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三十六计》两个英译本的隐喻翻译对比
2013-08-15周利萍
周利萍
(湖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一、引言
《三十六计》是中国的文化经典,从古至今代代相传,它以军事策略为核心,区区三十六计,精辟的语言展现了其深奥的辩证思维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十六计》不仅在国内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远传海外。西方对其中的策略和计谋最感兴趣。对《三十六计》进行介绍的英语书籍不断增多,但专门的译本并不多,暂无学者针对《三十六计》的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本文以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对两英译本隐喻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比较的两个译本分别是国内孙海晨由外文出版社于2009年于北京出版的第一版 The Wiles of War 36 Military Strategies from Ancient China,和国外Stefan H. Verstappen由中国书籍和期刊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于加拿大出版的第二版 The Thirty-six strategies of ancient China。
二、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lbert Nida,1914-)提出的翻译思想。1964 年,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这一概念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关注静态的文本信息的转移到关注文本的动态信息。在1969 年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书中,他提出翻译是用最近似、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的信息”。所谓的对等首先是在意义上与原文对等,其次是形式的对等。其中“对等”指向源语信息;“自然”是指译语信息,最后通过“最近似”把两者统一起来。之后为了避免被误认为“动态对等”只强调译文效果,在《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一书中,他使用“功能对等”这一表达来描述翻译的充分程度。
奈达将翻译定义为“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风格方面。”这也是他对“功能对等”理论的阐述。根据奈达所言,翻译的过程就是传达意义,因此,意义对等是译者所要实现的首要目标。“功能对等”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意图,而不是简单地再现原文的文字。它试图传达原文中所蕴含的思想,如果必要的话,会改变原文的字面意思,词序以及语态等。该理论不提倡严格的按照原文字面翻译,而是在译语中寻求一种更加自然的翻译方法。他认为译者必须努力求得对等而不是相同。最基本的功能对等是指译文能达到充分的对等,使译文听众或读者能与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欣赏产生共鸣。最高层次的绝对对等则是指“译文达到高度的对等,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的反映基本一致”。
三、修辞意义
文学作品中常常会使用一些修辞手段。修辞同词汇、句法一样具有意义。修辞结构通常涉及若干个不同特征,因此,修辞形式的意义常包括若干个不同因素,如异常语序、排比形式、新颖表达、韵律特征和重复手段等等。此外修辞结构的意义还取决于整个上下文。要更好地了解修辞意义,就要对修辞功能有所认识,修辞通常有整体功能、美感功能、同调功能、递进和连接功能以及强调功能。对于修辞意义,译者的任务不是一定要再现原文的修辞手段,而是在译文中翻译出对等的修辞功能。因而在翻译中,译者首先需要判断源语言中修辞手段的功能,然后在目标语言中找到最切近的功能对等语来体现源语言的修辞功能。下文中将比较,采用何种形式更好地表达语言的修辞功能。
四、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指导下《三十六计》两英译本的修辞对比研究
(一)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汉英语言的差异也体现在汉英修辞格上。虽然汉英中有些修辞格名称相同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差别很大,导致翻译时,译者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的修辞格,传统的翻译理论很难评判并指导文学作品中修辞格的翻译。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而且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在文学翻译中尤其要求译文传达原文的精神实质并具有与此相适应的风格,奈达认为,翻译的完全对等不存在,是否对等应该按照接受者对译文信息所产生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源语信息所产生的反应程度来界定。目标语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言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对等。
(二)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视角下两译本的修辞翻译对比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分析两译本中隐喻为具体实例,对两译文的对等程度进行评价。
隐喻一词‘metaphor’源于希腊语‘metapherein ’表示意义的转移。人们把隐喻作为研究主题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纵观整个历程,隐喻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修辞和诗歌领域对隐喻进行研究。第二阶段,是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本文是针对修辞层面对隐喻进行研究。
修辞领域的隐喻研究,形成了三种理论,这三种理论分别是:比较理论、替代理论和互动理论。比较理论认为隐喻的本质就在于本体和喻体有相似之处。替代理论认为本体是真正的内涵,喻体用来替代主体,喻体更形象,具有吸引力。互动理论把本体和喻体看作相关的常识系统。在隐喻中与喻体相关的一些常识项,被应用到本体上,从而改变本体的常识系统。互动理论实质对隐喻界定的实质是通过喻体创造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改变了人们对本体的认识角度。
1.《三十六计》中符合比较理论的计谋及其翻译对比
《三十六计》中的隐喻,本体都被隐藏,直接用喻体表达,这三十六计都是运用喻体,非常形象、简练的隐喻军事上的计谋,反应了中国古代兵家虚实、彼己、攻防等对立转化的思想。《三十六计》中符合隐喻比较理论特征的有: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混水摸鱼、打草惊蛇、连环计。下文针对隐喻的翻译,以连环计和混水摸鱼为例对比分析两英译文。
(1)连环计
孙译:Interlaced stratagems.
