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20世纪以来中国红色文化的嬗变与重构

2013-08-15魏本权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革命红色马克思主义

魏本权

(临沂大学,山东临沂276005)

将建党90年来的中国红色文化置于从传统文化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解读可以发现,红色文化的生产与传播是中国共产党创立以来特别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红色文化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与中华传统文化、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不同之处。就红色文化的内涵而言,革命时代,红色文化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党的创立时期的精英文化,演变为区域性的苏区文化、抗日根据地文化、解放区文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红色文化一跃而为主流文化;改革开放新时期,红色文化的资源属性得到全面释放。

一、作为精英文化的红色文化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党的创立时期,红色文化尚处于萌芽时期。此时接受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尚局限于接受共产主义信仰的先进知识分子。因此,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应称为精英文化或知识分子文化,红色文化传播的受众也局限于具有一定阅读能力和水平的知识分子。

红色文化渊源于马克思主义的输入与传播。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都是认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付诸传播的先进知识分子。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越来越广。在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刊物、团体周围,汇聚了大批认同、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刊物有《新青年》《每周评论》《晨报副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湘江评论》《新社会》《少年世界》等。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也汇聚了大批知识分子,如1919年9月周恩来在天津组织成立的觉悟社、1919年冬在济南创办了的齐鲁书社、1920年初在济南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成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0年秋毛泽东在湖南发起创办的文化书社等。以这些进步报刊与先进团体为中心,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涌现出来。除李大钊、陈独秀外,毛泽东、周恩来、李达、陈望道、蔡和森、瞿秋白、恽代英、邓中夏、张太雷、赵世炎、杨匏安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但是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非一帆风顺,知识分子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有一个艰难的过程:“社会主义的讨论,常常引起我们无限的兴味。然而究竟如俄国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青年思想似的,模糊影响,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1](P134)而且,马克思主义要获得广大工人阶级和普通民众的理解和响应,还需要更为艰苦的宣传和教育工作,马克思主义尚局限于先进知识分子群体。因此,这一时期的红色文化还仅是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群体之间传播的状态,应称之为精英文化。这一时期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体现为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传播,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思考和解决中国问题的途径,确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二、作为区域文化的红色文化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五四运动以后,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和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即已开始来到工人群众中间,通过工人集会与讲演、出版面向工人阶级阅读的通俗刊物、举办工人补习学校、建立工会等各种方式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工人运动成为建党初期主要的活动。“从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00多次,参加罢工的人数有30多万,形成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2](P67)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不仅初步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动员能力,而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过工人运动得以在工人阶级之间传播,开启了马克思主义走向工农大众的历程。在工人阶级认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成为工人阶级提高阶级觉悟、加强自身力量、强化自身主体地位、塑造工人阶级全新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有力武器,马克思主义融入并成为工人阶级生存、斗争与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此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红色文化随之产生和得以逐步发展。此一时期,红色文化主要以革命文化传统和革命精神为主要内容,时至今日依然是值得后世学习的精神榜样。

国民革命时期,工农运动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展开,工农文化随着工农运动而蓬勃发展。据统计,到1925年5月初,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的各地工会组织已有166个,会员54万人;到1927年二三月间,全国工会会员由北伐前的120万人发展到200万人;1927年3月,全国农会会员已达到500万人。[2](P90-115)国民革命时期红色文化的主要体现,一方面是国民革命影响所及地区的广大乡村里的乡村文化的变化。1927年3月,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充分肯定了农民运动的极端重要意义,“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在农民协会的领导下,“农民的文化运动便开始了。”[3](P16-39)通过这个报告可以看出,国民革命时期湖南的农民运动在广大乡村掀起了以农民文化教育、普及政治宣传、破除迷信神权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运动,显示了以农会为中心的农民权力的威力,也凸显了以广大乡村底层民众为主要诉求对象的文化革命的展开。另一方面是,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动和领导工人运动方面,工人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体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和革命精神,这也是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如20世纪20年代早期的安源,“中国共产党20世纪20年代早期在安源煤矿大力推行的政治动员,是中国革命史中不应被遗忘的部分。……‘安源革命传统’的主要推动力不是阶级斗争和个人崇拜,而是个人为了寻求尊严而投身基层组织。”[4]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动员,激发了工人阶级寻求个人自由平等的意识和他们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国革命传统的一部分。

