秦律繁杂,刑罚严酷。秦统治阶级由于靠战争发迹,因而极端迷信暴力,主张严刑峻法,实行封建专制主义。对于秦的暴政,人民稍有不满或反抗的表示,便受到严刑酷法的镇压,一人犯罪,株连亲族、邻里,弄得“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刑法志,大量农民“亡逃山林,转为盗贼”食货志,以致“天下愁怨,溃而判之”刑法志。

第三,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秦暴政背后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秦王朝的统治者是战国时期的军功地主,他们通过顺利地夺权,建立了政权,因此形成了其骄傲的心理特征。反映在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上,就是以法家思想治国,唯我独尊,崇尚暴力,蔑视一切;反映在统治者心理上,就是好大喜功,急于求成。陈胜、吴广这些无名小卒之所以敢于造反,这与社会下层心理,特别是当时流行的“王侯将相无种”的思想有很大关系。因此,秦始皇虽然能定一尊、强制统一,但却不能抹去人们思想中的深层次观念。

第四,阶级斗争。由于秦的暴政,人们不能照常生活下去,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迅速激化。另外,秦二世阴谋夺帝位,使得统治阶级内部出现深刻危机,矛盾尖锐。加之当时六国贵族国破家亡,对秦朝统治也不满,企图伺机推翻秦王朝。统治阶级也不能照常统治下去。

第五,人民为满足生存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秦的暴政超过了社会所能承受的程度,严重破坏了生产力。因而,为了反对暴政,争取生存,人民不得不揭竿而起,通过起义来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第六,环境因素。地理环境(气候)因素也参与了秦末农民战争。众所周知,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因雨失期”,正是在这样的不造反是死,造反也是死的情况下,陈胜、吴广才举起了义旗。因而,秦统治者的暴政并不意味着秦朝就一定要灭亡,历史的发展是有多种可能性的,但在这样一个时期,由于这样一个事件,在它最腐朽、最虚弱时给了它致命的一击,促成了这个事变的发生。所以地理因素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不能小觑,更不能视而不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秦末农民战争这样一个事变的爆发,是生产力、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地理环境等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二)秦末农民战争的过程

秦末农民战争的整个过程,错综复杂,参与战争的力量众多。但我们如果从狭义历史“合力论”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便可发现秦末农民战争的过程不外乎也是一个“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的过程。在这里,我们当然不能把每一个个人的意志都提出来分析,这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但我们可以采用分类的方法,把大致具有相同意志的人划分为集团,通过对集团意志的分析便可看出其相互作用与力量的消长分合。秦末农民战争中的各种意志,举其要者,至少有四:

一是陈胜、吴广代表的广大贫苦人民。他们主要要求解除苛暴的赋役,过安定生活。因此,主要目标是“伐无道,诛暴秦”。当然其中不乏一些人也抱有追求大富大贵的思想。

二是刘邦、萧何、曹参所代表的中小地主。他们有一份小田产,过着小康生活。他们反秦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或迫于无奈。这部分人对比他们富、比他们贵的人可以说是非常恭敬,所以他们更羡慕、更向往那种富贵生活。于是在天下鼎沸之际,乘乱而起,以求“贵不可言”高祖本纪的地位。

三是项羽、张良、陈余、张耳、韩王信等六国旧贵族。他们留恋过去,对国破家亡之恨刻骨铭心,时刻准备反抗,如张良曾散尽家财求客刺秦皇,又曾亲自出马与力士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失败后,在高压下暂时蛰伏。天下大乱,正如所愿,于是趁机参加农民起义队伍,伺机恢复旧日天堂。

四是秦二世、宦官赵高等秦王朝腐朽势力。在农民起义如火如荼之际,他们一方面惊恐万分,一方面又拼命镇压,其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力图维持自己的统治,以保住现有的权势富贵。

可见,这四大集团的意志,都是由他们所处的“特殊的生活条件”所决定的,这些集团,都有自己非常明确的追求目标。由此形成的一支支力量的消长、分合,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合力。这决定了秦末农民战争的过程,绝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陈胜、吴广席卷半个神州,又壮志未酬,英勇牺牲;秦王朝一时得意,但终归土崩瓦解;硝烟未尽,刘、项又起纷争。可谓是波澜起伏,一言难尽。

