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刚健笃实 辉光日新[1]——党的十八大报告文化创新命题解读

2013-08-15孙书文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

孙书文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2012年3月4日,中国文化宣传片《文化中国》开始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最大的屏幕“美国之鹰”上滚动播出;6月16日神九升空、“约会”天宫;11月,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三个特殊的场景,正可看成五千年中华文明在新世纪所处方位的符号性隐喻:在世界的横轴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正重新确立着自己的文化坐标;而在历史的纵轴上,中国文化历经盛衰荣辱的磨难,正在民族文化的复兴之路上扬帆远航。党的十八大报告发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立足新的世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正日渐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文化强国是重要会议上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第六部分题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集中对文化强国战略进行了论述。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盛会,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作出战略部署的盛会,是展示我们党团结、胜利、奋进的盛会。党的十八大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1700多名境外记者采访,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世界对本次盛会的关注。英国《泰晤士报》的社论称:十八大无疑是今年全世界召开的最重要的政治会议,因为十八大将决定中国的和世界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关注十八大,就是关注中国的未来;而中国的未来与世界的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十八大报告融合了众多人智慧,文化强国理论是众多人智慧的结晶。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2012年1月,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的决定,党的十八大报告起草工作正式启动,中央成立由习近平任组长,李克强、刘云山同志任副组长,包括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部分省区负责同志在内的文件起草组。1月6日,在报告起草工作启动第二天,中央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各部委党组(党委),解放军各总部、各大单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发出《关于对党的十八大报告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决定对党的十八大报告议题在党内一定范围组织讨论,广泛征求意见,同时通过一定方式征求部分党外人士意见和建议。2月上旬,起草组派出7个调研组,分赴12个省区市开展调研,召开各级各类座谈会44次,对城乡社区、工矿企业、农牧水产基地等116个单位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各地现代化建设和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这些调研成果为报告起草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3月15日,按照中央部署的15项重点课题要求,46个承担单位先后派出101个调研组,足迹遍及29个省区市,召开座谈会1073场,深入1433个单位实地调研,形成57份调研成果。截至2012年9月5日,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统计征求意见人数共4511人,反馈对党的十八大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总计121份。党的十八大报告融合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

文化决定一个民族、国家的成败兴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五位一体的建设总格局,即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先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此后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延续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后,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扩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五位一体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没有经济建设就没有发展的前提;政治建设是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往哪儿发展,走什么样的路,政治建设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保障;经济建设做基础,政治建设做保障的情况下,不仅要满足人民的基本物质需求,还要满足人民的文化生活、文化权益的提升,文化建设的内容就凸显出来了。社会建设就是要以民生为重点来保障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成果,为人民群众所共享,所有这一切都要有一个大的生态背景,大的环境背景。国家建设的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五位一体,文化建设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所强调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的字眼,在全国上下引发了强烈的共鸣。文化是美丽中国的灵魂所在。其一,“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其二,“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的保障。其三,“美丽中国”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最美都是平常人,“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软实力”概念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美国国力是否衰败的大辩论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国家软实力主要有三个来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软实力”的概念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需注意的是,我国在使用这一概念时,突出了“文化”两个字,称为“文化软实力”。这基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文化在软实力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软实力表现为各种具体的力量,在这些力量形式中,文化的力量即狭义上的文化软实力或称文化感召力、文化吸引力等是构成整个软实力各种力量的基础和核心,不但能够有效提升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品位,而且对其他力量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文化是软实力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文化高度的软实力是短视的,没有文化深度的软实力是肤浅的,没有文化开放的软实力是僵化的。二是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的力量和作用更为突出。三是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文化是先进文化,我国所提倡的软实力是先进文化“武装”的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创造,也是符合世界形势发展的理论创造。

二、文化创新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因素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根深才能叶茂,国家的兴衰,倚重文化。文化本身意味着积淀和传承,但是如果没有创新性要素的参与和主导,仅仅固守传统文化,而不能推陈出新,文化就不能反映与时俱进的社会生活,不能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文化也就失去了生命与活力。所以,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文化呈现生机活力的基本保证。