十年内战时期,在广大的苏维埃政权割据区域,苏区文化成为当时中国时代文化中一支先进文化力量和有着重大历史影响的区域文化。苏区文化首先是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主要限于苏区的区域文化。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村根据地,多是位于国民政府统治较为薄弱的地区,如井冈山、湘鄂西、海陆丰、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根据地。在相对独立的根据地空间内,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立足并利用乡村传统文化,传承革命精神,重塑根据地文化新气象,实现了红色文化在苏区的蓬勃发展。其次,苏区文化是反映广大苏区人民群众意愿的一种大众文化。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以后,深入广大乡村,发动人民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激起了乡村民众的革命热情和激情。在苏区,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红色文化在民众教育、文学艺术、文化娱乐、新闻出版、革命精神与革命理想信念等方面,形成了不同于传统文化的风格、气质和气象。

八年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抗战文化服务于动员中华民族一切可能的力量抵御外敌入侵,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成为抗战时期红色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不仅是对日作战的军事战略基地,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温床。在抗日根据地所发展起来的红色文化,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在各抗日根据地区域内形成的地域文化。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了陕甘宁边区、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山东、华中、华南、苏北、苏中、苏浙皖、淮北、淮南、浙东、河南、鄂豫皖、湘鄂皖、湘鄂、东江、琼崖等抗日根据地,这些抗日根据地里发展起来的红色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地域文化特色。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揳入不同区域文化而形成的特殊文化形态,如延安精神、太行精神、沂蒙精神就是在抗日根据地区域内孕育生成的精神财富。第二,抗日根据地内形成的红色文化是以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日战争激发了全民族对日抗战的民族主义情结,驱除日本帝国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与人民生活改善,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建设的主要诉求,民族主义成为动员各阶层投身抗战的有力动力。同时,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军民表现出了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延续和传承了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情操,抗日根据地军民以英勇无畏的战斗勇气、爱党爱军的无私奉献情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彪炳史册的英雄事迹。第三,毛泽东思想与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是抗日根据地内红色文化成熟的标志。中共七大确定以毛泽东思想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统一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成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和文化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站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新高度,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建设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总结,提出了关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5](P706-708)可以说,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的第一个成熟形态。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争取国内和平、建立联合政府的最后努力。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解放区不断扩大,解放区人民的觉悟进一步提高,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认同以及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支持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在解放战争胜利推进的同时,解放区的文化建设亦取得巨大成就。由于所处历史阶段和革命目标的差异,解放区的文化建设与社会变革的进程紧密相关,因而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文化其内容与前一历史时期又有不同。首先,解放区文化与苏区文化和根据地文化一样,依然是一种区域文化的形态,是在不同解放区发展起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解放区,……包括十九个大的解放区,其地域包括辽宁、热河、察哈尔、绥远、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省的大部分或小部分。”[6](P1044)解放区文化就是在此广袤的地域内形成的。其次,解放区红色文化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变迁的体现。20世纪40年代后期,解放战争形势日渐明朗,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领导和推进城乡社会变革、建立新中国的方向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主要前进方向。红色文化也是这种社会变迁的反映,体现在文学领域,着力表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文学作品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等,即是对土地改革运动的文学呈现,也是红色文学中的经典作品。第三,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文化早期以延安为中心,后期以西柏坡为中心,熔铸出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南下精神、支前精神等为代表的红色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是在领导中国革命历程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财富,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两个务必为主要内容,是永葆党的艰苦朴素作风、永葆党的先进性的精神支撑。南下精神和支前精神则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解放区人民对解放战争的无私支持和奉献精神。

