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自觉”谈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2013-08-15郭荣茂

关键词:费孝通文化自觉实力

郭荣茂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 泉州 36102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所有的国家和民族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一方面要使自己的本国经济加入到全球化当中,另一方面要使本民族的文化适应新的世界性文化的发展。当前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体现在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方面,还体现在文化软实力方面,而且它日益成为影响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建设目标。在新世纪,“文化自觉”越来越成为每个国家和民族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如何认识本民族的文化,如何认识本民族文化与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不仅关系到本国文化的自主地位,也关系到世界文化生态的平衡发展。

一、“文化自觉”的提出与基本内涵

“文化自觉”这个概念是由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在1997年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提出的。费孝通先生之所以提出“文化自觉”,是因为他看到整个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文化转型,这种转型不仅针对经济落后的传统国家,也同样针对经济发达的现代国家。作为非西方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人怎样去适应这样的一个文化转型,也就是如何使自己走向世界一体化的问题,是他们尤其要面对的,而西方国家也要面临如何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协调发展以避免对立。同时他对中华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后该往何处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费孝通先生并不是从东西文化的比较中直接提出“文化自觉”这个概念,而是通过考察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以小见大折射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化的共同问题。

他认为,“‘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同时他指出,“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条件”[1]。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文化自觉”给我们提出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怎样重新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在现代中更新我们的传统文化,以确立我们民族的主体意识,增强我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二是怎样将我们的民族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体系中,并在这里找到中国文化的位置与坐标。这两大问题将关系到我们在全球化的变革环境中能否主动适应,获得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和地位。

费孝通先生在他80 岁生日的时候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六个字概括了他提出的“文化自觉”。“‘各美其美’就是不同文化中的不同人群对自己传统的欣赏。……‘美人之美’就是要求我们了解别人文化的优势和美感。这是不同人群接触中要求合和共存时必须具备的对不同文化的相互态度。‘美美与共’就是在天下大同的世界里,不同人群在人文价值上取得共识以促使不同的人文类型和平共处。总而言之,这一文化价值的动态观念就是力图创造出一个跨越文化界限的‘席明纳’(讨论会),让不同文化在对话、沟通中取长补短”[2]。也就是说,费先生认为在处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时,要坚持“和而不同”的基本原则,它是人类共存共荣的基本条件,“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讲,文化自觉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的具体表现”[3]。

文化自觉与文化软实力具有紧密的联系。文化自觉要求我们必须主动适应时代的变革,清醒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文化,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获得文化发展的自主权和话语权,而不至于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处于被动地位。这就是要通过不断地反思,调整和改善自己,注重软实力建设,提高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二、“文化自觉”对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意义

(一)掌握文化转型自主权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大的社会转型,第一次是从狩猎采集时代转向农业文明时代,第二次是从农业文明时代转向工业文明时代,第三次是从工业文明时代转向后工业文明时代或信息文明时代。在第一次社会转型中,中国是主动和成功的,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国家;但在第二次转型过程中,中国却落后了,而且是被动的转型,在没有自主性的情况下转向了工业文明。如今我们正面临着第三次人类社会的大转型,这次转型所出现的文明完全不同于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如果说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主要较量的对象是自然,因为人需要在与自然的和谐中生存;而工业文明时期人主要较量的对象则是物,人需要创造大量的人工制品来供市场消费;那么到了后工业社会,人类主要较量的对象则是文化。知识经济、非物质经济、符号经济、文化产业成为这一时期人们常常能见到的关键词。越是经济全球化,人们越是要在文化的发展上找差异、找特色、找个性。”[4]在这一次转型过程中,社会的基本结构将发生根本变化,服务业将逐步上升为社会的中心任务,“社会的基本矛盾关系就不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因为服务业就是直接为人服务的活动,而不像工业和农业是直接面对自然物的活动”[5]。

面对人类社会的这次以文化为主的大转型,中国能否把握这次转型的文化自主权,掌握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从而发挥自己的文化创造力?这取决于我们能否坚持“文化自觉”,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我们的原创性贡献。“为什么近一个世纪来中国人没有自己原创性的活力,所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变革社会的思想都是来自于西方。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掌握文化转型的自主权,没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4]在21世纪人类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文化资源将成为各国的重要争夺对象,这将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又会处于被动的地位。这就需要我们提高主动性意识,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同时也了解与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这次转型中掌控文化的自主权和话语权,提升文化软实力。