因此,秦末农民战争的过程,可是说是一个由社会内部诸力量、集团(分别代表一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关系)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合力,并通过阶级斗争、军事斗争的方式来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这里,阶级斗争的直接动力作用是体现得非常充分的。

(三)秦末农民战争的结局

恩格斯说,在合力的作用下,“最后出现的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2]697。那么,秦末农民战争的结局是不是这样呢?起义的结局,至少有三方是未预料到的。这三方是:秦王朝、项羽、陈胜和吴广。他们在夺取国家政权和保护国家政权的意义上都是失败者,而刘邦是胜利者。从表面上看,刘邦势力似乎实现了自己的意志。他们既推翻了秦王朝,又战胜了项羽,继而建立起了继秦之后的又一个统一王朝——汉帝国。历史,似乎在按照刘邦的意志在运转。但是,仔细分析,好像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第一,汉承秦制。秦王朝是覆灭了,秦二世、赵高也死了,但是,“汉承秦制”,新兴的汉王朝,对秦王朝的大一统愿望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却是全盘接收。在这个继承过程中,汉王朝的建立者,也完成了从下层人民向封建统治者的转化。

第二,郡国并行制。项羽自杀了,但六国旧贵族中的一些人,如张良、彭越、英布、韩信等投奔到了刘邦旗下,并为他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这中间,他们已经反映出了想分封的愿望。因此,新兴的汉王朝在继承秦大一统愿望和制度的同时,又不得不照顾这些人的利益,实行分封制,以协调内部关系,这就出现了汉初特殊的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

第三,实行发展自耕农生产、轻徭薄赋、废除严刑酷法等措施。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了,但千百万小农要求解除苛暴的赋役,要求土地的呼声,刘邦却不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为了保证统治,新兴的汉王朝又不得不实行发展自耕农生产、轻徭薄赋、废除严刑酷法等措施,以满足小农的要求。

由上可见,在夺取国家政权和保护国家政权的意义上,秦王朝、陈胜、项羽都是失败者,刘邦是胜利者。但其余三方的意志并不等于零,而是融合在胜利者刘邦的政策之中。斗争的结果,是出现了一个汉帝国,这个汉帝国又以黄老无为思想为指导,实行郡国并行制、与民休息的政策,这是参加斗争的各方都没有料到的。正如恩格斯所说:这些“历史事件的参与者要么直接希求的不是已成之事,要么这已成之事又引起完全不同的未预见到的后果。”[5]405合力决定的历史趋势,就是这样。

秦末农民战争的结局虽然出现了各方都没有预料过的事情,但总的来说,这一结局毕竟使社会摆脱了秦王朝的苛暴统治,使整个社会朝着一个比较宽松、比较自由、比较有利于发展生 产的方向前进。显然,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结 语

但值得注意的是,合力斗争的结果,并不是总是导致历史的进步,它也可能使历史倒退或基本停滞。列宁曾指出:“把世界历史设想成一帆风顺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向后作巨大的跳跃,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6]851既然如此,从合力的角度讲,我们研究历史动力问题,就当然不能把眼光局限在那些使历史前进的动力上,而是必须研究使历史运动的全部动力。

总之,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是一个非常尖端、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的认识是无法穷尽的。这是因为,第一,作为动力系统本身,它自身的结构、各种因素的地位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第二,人类对动力的认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对动力问题的探索也是永无止境的。“合力论”是我们目前认为最好的一种动力理论,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个最后的、最完美的理论。历史证明,凡是想通过一种或几种观点的建树,去一劳永逸地完成人类动力问题之谜的解答,都将是对辩证法的嘲弄,也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汉]班固 .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6]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猜你喜欢

王朝合力生产力
正确看待输和赢
“芪”心合力
合力
养心殿,带你走进大清王朝的兴衰沉浮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合力同行 创新共赢
在“合力”中呵护未成年人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