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悲歌 光明的企盼——析《无名的裘德》中的进化向善论思想
2013-08-15汤娟
汤 娟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1 引言
托马斯·哈代是一位跨世纪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他所生活时代的种种黑暗的现实以及资本主义入侵英国农村后,广大失去土地的底层劳动者悲惨的命运。他的“天鹅绝唱”《无名的裘德》(以下简称《裘德》),辛辣地讥讽了宗教至上的观点,离经叛道地宣扬恋爱自由,抨击了传统的神圣婚姻理念。小说一经面世,便招致空前猛烈地批评。“他们攻击谩骂,有的甚至将小说付之一炬。由此可见这部小说对当时的资产阶级社会的震动是何等的巨大。”[1]在《裘德》的初版序中,哈代说:“这是一个有了阅历的人写给成年男男女女看的一本小说,它力求做到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来处理人类一次最强烈的激情在所难免地带来的煎熬和狂躁、讥诮和灾难,以无所避忌的笔墨来描述在灵与肉之间展开的一场惨烈的斗争,以集中有力的方式来展示空怀大志而抱恨中天的悲惨经过。”[2]小说的主人公裘德是个悲剧式的人物,他经历了追求浪漫主义理想,却被残酷的社会现实无情迫害,最终理想幻灭,在贫病交加中孤独死去的过程。批评家们因此认为《裘德》反映了哈代的悲观主义思想。然而笔者却认为,《裘德》在悲观中透露出作者的乐观向上的精神,体现了哈代的进化向善论思想。
2 哈代的进化向善论思想的形成
哈代生活在一个多重思想、观点并存的时代。随着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哲学、文学思潮风起云涌。当时的种种思想,如神学、进化论、不可知论、实证主义、内在意志论等潮水般地冲击他的心灵,从而在他的思想意识上留下了烙印。“但在众多的思想中,对哈代影响最大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在哈代的全部创作和思想发展过程中,进化论学说都贯穿始终,是哈代伦理道德观念的思想基础。”[3]同时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也深刻地影响着哈代。他认为社会的改善就像宇宙间生物的进化那样,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缺陷向完善发展的过程。所以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循 “适者生存”的规律,只有不断进步,努力适应环境,才能在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取得成功,否则就会被淘汰。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哈特曼的悲观主义思想和宿命论也对哈代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在他们看来宇宙间存在一种超自然的内在意志力。“这一意志力无所不在,没有意识,不知善恶,盲目作用,控制着宇宙间的一切。”[4]哈代认为意志分为宇宙意志和自由意志。宇宙意志是大意志和集体意志,自由意志是个人意志和内在意志。宇宙意志是自动的、自由的、不受控制的,而自由意志是不自由的,要受宇宙意志的控制。“就人来说,内在意志主要指一种意志力,一种精神力量,其中包括人的思想、感情、理想、欲望、追求等。就世界来说,宇宙意志主要指自然和社会环境、客观规律。”[3]在哈代笔下,由主观理想、思想感情、欲望冲动等组成的内在意志始终处在同自然和社会的冲突中。大意志是一种外在力量,除了大自然外,还有由时代的伦理、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等组成起来的社会秩序。在这种外在力量的支配下,人的意志难以获得自由。
哈代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和叔本华、哈特曼的内在意志力论综合起来,称之为进化向善论。他相信,万物都在发展,社会也不例外。他并不主张用乐观主义的态度来粉饰当时的社会现实,而是对社会的本来面目进行忠实地展现。人类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也要遵循“适者生存”的规律。由此看来,进化向善论是个复杂的综合体,是哈代思想的实质。
3 《无名的裘德》中的进化向善论思想
3.1 意志力论在小说中的体现
