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策略探讨

2013-08-15胡子昂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要素农业

胡子昂

(韶关学院 经管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部门持续、稳健的发展既涉及国计民生,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得以长期协调、稳定增长的保障。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近年以来由于受到资源匮乏、城乡差距扩大、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困扰,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增长瓶颈。在应对诸如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缩小城乡从业者收入差距以及协调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等问题上顾此失彼、分身乏术。

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能较好地兼顾多方的需要。第一,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不仅能降低单位成本,同时也能为现代技术推广和应用提供更广泛的平台,从而有利于大幅度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第二,开放、市场化的经营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商品率,另一面也拓展了传统农业的经济社会功能,比如生活休闲功能、生态维护功能、就业增收功能等等。这既有利于社会资源在农业领域的合理配置,还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改变过大的工农业收益差距。第三,社会化、企业化生产能将生产从单一环节向产业链上下游多环节拓展,利益关系因此会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联结转变,这种转变能较好地处理外部效应问题,从而有利于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第四,标准化、区域化生产便于国家扶持政策的实施,能降低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运行成本,提高资金投入的效率,从而增强政策效力。

二、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基本内涵是通过市场机制将农工贸、产加销结合在一体、产业形态多元化、产业体系多功能的建立在现代工业和科技基础之上、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来经营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1]。因此,要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不但需要扩展先进科技和生产要素在农业中的应用领域,实现农业生产装备、生产技术的现代化,而且需要建立现代农业组织管理体系,实现经营管理方式、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从近年来各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实践来看,短期内满足上述要求依然面临不少因素的制约。

一是劳动力素质。目前劳动力素质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务农人员的年龄结构及性别结构失衡,在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中明显呈现“老人化、妇女化”特征。二是农民文化素质尚待进一步提高。虽然经过长期的教育发展,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我国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6.1亿农村人口中,文盲率为7.2%,小学文化人员比重为38%,初中文化人员比重为45%,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比重只占9.8%。与此同时,系统完整接受过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培训和教育的青壮年农民人群比例也偏低。文化素质不高既阻碍了农民自身的发展,使得其职业选择面狭窄,职业规划能力弱,兼业收入不稳定,难以较好适应社会化生产的需要,又影响着农技的快速推广及有效转化

二是农业要素的整合。对我国而言,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问题上整合农业要素意义重大。因为,首先从我国传统农业要素的构成特别是耕地与农业人口关系上来看,两者数量组合比例失调严重。耕地面积虽然我国排在世界第4,但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却高达43%,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耕地面积只有2.28亩[2],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国传统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建立在高投入、粗放经营的基础上的,这也是农民人均收入长期徘徊不前的原因之一。其次,在“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生产经营方式下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置换空间小,优势要素难以形成聚集的洼地效应。农业部门长期处于抵御风险能力差,市场竞争力弱,比较效益低的状况,也即温饱易解决,增收较困难。农业要素的整合有两层涵义,一是要素间配比关系的调整,也即结构的调整,二是要素重组。前者是为了在短期内提高各要素的投入效率,后者则是以期在长期获得规模效应。就我国的情况而说,上述的要求可以概括为短期内应逐步降低总人口中农业人口的比重,长期内要实现农业领域内的适度规模经营。

目前我国已具备实现这一要求的一定条件。一是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农业从事非农生产提供了可能。事实上,从2013年5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也显示,截至2012年末,我国农民工人数已超2.6亿。二是我国的发展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阶段,农民对土地生活保障功能的依赖性正逐渐降低,农村的工业化及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些都能够为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切实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受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及现行农地制度的影响,农业要素的整合仍面临不少难题。比如由于缺乏稳定的产权基础,农民虽然在不改变耕地属性的基础上已拥有内部流转农地的自由,但是农地流转效率却较低,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农场经济。又比如由于管理制度建设上的不同步,用途管制之外的“农地”还很难实现市场化流通、权益市场化分配。如果农业要素整合过程中的增值收益不能有效转化成足够用于支付住房、教育和日常生活等支出的人力资本或其他资本;如果城乡之间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差异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农民转变为市民的可能性事实上将不高,已经进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很难成为真实意义上的城市居民。

三是农业科技支撑及服务。现代农业是一个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之上的产业,现代科技不光为其提供了高效先进的生产手段,同时也加快了其生产投入物改良改造及驯化的进程。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立足于科技水平的提高,通过完善的支撑及服务体系,加强优质品种资源的驯化开发,依靠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其品质优势,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倡导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一直是我国“三农”政策的主题,但由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领域内仍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缺乏科技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不强。财政投入效率低,科研手段滞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创新动力不足。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灵活,推广经费不足,推广工作乏力等等,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三、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策略