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吐故纳新、吸收扬弃的结果。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一部充满了创新的长篇故事。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依时而变、依势而发,既能在漫长的岁月里坚守其本性,以其特有的文化品格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同时又具有发展性、包容性和创新性,将原典与教义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因此,中国文化在历史变迁中能够不断丰富其内涵,并历久弥新,在新的时代更具生机活力。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不乏在文明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文化形态。除了中华文明之外,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爱琴海流域的古希腊文明、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以及现今位于南美墨西哥和秘鲁的美洲丛林文明等,都曾在世界文明的起点燃起希望之火,在人类史中熠熠发光,也曾让这里的民族感到自豪和骄傲。但是经过了5000余年世界历史的大浪淘沙,许多文明都沉睡在了世界历史的长河之中,失去了往日的荣耀。时至21世纪的今天,在这诸多古文明中,除了源于古希腊爱琴海文明的欧洲文明与中华文明依然充满活力,其它的文明或衰落或湮没,都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我们的文化从夏商周以来传承连续,从未中断,正因为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贯穿着创新。从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中,我们也可以读出其不断突破的超越性。由西周的天命观念,到《易经》的二元辩证观念,孔子的仁、孟子的义、荀子的礼,以及老子的无为、庄子的逍遥……这些观念无不是在对前人思想的超越与突破,为中国文化的后世发展,创建了诸多基本的理念,也为后世文化决定了行为模式及社会组织,定下了基本的方向。儒、释、道三种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中相摩相荡,将其基本的精神纳入现实实践中,依托社会历史的发展实现其特有的文化价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隐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同因素此消彼长,根据现实情势而有机融合,形成了既能彰显中国文化的宏观特色,又能反映不同时期时代特色的文化结构。

中国文化可以延续数千年而不中断,是因为中国自古就在坚守文化传承的同时坚持着文化创新的理念。《诗经》中提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2](P709)《大学》开篇便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3](P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3](P3)这些古老的句子见证了中国对创新的认识和解读。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蕴含着一种生生不息的思想活力和创新精神。这种思想活力和创新精神是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动力。所以永无止境的创新,是中国文化的生命指征。也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文化才能重新显示其生命与活力,在世界的舞台发光放彩。

文化创新体现为文化内容形式上的创新。中华民族要实现文化的伟大复兴。复兴不是怀旧,而是根植于传统的创新;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在对其合理借鉴的基础进行现代性的改造,用新的思想、新精神丰富我们的文化宝库。济南市杂技团将惊险刺激的杂技技巧和雅致精巧的京剧相结合,创演杂技意象杂技剧《粉墨》,这属国内首创。自2008年4月首演以来,济南以及省外、国外已累计演出突破700场,观众达50余万人。就传统文化来说,传统艺术在创新中发展,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复苏和发展。

文化创新还体现为文化传播媒介的创新。2012年9月20日,齐鲁传媒集团、山东演艺集团、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在济南揭牌。三家集团,都实现了多种传媒的融合。媒介融合是全媒体时代的标志。美国总媒介集团是一个成功案例。1999年成立的佛罗里达州坦帕市美国总媒介集团,下设报纸、网站、电视与电台共计四个子媒体。以前这四个子媒体分布在不同地方,相互竞争。整合以后,他们把四家媒体放到一栋大楼内,设置一个“超级指挥台”,由4家媒体的负责人进行轮值。收到新闻来源时,总指挥就会根据新闻内容作出判断,再把工作分配下去。例如,一个故事的画面性很强,就会让电视台去做这条新闻。或者,如果一条报纸上的新闻有其他衍生的内容或有相关文件,就可以把这些内容放到网站上去。这种多元化的媒体形式的诞生,进一步丰富拓展了媒体传播手段,促进各种媒介的互补和融合。相对于传统的单一媒体,全媒体的生产方式将不再是传统简单的直线型,它主要由众多的节点组成,生产方式也变成复杂的蝴蝶状——一体两翼型。其中一翼是信息采集环节,不再是本报记者一个点,本集团众多媒体的记者理应都视作信息采集点,信息采集从一个点扩展成众多的点。另一翼是传播环节,除了集团众多的纸质媒体外,还有基于其他传播方式的新兴媒体,即网络媒体、手机报等多个媒体。中间的“蝶身”是生产加工环节,就是各媒体的编辑部。各个编辑部根据自身媒体的定位和特性,从众多的信息点获取信息,加工生产成不同的产品——报纸、杂志、书籍、网络新闻、音像制品、磁盘、光盘、短信、彩信等。

惟有不断创新,才能使文化走向大众化,体现文化的生命与活力。网络、电视等新媒体正在成为文化表现的主要形式和载体。电子信息产品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必备,比如具有革命性影响的“电子阅读器”(电子书)的大量应用,就是响应了这个时代的大众对文化的需求。它的出现带来了出版和阅读的重大革命,让电子媒介逐渐取代一直承载和传承文化的纸质媒介。凭借创新,逐步改变人们传统的阅读模式,改变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这让文化有了更加广泛的传播途径,有了更加鲜活的生命力。电子读物的盛行也使一些文化产业集团为此展开激烈竞争,争先开发新型电子阅读器,如亚马逊的Kindle,同样中国的汉王品牌也正在这样的大潮中不断创新,逐渐走向行业的领先位置。

