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相关思考

2013-08-15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战略思维马克思主义

胡 杰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基本内涵的界定

青年是一个富于朝气、创新、灵气的特别群体,思想活跃、政治参与度高、接受能力和可塑性强、实践能力较强,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建设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由于人们对自然规律和物种进化论的深入理解,青年的地位和作用正在不断的被认可。胡锦涛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做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1]马克思也说:“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接替”。[2](P88)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概念的界定是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前提性问题。需要指出的是,青年的内涵、外延要比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所具有的内涵更深、外延更广。从内涵上来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特殊的青年群体,是由一批优秀的青年组成的“虚拟”群体;从外延上看,青年群体不仅仅包括我国所属的广泛青年,还覆盖了国外的青年群体,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特指在我国范围内的部分青年群体。当然这一群体是由能够起到榜样示范和模范带头作用的“青年领袖”和“行业精英”所组成的,进而“汇聚”成当代青年组织来辅助政党执政。这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是一个静止的、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生成过程。“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P270)所以,关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概念的界定必须要放在一定的社会存在和环境中,并把概念的创新和发展看成必然的趋势。根据共青团中央颁布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青马工程”)中关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概念就是指能够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武装自己,能够通过教育培训和自我教育以及实践锻炼的方式,不断提高个体和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是理想信念坚定,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青年。当然,关于“真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前提性争论也是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标准。这里,笔者提出几点尝试去对这一标准进行合理的构建。首先,能不能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能不能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再次,能不能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客观实际生活,并在生活中对理论进行创新和升华;最后,能不能具有健全的人格,蕴涵着道德人格、理性人格、创造性人格的全面渗透和相关实际外显。当然,对“真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评判标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即要随着社会发展的过程而不断进行创新和重构。总之,我们不能够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相关内涵的界定和标准评判当成一种模式和框框,而是要剔除唯心主义的误区,把内涵的界定和发展放在具体的社会存在和具体背景中。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意义的多维度探讨

我党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都一直注重于青年的培养,并一直把青年党员、干部的培养当成培养重中之重。毛泽东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2](P121)毛泽东还特别提到要从青年的特点为基础来开展培养工作。毛泽东说:“青年人和成年人不同,女青年和男青年也不同,不照顾这些特点,就会脱离群众。”[3](P99)邓小平也说道:“青年是社会中最富有活力的部分,是我们事业的希望,二十一世纪是你们的世纪。”[3](P245)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青年所面临的环境和角色肯定与之前的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就要站在时代特征的分析视角下去审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必要性。这里,笔者将从价值选择、现实选择、战略选择和理论选择四个方面来开展对这一问题的叙述。

(一)推进青年自身发展的价值选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过程呈现出过程性和曲折性的特征,即把青年培养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本身也是青年自身发展、成长和成才的复杂过程。青年必须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通过对自身思想政治素质、认知水平、道德素养、审美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够逐步过渡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优异群体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还可以充分发挥出典型示范和榜样引导的效果,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宣传和示范促使青年产生内心共鸣和情感认同,促成青年自身素质结构的合理和完善并实践一系列典型事迹。这里,青年自身素质的全面的提升需要通过培养和自我培养的双重渠道来实现,即培养者要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和手段去对青年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进行引导的外化效益,同时,青年只有通过自我培养才能真正实现培养过程的“内化”和“外化”统一效益,在不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观察和认同中,逐渐实现自身的道德人格、理性人格、审美人格的形成。这样,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人格的形成和塑造能够很好地帮助自身素质的完善和提高以及外化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而从根本上保证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选择。列宁同志说道:“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建成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4](P309)他以前瞻性和睿智性的眼光看待知识青年在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面对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只有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敢于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和技术,又具有坚定政治信仰、知识储备、道德素养、审美能力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才能够保证我们达成坚持社会主义的初衷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远大目标。江泽民也谈道:“青年是社会中最富有活力的部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你们的肩上。”[3](P245)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工程,不仅关系到共产党执政资源的丰富和优化,还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务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力推进和民族的复兴。