(二)正确认识本土传统文化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费孝通先生认为,我们要明白中国文化是不能割断历史的,我们要在“传统”和“现代化”之间找到接榫之处,“文化不仅仅是‘除旧开新’,而且也是‘推陈出新’或‘温故知新’。‘现代化’一方面突破了‘传统’,另一方面也同时继续并更新了‘传统’”[6]。在现代中我们离不开对传统的思考,我们对现实的理解无法摆脱先行的传统知识结构,传统与现代存在着紧密的关联。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地的许多国家都在经历现代化的过程,人们似乎都期待获得更多的工业化成果,都希望社会能够快速地转型,并试图彻底地革除原有的制度和习俗,告别传统。传统与现代的发展是否就是矛盾的呢?现代化是否意味着要抛弃传统?早在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在他的《江村经济》中就明确地指出:“强调传统力量与新的动力具有同等重要性是必要的,因为中国经济生活变迁的真正过程,既不是从西方社会制度直接转渡的过程,也不仅是传统的平衡受到了干扰而已。目前形势中所发生的问题是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7]也就是说,传统与现代的发展并不矛盾,传统能够在现代中得到重构,正如吉登斯所说的,“现代性在其发展历史的大部分时期里,一方面它在消解传统,另一方面,它又在不断重建传统”[8]。在他看来,我们的生活无法脱离传统,我们应当维护传统,努力使自己生活在后传统社会中。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在不断地被建构和重构着,仍在发挥作用和影响着我们,传统与现代是可以融合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充当我们未来生活的向导。

当我们在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时,既要看到它的糟粕,也要看到它的精华,尤其要注意在时代转型的关键时期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灵感和智慧,指引我们的未来发展。曾经传统文化游走于政治和经济的两端之间,其生存空间一度受到打压和排斥,导致了许多国人对它的“失忆”和“失语”。如今在经历30 多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正以一种猛醒的姿态,尽最大努力弥补和拯救曾经受到冷落和伤害的传统文化,重建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和预防当前人类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对立、赋予人的尊严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我们避免盲目追求物质经济利益,忽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而导致“异化劳动”的出现,“(1)使自然界,(2)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使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9]。中国这种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将赋予我们明确的行为准则和强大的智力支持与精神动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追求“天人合一”是一种境界,在“天人”之间的社会规范便是“和”。这一“和”的观念成为我们中国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在与异文化相处时,把“和”的理念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也就是做到“和而不同”。那种主张以西方的价值观取代其他文化的观点显然不利于世界各国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三)正确认识外民族文化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文化自觉不仅包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还包括对外民族文化的认识。在处理本民族文化与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可以从中华文明的来历中吸取经验,那就是我们在认识中国文化的时候,不能仅限于汉族文化,还应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整个中华民族文化转型的智慧需要从国内不同民族的文化中获得,同样这种认识方法也适用于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费孝通先生就是通过对少数民族的实地研究,考察他们的文化与汉族文化的关系后,从中推出了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如何和谐共处的道理。如他说:“中国10 万人口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就有22 个,在社会的大变动中他们如何长期生存下去?特别是跨入资讯社会后,文化变得那么快,他们就发生了自身文化如何保存下去的问题。我认为他们只有从文化转型上求生路,要善于发挥原有文化的特长,求得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可以说文化转型是当前人类共同的问题。”[6]那么,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在国与国之间的接触越来越紧密,不同文化间不断地进行交融,西方文化日益进入的情况下,我们的中国文化该往何处去?我们惟有通过“文化自觉”,对自己的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其他国家的文化,尊重其他国家文化的不同特点,这样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坚持文化的自主性,不至于被西方文化所同化,同时也能够与其他国家的文化相互融合,为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文化体系做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从而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长期以来,我们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仅停留在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市场经济,而忽略了这两者背后的道德伦理规范。从马克斯·韦伯的经典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教伦理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它是资本主义发展背后的精神支柱和道德规范;另外从罗伯特·金·默顿的著作《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中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一种主导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清教伦理与科学的价值观不谋而合从而促进了现代科学的发展,即“由清教主义促成的正统价值体系于无意之中增进了现代科学”[10]。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西方社会在发展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时是有强调伦理规范的约束。而我们在发展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时,一方面传统的道德伦理容易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又没有建立起一套新的能够约束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规范体系,这严重影响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发展。通过文化自觉来正确地看待西方文化,懂得欣赏他人美的地方,吸取其精华部分,将其看成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既包含工具理性,也包含价值理性,有利于我们在引进西方文化的先进工具时,也注重在本土中对其进行价值规范的构建,重建我们的民族文化,从而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促进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加强“文化自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11]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现实感受和理性认识,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必将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需要在坚持“全面认识、客观评价、批判继承”的方针的基础上,以新的文化视角审视中华传统文化,使之与我国的现代化发展相适应,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应大力发扬,对具有部分价值意义的传统文化应给予改造,对与时代不符合的传统文化应予以抛弃。应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价值,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认识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性的基础上,为避免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被逐渐弱化和边缘化,同时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我们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要加强对国民尤其是青少年在中华文化中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传统美德、优良作风等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以及增进他们的民族认同。其次要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在采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的技术工具处理以传统题材或元素表现的时代主题,从内容和形式进行全方面的创新,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依托本民族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参与国际文化产业的竞争。最后要注意加强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在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过程中,必须完善立法,建立健全保护措施,保证必要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尤其要加大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注重挖掘和保护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以保证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使民族精神能够生生不息。