哪里有创新,哪里的文化发展就会有新气象,就会有生命力。山东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悠久灿烂的齐鲁文化在世界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山东作为中央确立的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之一,一直不懈地推动文化创新,通过实施文化强省战略促进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呈现出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实施文化产业品牌培育工程,开展创意山东建设,围绕孔子、孟子等文化名人,齐鲁文化、红色文化、黄河文化等特色文化,打造了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也打响了山东文博会的品牌,孔子文化节、潍坊国际风筝节、青岛国际啤酒街等文化节会产生重大影响,《闯关东》《沂蒙》等“鲁剧”享誉全国。实践证明,发展先进文化,关键在于不断推动文化创新,与时俱进,文化才会呈现新气象。

在中国人的心中,一直有一个“强国梦”。当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文化强国的建设也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正经历着深刻的历史变革,在主流意识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文化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并且存在着很多与文化强国建设不相符的陈旧的思想和方式。所以,文化强国建设不能脱离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也离不开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离不开文化生产方式的改进。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成为文化强国的建设的精神内核。只有让文化作品充分反映时代进步和人民群众的期待,才能保持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才能为文化强国的建设打下基础。

三、文化创新的一体两翼

文化创新不易。2012年春晚黄宏的小品《荆轲刺秦》不仅带给我们欢乐,也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该小品影射了2011年当下“穿越剧”泛滥的社会现象:“荆轲刺死了秦始皇,霸占了秦皇后,穿越到了宋朝,在宋朝参与了当时重大历史事件五鼠闹东京,接回了李师师,又从宋朝穿越到了清朝,随康熙微服私访,迎娶了还珠格格,最后又穿越到了民国,血战上海滩,征服了冯程程。”“穿越穿越,征服一切!耶!”这是对“创新”的“穿越剧”泛滥的极大讽刺,该剧最后的定场语掷地有声,“我告诉你啊,荆轲刺秦这个故事,我从小就给你讲,我现在给我孙子讲。你们这么折腾,到时候一播出来,我孙子还以为我撒谎呢。看着没有?盒饭吃不好,顶多闹几天肚子。你们这玩意儿整不好,坑害的是几代人!”这段点评很精辟,一方面反映了一些有良知的艺术家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同时也反映了不顾及艺术规律、消解内容、盲目形式创新的危害性。文化创新应坚持一体两翼: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体,以时代精神、国际潮流为翼。

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之本。缺乏传统文化的民族,是一个肤浅的民族。没有根基的文化创新如一座没有打好根基的大厦,经不起历史风雨的磨砺和冲刷,会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泯灭掉痕迹。2012年两会上,歌唱演员谭晶指出,目前优秀的青少年歌曲太少,创作动机有功利化的倾向的现象。从2011年的歌曲排行榜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爱情歌曲占到了93%,公益歌曲、励志歌曲占7%,其中体现积极健康爱情观的不到20%,大部分是无病呻吟、苍白空洞,甚至有些鼓吹快餐式、买卖式的不健康爱情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流行歌曲是年年更新,很多生命周期甚至超不过1年。这都深刻说明了,我们各个方面的文化创新必须要结合传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观念。2011年的春晚中很多被众口传唱的经典老歌又重新回到了屏幕,也印证着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符合了大多数人的审美趣味的、贯穿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具有深刻影响的文化因子的创新文化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发展的精神之盾。缺乏传承精髓的文化就像是无根浮萍,虽然在某些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在世界文化审美系别中终究处于角落位置。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会使文化失去根基。目前我国每年的电视剧产量达到上万集,但在这些耗费人力财力制作出来的长篇巨制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能被人们记住的,有很多都是虚构想象的迎合市场的作品,如清宫穿越剧和戏说剧等。中国的电视观众数量众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文化观和价值观,所以电视剧应该是反映现实、积极向上、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底蕴和精髓的作品,而不是商业炒作、单纯追求收视率的戏说、演绎;应该是宣扬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而不应该简单地成为娱乐传媒的市场途径。

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发展的不竭源泉。传统节日文化增加了我们的民族身份认同和文化皈依感,能用一个民族共有的、彼此认同的形式来联系我们,通过中华传统的节日这根纽带不仅能增进民族团结、维系祖国统一,增进社会和谐氛围;而且还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功能,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比如艺术表演、民族美食、手工绝活等,这些都是民俗文化的代表,也是民族文化展示和传承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也正因此,基于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文化,是现代文化的综合竞争之道。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是否深远,取决于文化是否具有经典的品格,而经典的品格则来源是否具有悠久的传统文化积淀,是否具有广泛影响的力量,是否具有长久留存的可能性。