(三)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性的战略选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也处于转型时期,既有的社会结构需要调整和建构,人们的身心发展、素质结构、发展环境同样需要合理应对和升华。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也不复存在,取代的是更为异化、复杂和快速变化的环境。同时,随着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和融合,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也在延伸和蔓延,客观上也形成了与马克思主义争夺青年思想阵地的事实。特别21世纪的到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国外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国内思想的异化同样冲击着很多青年的价值选择和道德判断,进而带来一系列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的外在行为。特别是青年中的“自由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盛行,异化了一些传统的规范制度批判标准,背离了真假、善恶、美丑的评判标准,扭曲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环境,我们在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提下,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们的惟一工作形式,要利用社会各项资源开展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和马克思主义者的“拉拢”。这里共青团中央提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选择。当然,我们在开展培养工作的同时,需要遵循青年成长和培养规律的统一,在了解和掌握青年需要和接受心理的基础上,需要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产生历程展开剖析,以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更好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心认同。

(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开创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并在这一进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需要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实践永无穷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要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同样需要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始终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换言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最有能力和实力去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战略工作。这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然会在信仰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和中国化。

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者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个类名,包括大量个别的思维方式,比如,战略思维、策略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思维、系统思维等方式。思维方式作为类是一个总类,其下还有分类,不同的分类是由不同的标准规定的。赋予思维方式的类以足够的规定性,我们就能得到个别的思维方式。就此而言,任何类意义上的思维方式都只是可能的思维方式,只有个别的思维方式才是现实的思维方式。[5](P7)这里,我们来探讨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培养者应该而且必须具有的思维方式,并把这些抽象的思维方式贯穿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以保障培养工作的协调、系统、灵活运行。

(一)战略思维和策略思维的统一。由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具有过程性和阶段性的特征,也就必然需要培养者有一个把握战略和实施策略的问题。战略思维就是要求培养工作者在实施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善于从全局和长远的高度来观察、审视、思考、筹划、处理和评价各种问题。培养者要在根据自身实际条件以及战略目标的背景下制定出适合、切实的活动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规划出具体的任务、方法、原则以及评价等具体培养措施。那么,培养者必须要有强烈的战略思维方式,具备进行科学的战略思维的能力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才能够保持自身的思维能力乃至升华,以及不断进取开创创新局面。邓小平说,领导干部、培养者工作者都“一定要管本行,议大事。管事要管本行,议事要议大事,要把眼界搞开阔些”。[6](P296)那么,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过程中培养者要想切实把战略思维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就必须要做到“三个清楚”。首先,要搞清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怎么样,优势和劣势各是怎样;其次,要清楚自己担负培养工作的地区或单位的外部坏境,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党关于培养工作的相关路线、方针和政策,尤其是要及时掌握中央的相关重大决策;最后,要清楚培养对象的身心发展状况、成长环境、需求情况、接受心理等,要把培养对象当成培养主体,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全面贯彻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加以引导,促成他们转变成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当培养者确定战略思维之后,策略思维的落实就成为了战略思维有效实施的保障。培养者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策略对战略实现的重大支撑和保障作用,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渗透的。战略思维是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是决定策略思维的;而策略思维则是服从和服务于战略思维的,起到支撑和保证作用。只讲策略思维,忘记战略,就不能做到从大局出发,就会落入到“朴素唯物主义”的泥潭中;只谈空洞的战略思维,没有具体的实施策略思维,就不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会落入到“唯心主义”的沼泽中。那么,在进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过程中,特别是当宏观、科学的战略方针既定的情况下,有没有一系列实现战略目标的策略,就成为培养活动成败的关键要素。那么,这就要求培养者要努力理解和运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观点,在培养过程中要掌握复杂多变的环境,充分把握活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善于把握时机,并利用创造性策略思维的力量,创造出适用、合理、切实的策略。

培养者要站在历史和民族的角度来看待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要充分肯定战略思维在培养活动中的主导和战略地位,要从全局和长远的高度和视野来布局培养活动,还要充分肯定策略思维的必要性和保障作用,善于分析和探索培养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审视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灵活性策略,进而保障战略思维的有效运行。当然,我们在落实战略思维和策略思维的同时,要善于把握住战略思维的方向感和目标感,把方向统一到注重社会青年各方面情形和特点、把目标统一到实现青年的全面发展上来;要把握住策略思维的敏锐性、灵活性和准确度,要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看待青年的培养问题和经验,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看待青年发展,真正实现具体青年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青年的实际出发。总之,培养者要把战略思维和策略思维统一起来展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要把握好二者的联系和区别,以宏观的视角来看待和提出问题、以具体的情形策略来解决问题、以战略和策略的思维“整合”力量推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的有效运行。

