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视域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2013-08-15王庆鸾
王庆鸾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从表象上讲,高职教育一种人际的技术文明的传递活动,借助于不同环境内的器物文明在人际实现了致用性生产功能的传递。因而,从本质上来说,高职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活动,在其由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的类型塑定和转型升级过程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经成为高职发展的基本途径。因而,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文化场域,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也应当在校企合作视域下进行重新的审视与自我内生性发展。
一、相关概念分析
(一)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以及在其物质设施、规章制度、行为方式中的外在表现。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员工,它能体现学校的“综合个性”,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校园人”的发展。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是校园各种“教与学”活动,主要活动空间是校园,主要人文特征是校园精神。校园文化的核心功能就是培育优秀人才。校园文化具有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三大特征。任何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必然会传承下去。可能会因为时代的变化发展而有所损益,但绝不会随时代、社会制度的变化而消失。其精神实质是永续的。
(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在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行业文化是指该行业在人类文化、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背景中逐步形成的与本行业相关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品牌效应的综合体现,是由本行业的各企业及相关利益群体共同形成的文化。
(三)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本质与高校校园文化基本一致,但作为职业类教育,其核心功能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使高职校园文化又有不同于一般高校校园文化之处。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教育,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职业特点,它实现了校园文化建设与“定向性”和“职业性”为特点的高职教育互动与融合,它是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不断磨合与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企业管理和学校教育双层文化背景的高职内涵积淀成果。物质层面上更突出职业特色,学校环境更体现职业化。如果说一般性大学校园环境讲究优雅、美观、体现人文主义特征,那么高职院校校园环境在此基础上更强调形似企业环境,更具有浓厚的职业化色彩。制度层面上更注重企业管理方式和行业要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在制度层面上更注重学习和吸收企业管理制度,以便于学生尽快适应行业要求,更紧密的与企业接轨。行为层面上更多的融入了企业元素,主体活动带有更明显的职业性特征。在“以服务为宗旨”的基础上,高职院校更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这个原则就导引高职院校的行为文化要更多的融入企业元素,让学生在学校就解决由“校园人”向“企业人”的转变。心态层面上正在探索自身的精神文化,逐步形成以职业情怀、经世济用和开放协作为主要内容的、与当代高职教育相适应的高职精神。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质的分析
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然而,高职文化和企业文化毕竟是两种不同组织的文化必然存在一些差异。
(一)异质分析
1.功能属性差异
高职校园文化重在文化传承与环境熏陶,是教书育人的文化活动。高职校园文化要始终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与精神主旋律,既要体现出高等教育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更要表现出作高等职业教育的独特文化内涵,它培养的是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而企业文化是生产经营文化。企业根据市场的客观需要,围绕经营目标,整合企业资源,灵活自主地调整经营活动,实现经营目的。因此,企业文化是为保障企业实现经营目标而构筑的生产经营文化。
2.价值取向不同
价值取向告诉人们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分析与判断,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取向。高职教育主要是“制造”人才,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团队精神与沟通能力等方面,而企业经营主旨是要“制造”利润,主要关注的是员工的业务能力与职业精神、对企业的贡献度等。
(二)同质分析
1.导向、激励作用
校园文化蕴含的精神、信念、习惯、道德风尚作为文化氛围弥漫于师生之中,它对校园人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内驱力,内化人的人格追求和行为准则,这种软约束是学校管理、制度、纪律的控制作用所不能替代的。企业文化不仅引导企业群体的人性本善的一面,而且还能约束人群不利企业整体的一面。人不仅是企业文化创造的主体,而且也是企业文化的载体,是企业文化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2.外向交融吸收
高职校园文化的构建,主要通过各种信息传递和其成员的动态流向,吸收外界各种特别是吸收融合了企业文化,并将这些文化整合为高职文化系统。而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也非常类似,它也吸收外界各种文化特别是吸收融合了高校文化。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是使命文化,原动力是一种使命感,注重过程,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企业文化是责任文化,强调责任感,更侧重于结果,是提高企业执行力的有效途径,是企业“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文化也是实践性文化,再好的文化理念必须与生产、管理、经营的实践相结合。因此,这种文化突出培育人的责任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
三、校企融合共建文化的现实意义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对于学校、学生、企业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好处和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企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需要高职院校把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去,努力推动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和融合,让学生在校园内就接受企业文化元素的潜移默化,及早具备“企业人”所具备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社会赋予高职院校的任务与期望,才能提高社会的认可度,才能创建出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才能真正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学生发展。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目标的必然选择不少高职院校的的毕业生,如果仅就知识和技能方面而言,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现实情况是,大批高职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不能适应岗位要求,被迫频繁跳槽或辞职,也造成了人们对高职生能力的怀疑。从目前在企业调研的实际情况看,毕业生在与企业发生各种纠纷和冲突时,越来越多地是因为价值观念和文化的差异。因此,只有使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很好的融合,让学生在学校就可以学习企业的经营理念,体验企业的管理制度,接受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这样才能有利于毕业生早日适应企业的需要,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平台。
(三)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新一轮的质量工程竞争后,高职院校最后竞争的便是核心竞争力。这就主要看学校制度或机制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建设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特色专业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人才建设同步推进;需要教育教学改革与校企合作同步深化,吸收不同类型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元素,从而打造出自己独具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这将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不仅能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实质性的附加值,而且将更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四)有利于提升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品位。具有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源源不断地走向企业,给企业增添了新活力,带来了新理念,也必将影响企业文化建设。这些毕业生进入企业实习或工作后,一方面不断适应企业文化环境,以企业文化熏陶和完善自己;另一方面是受优秀校园文化熏陶的学生对企业文化环境的不足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
四、校企对接共建高职校园文化的路径选择
(一)夯实校企文化融合的物质基础。这是合作的不可或缺的基础。要加大教学实习实训设施和基地的建设,校企共建、共用、共享,结构和功能上应是“仿真”职业环境,能够体现企业高职实际操作流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培养高素质、富有活力的准“企业员工“,为企业未来发展培育了技术栋梁。校园环境突出行业特点,对学校的建筑、道路、广场等通过命名、景观设置等,让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式教育。
(二)建立校企文化融合的制度机制。这是维系学校与企业文化融合不断深入的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要努力创建起校企文化融合的共建、共用制度。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形成多元办学主体;深化教师队伍管理和课程体系建设;落实二级院系办学主体地位;构建实训实习“企业化”机制。促进办学形式、管理模式等方面机制实现转型发展,实现学校制度与企业制度无缝对接,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和综合竞争力。
(三)树立校企文化融合的行为标准。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要想使学生得到完整的企业管理理念,学会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必须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将企业管理模式贯穿到各个环节。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下感受企业文化气息,从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实习、实训时,要尽可能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组织,实训过程要尽可能与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方式相一致,积极开展"5S"活动,严格劳动纪律和管理制度,使学生真正由学生角色转变到员工角色,实现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真正融合。同时通过采取“请进校园”、“走入企业”、“校企互动”等途径,将职业素养、能力、技术的灌输与培养寓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四)凝炼校园文化融合的精神核心。精神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高职院校应注重吸纳、融合优秀企业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既注重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人文素养,又注重培养学生敬业创业精神、务实作风和纪律观念等职业素养,大力开展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教育,努力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
[1] 匡维.“三螺旋”理论下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J].高教探索,2010(1).
[2] 严俊杰.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理工高教研究,2010(1)
[3] 苏敏.从企业角度谈职业教育的吸引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