文化创新还需跃身时代,融入当下社会。文化创新的主角是大众,文化创新的动力在大众。文化创新一定离不开对新生活的洞察、对新生活中人的命运的探究和人性变化的思考。1990年,电视连续剧《渴望》热播,形成万人空巷局面,也使其成为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该剧着眼于普通人的生活,揭示了人们对爱情、亲情、友情以及美好生活的渴望,并将人生的、人性的一切有机地融入到社会大时代的背景中,向中国观众第一次展示了“真实”的力量。这部电视剧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了人们的心灵深处,引起了人们深刻的共鸣。这种远离了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贴近普通百姓生活的剧作让人们感到非常新颖、眼前一亮、贴心贴肺。

现在,现实题材的小说、影视剧之所以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欢,是因为它贴近百姓生活,体现了人民的愿望,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现状和困境。如反映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态度以及在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困惑的《奋斗》、凝结“不抛弃,不放弃”的时代精神的《士兵突击》《我的青春谁做主》,揭露都市生存压力,体现新时代婆媳关系的《媳妇的美好时代》等。这些剧作的热播,是因为它们将时代精神渗透到现实生活的诸多层面,具有震慑人心的感染力。人们在电视剧中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看到了时代的发展和人生的震撼,在其中找到了感情释放的出口。所以,文化创新一定要深入“火热的现实生活”,只有“活”在生活中,对人性有洞察,对生命有动情,才能创作出令人动容的文化作品。

推进文化创新,还须面向世界,站立于文化国际潮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及引发的热捧,是2012年的一大文化现象。由这部纪录片引发的“蝴蝶效应”仍在扩散,凸显了社会主流文化作品的吸引力与传播力。从收视调查结果来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大大超过了以前同时段播出的各类电视剧和综艺节目。这部作品,在拍摄方式上与国际接轨,如第一次用高清设备拍摄美食类纪录片,如把故事元素熔铸其中等。更为重要的是,它站立在生态文明这一国际性的思潮的潮头之上。其一,这部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展示的是美味背后人与自然的故事。其二这部作品体现了人与人的和谐。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展示了宁波人打年糕的时候和北方人吃饺子的故事。这两种食品,是中国人重视和谐、讲究团圆的家庭观念的象征。其三,这部作品体现了人自我的和谐。第五集题为《厨房的秘密》。黑陶匠人扎西固执地认为,用黑陶烹制出的菜肴,拥有特殊的好滋味。这种烹调方式,最关键之处在于慢火,恰好体现出内心的平和。厨房的秘密在于:只有内心和谐之人,才能做出美食;只有内心和谐之人,才能吃出美食之美。

法国前文化部长朗格曾指出“文化是明天的经济。”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经济、政治、社会的兴旺发达为支撑,同样也离不开文化的兴旺发达为支撑。随着世界上各种思想交流、交融、交锋更加的频繁,文化已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和武器,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要想赢得文化的竞争和较量,就要努力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一个没有先进文化的民族,一个不能创新文化的国家是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可能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去年首次在中央全会专门讨论文化改革发展,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相关政策论述呈现在十八大政治报告这一重要的文献中。这项改革的背后,是中国文化现状存在诸多窘境,文化产业集中度不高、文化体制改革尚需深化、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亟待加强等。2011年10月,《人民日报》曾发表署名任仲平的长篇文章《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提到令人尴尬的事实——“全国500多家出版社年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而中国文化部长蔡武也曾提到,中国全部海外商业演出的年收入不到1亿美元,还不及国外一个著名马戏团的海外演出年收入。任仲平文章还以“刺耳刺激却发人深思”的评点,援引了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对中国所下的断言: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文化创新,任重而道远。[4]

明清时代的大思想家方以智有言:“古今以智相积。”人类社会在两个层面上延续和发展,一是物质性层面,即生命的自然繁衍;二是精神性层面,即文化的传承创新。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精神层面的延续和发展占据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文化是世代积累而成,人类的进化主要是文化的传递和进步、继承和发展。缺乏文化传承的民族,是一个肤浅的民族;没有文化创新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才能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才能有效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1]【商】姬昌(宋祚胤注译).周易[M].长沙:岳麓书社,2000.

[2]袁梅.诗经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5.

[3]【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4]任仲平.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N].人民日报,2011-10-15.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