“解放区文化是以革命政治为轴心的战时形态文化。其特点是与工农兵相结合的指向、大众化的风格和为政治为抗战服务的功能,解放区文化在中国现代文化系统中塑造了自己独特的形象。”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在20世纪前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解放区文化的三大基本任务是:“文化启蒙、政治宣传和战争动员”。[7]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解放区文化从区域文化进而衍变上升为主流文化。

三、作为主流文化的红色文化

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29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基础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红色文化的发展,构成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方面和主流方向,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各领域的指导地位。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中,凸显革命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主旨的红色文化可谓一枝独秀,并成为这一时代的主流文化,红色文化成为引领时代文化发展的主要文化形态。它的主要内容,可以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国后的红色文化,在文学艺术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造就了大批红色经典,红色经典成为建国后的红色文化的显著标志。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文艺领域就涌现了大批以革命战争和民主改革为题材的经典文艺作品。1949年,《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共计53种全部出版,这套丛书汇集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解放区的优秀文艺作品,是对1942-1949年间贯彻“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而创作的文艺作品的总结,其中就包括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歌剧《白毛女》等经典作品。此后,社会主义文学艺术领域取得的成就中,红色文学与红色艺术占居绝对优势地位,这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国后32年文艺领域的概括中体现出来。[8](P183-185)在小说、戏曲和故事片电影中,以革命时代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的作品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能代表此期文艺成就的。尤其是小说创作,“塑造了大量的具有浓厚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英雄形象”,“周大勇、石东根、杨子荣、朱老忠、林道静等已经成为一个时代不可替代的英雄人物群像,他们深受读者的喜爱,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通过对革命战争的宣传和诠释,有力地张扬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团结的中华民族精神,为新成立的共和国提供了一份适时的精神养分。”[9](P5-10)

其次,1949-1978年间的红色文化承担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那就是要倡导和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人民,激发和坚持革命精神。从这一意义上说,红色文化是当时的主流文化或主导文化。“在我们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当然不能让毒草到处泛滥。无论在党内,还是在思想界、文艺界,主要的和占统治地位的,必须力争是香花,是马克思主义。”[8](P246)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艺界的统治地位,通过文艺作品体现出来:“我们的革命文艺,就是要根据光辉灿烂的现实生活,塑造出各种各样的新的工农兵的英雄人物来,并通过他们所体现的共产主义思想风貌,向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前途教育,鼓舞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推动历史前进。”[10]

第三,1949-1978年间的红色文化,还展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当中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精神风貌,出现了许许多多传承久远的精神标签。这些精神标签借助党的宣传体制多孔道地触及到人民群众的信念信仰、理想追求和思维方式。新中国建立之初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继承传统革命精神依然是时代的主旋律,力图将革命精神化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孟泰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铁人”精神及“两弹一星”精神等,是那个时代具有精神导向价值的时代精神,“是以艰苦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为突出内容的建设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特质。”[11]即使是在十年文革期间,党领导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在红旗渠精神、大寨精神、北大荒精神中展现出来。

第四,1949-1978年间的红色文化从它的影响范围来看,它已经越出区域文化的范畴,而成为影响及于全国、深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各个角落的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红色文化影响所及,触及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操守、理想追求的方方面面。红五星与绿军装、忆苦思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等等理念,主导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生活。红色文化的元素已经充盈于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作为红色资源的红色文化

在革命高昂的时代,红色文化从精英文化演变为大众文化,从区域文化演变而为主流文化。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成为新的时代主题,着力体现革命事件、革命人物和革命精神的红色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发生新的嬗变与重构,体现了红色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主要体现为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加强国民教育,并在弘扬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旗帜下创造新时代的红色文化。