第一,加大农业领域的教育投入,增强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人力资源支撑。一是在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的基础上,合理部署调整农村教育资源,确保师资、财力、物资落在实处,逐步提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的比重,消除农村文盲现象。二是大规模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实现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培训的普及化、常态化,使广大农民成为懂技术、善于管理经营的新型劳动者。三是加快培养现代农业经营人才,通过政策的扶持和倾斜鼓励大学生、科技青年、工商企业到现代农业领域创业,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比如政府继续加大对农业院校实用型人材培育的投入、对未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等等。

第二,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新的农业发展趋势、国际国内农产品竞争的需要,首先应对现行的农业科技体系进行改革创新,加速构建新型农业科技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创新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具备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应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其次应逐步构建以农技推广机构、企业、中介机构、科研合作组织为推广主体,以涉农科研教育单位、农技推广机构和农业产业化企业为培训主体的技术推广、培训网络体系,实现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其三应加大农用装备的研制、推广力度,逐步改变农业生产中机械装备水平不高的现状。积极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攻关,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其四要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充分发挥和利用其渗透力和带动力强的作用。现阶段应围绕“三农”综合网络信息平台的开发和建设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促进涉农信息进村入户渠道畅通,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提供支持和服务

第三,规范并有效引导农业要素的整合。国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经验表明,现代农业是现代科技不断在农业领域内应用扩展的过程,与之对应的也是要素结构及配比关系调整完善的过程。近年来我国的实践也证明,通过产业化经营实现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者的整合是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根本举措,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农村生产要素配置的最优化,不仅会涉及要素本身,还将涉及相关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因此,农业要素的整合工作离不开政府的规范及积极有效引导。各级职能部门在开展农业要素的整合工作中应秉承客观、公平、规范的原则,在制定各项政策措施时中应充分尊重各方的利益。比如建立完善并落实农民土地确权制度,切实保障农民既有的土地权益,使土地承包权成为真正的物权。逐步破除现有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将外出打工农民变为完全的市民。又比如土地的集约、规模发展涉及农业要素的整合,是不是所有的地区都要实现规模经营?显然,在这个问题上要避免教条主义的推广某地的成功经验,应充分考虑各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基础条件、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小农经济在维持农村社会基本安定的制度效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往往也较强,这些地区宜加大政策扶持促进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而具备农业项目标准化、工业化生产条件的地区,宜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向规模经营主体集中流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第四,积极探索构建现代农业组织。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历程的一次飞跃,不难发现,这其中既涉及各种传统要素的重新整合,又涵盖各投入要素质的提升。比如新的农业技术、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新型的农业从业者等等。因此,现代农业在组织方式、组织形态及组织机制上不同于传统农业,一是面向市场配置资源要素。突破家庭和组织边界,面向市场销售产品和获取要素。二是与受制于传统生产,追求风险最小化不同,强调经济效率,追求利益最大化。三是能依靠市场并借助各种现代技术手段预测、化解风险,对风险收益有更积极的认识。四是突出分工协调作用,具备较强的适应外部环境和条件变化的能力。五是更多依靠规范制度发挥激励和约束作用。在历史逻辑中,农业组织是农业要素的一种存在状态,农业组织变迁是要素组合关系的变迁[3]。因此,构建符合现代农业特征和发展要求的农业组织是建立在市场需求基础上,以市场价格变化为导向的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是现代农业得以快速成长成熟的组织保障,也是促进现行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五,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相对于“小而全”的传统农业而言,现代农业突出的特点是分工分业,其开放型、市场化的生产方式注定了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必要性。因此,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较高水准的服务水平,灵活多样的社会化服务手段、宽广全面的服务内容以及科学合理的服务模式,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和成效。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必须提高对构建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要性的认识,这样才能够将市场准入、财税金融、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扶持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其次,要充分发挥基层公共服务机构的主导性作用,应加大机构设置、机制完善及内容创新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再次,要积极创造有利环境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生产性服务活动,促进服务主体向多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扩大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

[1]朱明德.现代农业[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8.

[2]张群,吴石磊,郭艳.农民收入与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关系研究[J].经济纵横,2012(10):15-17.

[3]关付新.中国现代农业企业组织的形式及演进[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1):43-46,50.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要素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