(二)理论思维和工程思维的统一。理论思维是认知型的思维方式,其基本特征是力求逻辑自恰、规避自相矛盾。工程思维则是筹划型思维方式,其根本特征就是对逻辑的发现的属性进行非逻辑的复合,是实体的存在状态所必然要求的一种思维方式。[7](P76)理论思维是认知型的思维方式,其主要是揭示客观存在的道理;工程思维是筹划型的思维方式,是介于理论思维与实践之间的独特思维模式,能够将主客体之间的各种价值联系非逻辑地复合在一起。

理论思维仅仅是认知虚体的思维,注重对客观真理的探寻和摸索,但这种思维不能用来设计和落实工程,没有任何一套抽象、孤立的理论可以逻辑统一地说明工程设计所必须处置的全部异质性因素。因此,工程设计所需要的理论一定是多元的、复合的、异质的,其思维方式一定是不同于理论思维的另一种思维,即工程思维。工程思维的根本特点在于:针对特定的工程个案,依据建构意图,遵循所有相关的学科理论,对所有要素进行不同于逻辑推理的复合集成,最后形成一套最优化的、可操作的设计方案。反之,也不能用工程思维去构造理论,工程思维缺乏必然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能把不同的因素串接在一起,也就必然会带来逻辑的紊乱和原理的失落。[5](P06)

“青马工程”的深入推进必须要有工程思维作为指导,要依据该工程展开的目标,遵循青年学以及教育学相关规律,对客体、主体、载体、环体等进行集成,并形成一系列可操作的工程任务。“青马工程”被称之为“工程”,那么,我们就要明确该工程的设计情况。即该项工程的具体情况——任务、目标、特征、功能是什么?靠谁去构建——谁指挥、谁设计、谁“施工”、谁受益、谁承担责任?这些因素都是具体的个体事物,因此被称之为“实体”要素;而这些工程的完美设计必须要有一些原理作为支撑和保障,即这些原理和理论被称之为“虚体”。任何一种工程的推进和运行都是不同“实体”和“虚体”之间的融合和统一,进而呈现出多元的实体和绝对多元的虚体之间的相互交织的局面。培养者要善于利用工程思维去统筹和谋划出符合青年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培养方案和设计,实现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促成整个培养格局的合理化、科学化和系统化;同时,培养者还要善于利用理论思维的辅助和保障作用,把理论的创新和实践当成开展工程活动的智力保障和精神来源,把客体客观存在的规律和培养模式、手段、原则等统一起来,把逻辑思维能力运用到系统化的工程模型当中,促成二者之间的有效配合和实践。总之,在合理推进“青马工程”的实践中,培养者要以理论思维为基石,以工程思维来统筹,促成“实体”要素和“虚体”要素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进而达成培养合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

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路径选择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认清和遵循青年成长以及教育的客观规律,综合利用多种手段,构建多种培养路径。

(一)坚持精英塑造与一般培养相结合,确保培养对象的全面性,培养出最为广泛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2007年7月,共青团中央制定的《“青马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青马工程”的培养重点是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这部分重点的培养对象相对于一般的青年来说具有思想政治素质高、理论素养高、实践能力强、人格较为健全等特质,对这部分骨干进行精英塑造是符合当前青年成长规律、工作实际、教育规律的。当然,由于各级党、团组织对重点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呈现出实效性、合理性和针对性的良好态势。在坚持对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进行精英塑造和重点培养的同时,培养工作还必须面向广大青年,实现一般培养模式。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科学,那么,开展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主体的培养工作也不能固步自封、不能自我封闭。同时,由于进行重点培养的青年占青年总数很少的一部分,那么,在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就不能放弃其他最为广泛的青年。只有把精英塑造和一般培养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真正得到广大青年的拥护和赞成,进而形成全社会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总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者要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原则、从结构全面性角度出发,既要培养坚定信念的精英青年,也要培养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的青年,进而保障精英分子典型示范下的青年学生的广泛带动。