首先,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在弘扬主旋律的时代旗帜下,继续弘扬革命时期的革命文化传统和革命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学界一致认为,‘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载体”。[12]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在于它的效用性,资源的有用性、稀缺性等基本属性在红色资源中也得以体现出来。因此,改革开放新时期,红色文化的资源属性得到高度释放,红色文化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资源基础。具体体现在红色文化在红色旅游、红色文化产业开发、红色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价值和功能。利用红色文化加强国民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学习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其次,红色文化的资源属性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13]红色旅游与一般旅游活动具有很大不同,它是一种以红色资源为基础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体验活动,借助旅游的形式,完成一次对革命文化传统的体验之旅。2004年,《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充分肯定了红色旅游在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培育发展旅游业新的增长点等方面的积极意义。2011年公布的《2011-2015年中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则在前期红色旅游发展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红色旅游的内涵。在两个《纲要》的推动下,近年来全国红色旅游持续升温,并在红色旅游会展、红色节庆、红色景区建设等方面获得巨大发展。

再次,红色文化要实现大众化,还离不开红色文化的产业化。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红色文化产业化,首先体现为以红色文化为题材和资源背景的文艺创作和文化产品生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外国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14](P18)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也是新时期文艺创作的精品战略工程。应该说,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是弘扬主旋律文艺创作的重要方向之一。如果说在改革开放早期对这类题材作品的生产还未重视商业价值的话,那么近几年来的主旋律文艺创作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了经济效益。如在电影生产领域当中,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之路在近两年获得前所未有的市场空间。“过去的主旋律献礼影片基本上是在政府主导下运作,这种传播模式的红色主流影片的生产特征是:政府主导,制作费用由政府出资,政府组织观看。……直到中影集团用十个月时间制作了《建国大业》,票房达到4.15亿,主流影片在好莱坞影片夹击下的市场中杀出重围,震惊了华语影坛,受到业界、学界、大众好评。《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可以说是产业化运作下的主流影片的生产模式的范例。”[15]2011年6月15日上映的《建党伟业》,在内地上映仅一周,票房即突破1.5 亿元。[16]《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各自汇集了170余位实力派明星,演员阵容强大,加之成功的营销策略,实现了主旋律电影商业化和市场化的突破,可以说是红色文化产业化的典范和典型案例。

以红色文化为题材和资源背景的文艺创作和文化产品生产,还体现在对红色经典的翻拍与创新上。近几年来,红色经典翻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几乎所有的红色经典都以新的样态呈现于荧屏或荧幕。《红日》《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永不消逝的电波》《沙家浜》《冰山上的来客》《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小兵张嘎》《夜幕下的哈尔滨》《洪湖赤卫队》《江姐》等都是近年电视剧生产的翻拍作品,而以《暗算》《潜伏》《永不消逝的番号》《我的兄弟叫顺溜》《沂蒙》《沂蒙六姐妹》《雪豹》《历史的天空》《亮剑》《悬崖》《旗袍》等为代表的红色原创作品,也以新的姿态重新诠释红色文化理念。这些都是红色文化产业化所取得的重要艺术成就。

综上所述,90年来中国红色文化的传承演变,经历了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从区域文化到全国文化、从边缘文化到主流文化的嬗变。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红色文化以红色资源的形态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文化支撑,并将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凸显自身的独特价值。

[1]瞿秋白.俄乡纪程[A].曾庆瑞,赵遐秋.心的历程[C].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2]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美】裴宜理.重拾中国革命[J].清华大学学报,2011,(5).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卷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卷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包永新,高杰,马至融,古建军.中国现代文化系统中的解放区文化[J].延安大学学报,1989,(2).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9]贺绍俊等.辉煌历程:共和国60年文化发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10]丹丁.从塑造正面英雄形象出发——评《红嫂》从小说到京剧[J].山东文学,1964,(12).

[11]迟成勇.新中国60年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5).

[12]胡松,杨宇光,朱小理.“红色资源”的界定及其转化的必然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

[13]何光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推进三个文明建设[J].求是,2005,(7).

[1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5]何顺民.电影产业化时代主旋律大片的传播学思考——从《建国大业》到《建党伟业》[J].今传媒,2011,(12).

[16]祁丽岩.试析主旋律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的市场营销策略[J].大众文艺,2011,(18).

猜你喜欢

革命红色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追忆红色浪漫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