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双主体”育人模式为例

2013-08-15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双主体校企育人

王 柠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南阳 473000)

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的“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其中就包括“就业”,并把“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为我们开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上需求性、实用性、就业率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因此,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之才。总理的讲话实际上言明了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那就是培养能够服务社会,满足行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一)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实用型、操作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紧贴就业市场。根据有关调查,我国现阶段人才需求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远远大于基础学科人才;不同类型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也不同;不同类型企业对人才学历层次要求亦不同;企业关注的人才标准除“敬业精神”、“工作经验”、“文化程度”以外,普遍重视的是人才的综合技能。职业教育把培养目标定位于为社会培养市场急需的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专门人才,毕业生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这个培养目标的设定需要职业教育从与社会需求关系最密切的专业建设入手,大胆进行专业设置、培养方式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革,使招生、培养、就业紧密结合起来。

(二)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目标的准确定位

从本质上看,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一样,都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即能够顺利就业的社会有用之才,这是对高职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因此,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特点所决定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是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的基本要求。只有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技术要求为课程设置依据,才能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技术,顺利实现就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能够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人。

二、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模式改革案例

校企“双主体”育人是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而构建的具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双主体”育人的核心是合作招生、合作培养、合作就业。由学校和企业两个教育主体共同约定合作招生的专业和计划人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对人才的培养,当学生毕业后回到企业工作时,真正成为愿意到企业工作的人,企业愿意培养的人和为企业培养一线急需的高端技能人才。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按照提高自身质量,强化内涵建设的目标要求,把“工学结合”作为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把校企合作做为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在校企合作中,以推行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模式为突破口,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学结合实施方案,创新了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在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成效。

(一)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1.灵活的学习方式

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取了“A/B”班“多学期、分段式”工学交替育人新模式,实现学生学校学习与社会生产实践的定期转换,要求在校的每一个学生都必须采取“学习到工作到再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学业,学生每学年先在学校学习一学期,再到企业学习一学期。在校期间,学生进行各类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在企业期间,主要教学场所设在实训车间和生产第一线,由企业选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多为企业一线关注的技术问题。

2.严格的课程设置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课程设置和开发很严格,教学大纲由学校、企业共同协商制定。讨论课程设置时,学校与企业共同对课程的结构、比例权重、内容衔接等纵横方向进行认真推敲,力争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能力和传授知识、学校传统教育与企业文化培育相统一,重视以模块形式组合课程。在课程结构安排上,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各占50%,同时注重学生技术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育与技能培训课程设置比重为3∶7。

3.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以“双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重新组建了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动态组合的“双师”专业教学团队。教学教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市场调研、教研科研、培训考核、引进培养、师德师风建设等均纳入团队建设。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团队立项建设项目”;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立项建设项目”。

4.优越的实训条件

在企业的深度参与下,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学院围绕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探索并形成了捐赠(准捐赠)和“校中厂”两种建设模式。企业以捐赠(准捐赠)形式提供主要设备、技术和人员,学院以提供场地、配套设施的方式建设,校企共建、共用、共管。通过这种方式建成了富士康SMT 生产线、GE 智能平台实训中心、中光学集团光学镜片加工中心等实训基地。企业以产品为载体,投入相应的设备、人员、资金等,学院提供场地和部分设备,建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经营实体。企业负责产品生产、经营与管理,学生在参与生产经营过程中锻炼和提高技能。通过这种模式建成了深华世纪手机主板维修中心、嘉年华大学生创业体验中心、奥达机械加工中心、星光机械加工培训中心、大中教仪研发生产中心、设备制造培训中心等“校中厂”实训中心。同时,学院与河南国防科技工业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河南前进化工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久联神威民爆器材有限公司、河南北方星光机电有限责任公司、北方红阳公司、中光学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25 研究所以及南阳鑫特电气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成“厂中校”9 个。2012年学院建筑类专业与聆海集团、制造类专业与豫西工业集团申报的两个校外综合性实训基地,分别被认定为河南省省级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综合实训基地。

(二)深化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推行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过程中,学院深化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融合;推进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模式改革,充分发挥校企两个育人主体的作用,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全院48 个专业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完善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完善了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建立了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和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资源库,为方案和标准制订提供依据。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推行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学做合一等教学模式改革,毕业生的双证书获取率始终保持100%,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同时,就业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2011年获得河南省就业评估优秀单位,2012年被国务院授予“就业先进工作单位”。

学院于2010年由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河南陆德筑机有限公司共同组建“陆德班”,按照“双主体”模式进行培养,如今第一期“陆德班”的44 名毕业生已走上了工作岗位,其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陆德筑机有限公司等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彰显了“双主体”育人的良好效果。同时,学院的“双主体”育人改革被河南省教育厅确定为2012年河南省高等教育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主体”育人改革也得到河南省委组织部、河南省国防科工局、南阳市的高度关注,相关领导多次到学院进行调研,对“双主体”育人改革给予充分肯定。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经过多年探索,逐步完善了突出高职特色与行业特色的“企业、专业、就业、创业”四业共融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互融,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结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互渗,企业扶持与创业实践融合。构建了工学结合、素质拓展、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实行“三学期、混合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创新工作室制课程教学模式,建设了共享教学资源。

物流管理专业以物流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完善了“岗位轮训,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单向技能培养的轮岗式实训,在企业进行多项技能综合训练的岗位顶岗轮训,以培养学生适应物流管理岗位的各项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把校企融合、学做合一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达到校企深度融合,实现共同育人。

(三)提升了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实施校企“双主体”合作人才培养,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与企业的条件和优势,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技能水平从而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和技能以及解决职业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端技能人才,真正实现毕业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使毕业生成为企业的“免检”人才。

1.学生入学前就确定了工作职位,避免了就业的不确定性,签订《校企“双主体”合作培养教育合同》的过程实际是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的过程,毕业时如果双方保持最初的选择,则学生的工作职位是确定的,避免了就业的不确定性;

2.学生学习期间同时获得工作经历,与普通毕业生相比多了几年工作经验。按照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这种交替学习模式贯穿整个三年学习时间。在企业的实习基本以项目形式完成,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双团队指导下实施项目,所以学生毕业时已经具有相当的工作经验。这些工作经验将使学生在竞争力方面赢在起跑线上,从而受益终身。

3.入学前与企业签订《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教育合同》,学习直接联系实际,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企业与学生签订教育合同时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职位有所描述,所以如果学生接受协议,就说明他选择了自己今后的工作方向。他在学校里的学习完全围绕这个工作方向,所以毕业时他不是职场新手,而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

4.学习期间获得企业实习工资,经济负担小。根据《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教育合同》的约定,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每个月由企业支付实习工资,实习工资的高低取决于企业的标准和学生的年级,这也减轻了学生学习期间的经济负担。

5.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好,由于学生已经具有几年工作经验,而且对本企业情况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发展导向、市场、客户、文化、团队等已经有所了解,不需要企业再花时间对其进行考察、培训,即便毕业后不在签约企业工作,而到其他企业另谋职位,也可以被聘用企业作为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聘任,在各个方面都会比没有工作经验的新毕业生有优势。

三、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高职院校要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从实际出发,采用合适的构建途径,制定配套的保证措施,才能够真正地发挥高职教育的优势,培养出具有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证明,通过实施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能够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制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实施的校企合作难题,全面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难题。

[1] 赵颂平,赵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4,(2l).

[2] 李颖,刘善仕等.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2).

[3] 张宇,刘春生.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研究起点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4] 周济.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N].中国青年报,2007-06-19.

猜你喜欢

双主体校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