(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实现和谐共处

加强“文化自觉”,不仅要认识本民族的文化,而且也要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吸收和借鉴他国的有益成果。当前国与国之间的接触越来越频繁,使世界在向一个“地球村”转变,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多种不同文化接触中的价值观念差异问题,“这是一个人文价值怎样取得共识的问题”[12]。在这样的一个大融合的信息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懂得欣赏别人的先进文化,并将之引进和改造,使之与本民族的文化融为一体,才有可能使自己的文化更加繁荣和有活力。就像生物圈物种的多样性有利于自然生态的平衡与发展一样,文化圈物种的多样性也有利于文化生态的平衡与发展。“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的优质方面,应借着经济全球化的大潮而多元发展,在历史长河中继续交融。这才是未来世界文化形成的惟一途径”[13]。我们要学会如何处理好文化接触的问题,既不盲目崇拜,也不简单排斥,能够从别人的文化中发现不同,理解和包容,懂得欣赏别人美的地方,在推动世界文化和谐发展中做出中华民族自己的原创性贡献和提高自己的文化软实力。

在学习外来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要实施文化的“走出去”战略,让世界了解中国,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让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更好地和谐共处。让世界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更清楚地了解中国致力于创建一个文化多元与和谐世界的由来,以利消除文化隔阂与冲突。应通过对外的文化产品输出,扩宽文化传播渠道,加强中华文化的宣传,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优秀价值和独特魅力。“我国的对外文化贸易不仅要出口低端和初级文化产品,而且,要致力高端文化产品‘走出去’,以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增强我国国家形象在国际上的亲和力。”[14]文化传播能力的提高有利于让世界各国更容易了解和接纳本国文化,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我们应通过创办孔子学院,举办对外汉语教学、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等活动,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戏剧曲艺、服饰礼仪、书法武术、民风民俗等文化内容,使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尤其是注重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调整和优化我国的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品质和效益,从而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增强文化发展的主体自觉性,推动文化创新

“文化自觉”不仅重视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学习外来文化,也要求“推陈出新”,在现代中更新传统以及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文化。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不竭动力。“如果在文化发展中仅仅偏重于用古代文化和外来文化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并形成了严重的依赖感,那就会丧失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创造力和生命力,就产生不了任何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创新成果,这样的文化也就无法产生任何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甚至会丧失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与基础”[15]。因此我们必须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在吸收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精华成分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自主创新,创造出符合人民需求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成果,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以及西方文化不断进入和影响的背景下,我们只有通过文化创新,坚持自主性,把握文化发展的主导权,才能维护国家的文化主权和意识形态安全。

文化自觉有赖于人的自觉,主体的自觉是文化自觉的应有之义。在新的时代背景条件下推动我国的文化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提高人民的文化自觉性,同时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更加自觉主动地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创造出更多的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优秀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增强文化发展的主体自觉性,推动文化创新,必须创造各种有利的外部条件。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改变不适应文化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政府要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同时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大文化自主创新力度,创造出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成果,加快文化产业群建设,发展文化产业项目,促使文化市场繁荣。推动文化载体与传播手段的创新,积极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以技术创新带动文化创新,构建新的文化业态。建立健全文化创新奖励的国家荣誉制度,表彰为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以更好地激励文化工作者发挥文化创造力,提高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结语

21世纪全球化的潮流势不可挡,各国不同的文化都被纳入到全球化的世界体系中。全球化发端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化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应当通过发扬自身的文化个性来对全球化潮流予以回应”[16]。坚持“文化自觉”就是对全球化潮流的一种积极回应,有利于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包含着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的复兴必然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我们必须提倡新人文思想,加强文化建设,有如潘光旦先生讲的,“在原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科学精神,建设新的人文精神”[16]。这是我们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界研究者的重要使命,也是发展自身的重要机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提升软实力,充分研究和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也是一种文化自觉”[17]。通过追求新人文思想,提高文化自觉,改变“重经济、轻文化;重科技、轻伦理”和“崇洋媚外或盲目排外”的错误发展观,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将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综合国力得到增强,也必将使我们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和而不同”地发展,为创建一个和谐的世界做出贡献。

[1]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2).

[2]费孝通.人文价值再思考(1997)[M]//费孝通文集.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196.

[3]费孝通.创建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2000)[M].费孝通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63.

[4]方李莉.“文化自觉”与全球化发展——费孝通“文化自觉”思想的再阐释[J].民族艺术,2007(1).

[5]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53.

[6]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学术研究,2003(7).

[7]费孝通.江村经济[M].戴可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2001:20.

[8]贝克,吉登斯,拉什.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M].赵文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72.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10]默顿.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范岱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83.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12]费孝通,李亦园.中国文化与新世纪的社会学人类学——费孝通-李亦园对话录(1998)[M]//费孝通文集.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39.

[13]何芳川.21世纪东亚文化建设与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2006(1).

[14]张晶.文化软实力彰显的特性与我国的提升策略[J].学术交流,2009(6).

[15]骆郁廷.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5).

[16]费孝通.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三级两跳”中对文化的思考(2000)[M]//费孝通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6-477.

[17]董立人,曹雪芹.以文化自觉提升“软实力”[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6).

猜你喜欢

费孝通文化自觉实力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今天,为什么我们要怀念费孝通?
费孝通的十个文化洞见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