Stefan译:The tactic of combining tactics.
连环,是喻体。一个环串着一个环,连环计比喻多个计策环环相扣,多计并施。
不难看出两译者都译出本体,意译法,达到跟原文对等。‘Interlaced’表示交错、交织的,但Stefan的译文更能让读者体会到环环相扣的意思。
(2)混水摸鱼
孙译:muddle the water to seize fish.
Stefan译:Trouble the water to catch the fish.
混水摸鱼,是喻体,作为谋略。表示要给对方制造混乱,然后利用混乱局面达到自己的目的,从中取利。混水,指制造混乱局面,摸鱼即获利,战争中使自己占上风。两译者均直译,译出喻体。孙译文中‘muddle’表示使混论,浑浊。比stefan译文中的‘trouble’表示麻烦,翻译更恰当。
2.《三十六计》中符合隐喻替代理论的计谋及其翻译对比
《三十六计》中符合隐喻替代理论特征的计谋有:借刀杀人、李代桃僵、瞒天过海、顺手牵羊、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借尸还魂。以“借刀杀人”、 “瞒天过海”为例,对比两英译文。
(1)借刀杀人
孙译:murder with a borrowed knife.
Stefan译:Kill with a borrowed sword.
‘借刀杀人’是喻体,‘借刀’本体是指战争中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杀人的本体是指达到战胜敌方的目的。两位译者均保留喻体,两译文的区别在于关于‘杀’的翻译,用murder比kill好,murder表示有预谋,经过策划的杀人。
(2)瞒天过海
孙译:Cross the sea without heaven’s knowledge.
Stefan译:Fool the emperor to cross the sea.
‘瞒天过海’这一兵法是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通过反复制造假象来迷惑和麻痹对手,当对方麻痹大意的时候,出奇制胜。‘瞒天过海’典出《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薛仁贵示假隐真,使唐太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率军渡海。
两译文译出喻体,孙译文没有对等原文的内涵意义,Stefan译文在意义层面更对等,其中‘天’译为emperor更利于读者理解。也体现原文的隐喻关系。
3. 《三十六计》中符合隐喻互动的计谋及其翻译对比
《三十六计》中符合隐喻互动理论特征得有:抛砖引玉、趁火打劫、笑里藏刀、金蝉脱壳、树上开花、空城计、苦肉计、美人计、远交近攻、釜底抽薪等。下文以两英译文中的‘金蝉脱壳’和‘树上开花’为例。
(1)金蝉脱壳。
孙译:The cicada sloughs Its skin.
Stefan译:shed your skin like the golden cicada.
‘金蝉脱壳’这是喻体,在这个隐喻中,运用金蝉脱壳的这个常识性内容,运用到本体上,伪装逃脱敌人,即保留形式,抽走内容,稳住敌方使自己脱离险境。孙译文采用直译法,译出喻体。Stefan的译文运用比喻修辞,但意义层面未与原文对等,译者使用shed your skin不妥,原文中所体现的是策略方法。
(2)树上开花
孙译:Flowers bloom in the tree.
Stefan译:The silk blossoms to the dead tree.
‘树上开花’内涵意义指借助已有条件来安排自己的势力,可以使得很小的兵力显示出很强大的气势。此种的“树”是指借势的东西。孙译文为直译,没有较好的体现出隐喻意义,Stephan很好的体现了原文的隐喻意义,读者能体验到是采用借势的策略。
五、结语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对两译本在隐喻这种修辞手法的翻译进行对比,针对整体而言,孙译本更多取直译法而Stefan的译文更灵活变化。两译本更多采用直译法,贴近原文中所体现的喻体。对于隐喻,两位译者,均采用直译,译出原文中的喻体,较好的对等了原文中的隐喻。相比较而言Stefan的译本跟灵活,对隐喻的翻译有所增译,使英语读者能更好体会到计策的内涵以及本体与喻体间的联系。
[1] StefanH.Vertappen. The thirty-six Strategies of Ancient China[M].China books & periodicals,inc.Canada.2004.
[2] Sun Haichen.The Wiles of War 36 Military Strategies from Ancient China[M]. Foreign Languages Press,China.2009.
[3] Nida,Eugine A&Taer,Charles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69.
[4] 易宗军. 三十六计[M]. 北京:西苑出版社,2011.
[5] 谭载喜. 新编奈达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6] 杨红. 《三十六计》隐喻的认知与功能翻译剖析[J]. 海南大学学报,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