(二)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确保培养出蕴涵“魂”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魂”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能够很好的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真正达成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系统理论,是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深入把握和理解它的精髓和内涵,才能在实践中运用它来改造世界。工人阶级发起的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是产生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实践基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工人阶级并不能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也不能自发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实践,只有在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够真正得以形成与发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虽是我国广大党员、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中的精英分子,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就不用通过学习就能够自发地理解、掌握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通过合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其它专业学习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学习与研读马克思主义原著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教育与自我学习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进而达成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发展,从而自觉的成为一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国内各级组织开展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按照团中央的要求来进行的,其中社会实践是一个重要环节,即通过社会实践给培养对象一个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广阔空间,是其提高德育水平与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不同于其他类型教育,它应该是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中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实践活动,依据历史事实与现状做出判断,得到结论,并在追求真理过程中自我求知能力的成长过程。那么,在培养过程中,就必须要重视理论教育的基础和社会实践的升华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原则,引导培养对象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引导培养对象深入社会实际生活、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心认同,自觉地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认知”和对马克思主义的“践履”结合起来,塑造成健全的人格和科学的实践品格。[8](P30)

(三)坚持学校培养与社会培养相结合,确保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灵活性和实效性。高校作为国家培养人的先锋团体,始终是走在时代前列,高校应该贯彻落实团中央“青马工程”的重要举措。高校“青马工程”是坚定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的一项重要工作,关系到党执政兴国的青年群众基础的强弱。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广大青年坚定信仰、政治方向和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共青团组织扩大的需要,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丰富的需要。由于高校普遍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机构,比如,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研室等;同时,一些辅导员、思想理论课教师、导师等都具备了一定的思想道德素养,能够把对对象的引导和教育贯穿到日常生活、科研学习、学术交流等中。这样,高校中接受教育的部分青年对象就能够很好的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能够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能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实现对其的理解和发展,为日后成为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科学,其最为高贵的品质就是与时俱进。那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也是一个动态、曲折的过程,并不能做到一蹴而就,需要培养对象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在“内化—外化—再内化”的互动机理中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并能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和升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经过多次的努力进程中才能够成为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从实践角度来看,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一个具有理论素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否合格的标准,即能不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中,能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来看问题、观社会和改造社会,能不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达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升华和创新。从资源储备上看,社会环境的外在各项储备资源要远远大于高校的蕴藏,包含着社会人物的典型示范、党员干部的引导、父母的言传身教、切身工作的锻炼等。换句话说,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不能仅仅束缚在学校的小环境中,需要把对其的培养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在社会的平台中让其在社会实践中找到不足和缺陷,找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科学性,从而促成他们的情感认同,达成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心“媾和”。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共青团组织要积极探索学校培养和社会培养的具体措施,建立跟踪培养机制,及时收集培养对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各项表现。同时,创新培养形式,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克服各种时空的局限,在各级共青团网站开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专栏,利用典型人物示范的效应带动整个社会为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而自豪。比如,高校中,培养者可以通过在《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学中,帮助大学生了解先进典型的优秀道德修养和精神品质,可以以雷锋作为典型人物来讲解和剖析,帮助大学生养成“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和无私奉献、勤俭节约的崇高个人道德修养;社会中,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开放平台,强化网络文化引导作用,开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与‘雷锋精神’”、“‘雷锋精神’—一位优秀的青年共产党员”[9](P67)等红色网站,积极占领网上阵地,建立“青马工程”工作系统,为理想信念培养占据制高点。

[1]胡锦涛.迈向新世纪创造新业绩—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N].人民日报,1989-06-2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共青团中央,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C].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4]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

[5]徐长福.思维方式:僭越与划界——人文社会学科中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之批判[J].学海,2001,(1).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徐长福.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僭越与划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8]胡杰.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主体发展性”培养模式合理构建[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3).

[9]胡杰.雷锋精神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战略思维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战略思维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东北抗联精神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
“四个全面”是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