裘德是一个满怀理想和抱负的青年,从小就立志长大了去基督堂学习。“那是光明之城,智慧之树在那儿生长。那儿既造就又延揽学问精深的人类导师。你可以叫他是由学问和宗教守护的城堡。”“那是个对我完全适合的地方。”[2]在艰苦的环境中,裘德坚持不懈地自学,只为了心中那个神学博士的梦想。可造化弄人,又受到了庸俗,但却心计颇深的阿拉贝拉的引诱。“这会儿好像实实在在有只力大无朋、蛮不讲理的巨手死死抓住了他一样——这可是跟迄今推动他的精神和影响的东西毫无共同之处。那只手根本不理睬他的理性和他的意志,对他的上进心置若罔闻,犹如粗暴的老师抓住一个小学生的领子,只管拽着他朝一个方向走,一直走到了一个他并不敬重的女人的怀抱。”[2]在哈代的笔下,神秘的意志力就这样促使裘德放弃了多年来为之追求的远大理想,草率与阿拉贝拉结合。在这个过程中,裘德个人意志也与这股神秘的意志力有过碰撞、斗争,但最终还是败下阵来。
《裘德》中还有这样一个细节。那就是在裘德被阿拉贝拉抛弃之后,奔赴基督堂追寻心中的梦想。某日一觉醒来,忽然想起自己的表妹苏也在基督堂,于是写信给姑婆要苏的照片。姑婆答应了,不过却附带了一个要求:“他万万不可去看望姑娘和他的亲属,免得把人家搅得鸡犬不宁。”[2]姑婆就像一个智者,敏锐地觉察到了裘德和苏未来的命运。虽然有姑婆的告诫,可裘德还是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苏。他们不被世俗所容纳的爱情使他们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在世人鄙弃的眼光和闲言碎语中,他们到处流浪,过着苦难的生活,最终走向了毁灭。姑婆的警告和裘德自身的遭遇似乎也在说明那操纵万物的意志力的运作任谁也逃避不了。裘德对学业、对圣职、对爱情的苦苦追求,无一例外通通走向幻灭,谱出了一曲人生悲歌。
哈代借用内在意志的概念艺术地说明了人物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从而唤起人们认识人类悲剧的社会根源,对残酷的现实社会加以谴责。在哈代看来,普通人不满现实和对改变自己的命运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极力想从受压迫的社会地位和贫困的经济环境中解脱出来,追求理想的生活。这种内在意志时时与不合理的现实社会产生矛盾冲突,强大的外在力量是人们实现自己意志的障碍,是造成愿望不能实现、理想归于破灭的根源。
3.2 “适者生存”思想在小说中的体现
哈代认为,无论人类还是社会,都遵循着生存竞争和适者生存的原则。只有认清现实,适应社会,才能不被社会淘汰。维多利亚时期西方基督教文明社会的传统观念把婚姻同上帝联系在一起。“婚姻是上帝赐予善男信女的恩惠。男人和女人奉上帝之命结为夫妻。婚姻纽带不可亵渎。离婚即意味着违背上帝的旨意。”[5]裘德与阿拉贝拉以及苏与费乐生的离婚在当时是离经叛道的。而苏与丈夫离婚后,本可以与裘德正式结合,但她害怕婚姻契约里的条件会把他们的爱消灭,宁愿和裘德同居。他们对神圣婚约的大胆挑战违背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婚姻制度、道德准则,违反了当时的陈规陋习和宗教教规,为社会所不容。社会上维护风化的人们拒绝接受裘德和苏的这种不正当关系,他们以伤风败俗、亵渎神明等罪加诸其身,对他们进行指责甚至刁难,裘德也因此无法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为了逃避世俗的迫害,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漂泊,过着居无定所的穷苦生活。最终由于找不到安身之所,酿成了三个孩子惨死的悲剧。裘德与苏无视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选择了一条不为大众所接受的生活方式,以一己之力,与强大的世俗偏见进行抗争,其结局必然是悲剧性的。苏在精神上完全崩溃了,在痛苦和自责中绝望地把不幸归咎于自己对神圣婚姻的“亵渎”,最终不顾裘德的苦苦哀求,离开了他,回到前夫费乐生的身边;而裘德也在病痛、愁苦和孤独中撒手人寰。
费乐生却是个现实的人,他也曾怀揣梦想去基督堂求学,当他意识到高等教育的门是对穷人紧闭的时候,马上放弃了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安于小学教师的职位。并且在苏的再三坚持下,大度地同意结束自己无爱的婚姻,任其投入情人裘德的怀抱。这种超出常规的行为引起了轩然大波。他不但被强制免去了沙氏顿小学校长的职务,而且遭到了整个教育界的排斥,无处觅职,陷入了生存困境。这时,他迅速意识到适应社会,迎合大众观点的重要性。“一旦把她弄回来,而且光明磊落地宣告要和她重结连理,再续前缘,这样一来他大概可以得到若干补偿,得以重理旧业,也许还能回沙氏顿小学,说不定教会还能让他当特准传教士哩。”[2]“他已恍然大悟,身处他们这种古老文明之中,谁若不顾一切任凭自己生而有之的正义感和公平心而无所节制,势必碰得头破血流。”[2]所以当他得知苏痛失爱子,精神濒临崩溃,经过深思熟虑,给苏写信提出让苏回到他的身边。他们的重新结合得到了大家的赞扬和肯定,获得了社会的认可。裘德和费乐生的不同境遇充分说明了人只有积极适应社会环境,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3.3 小说中蕴含的进化向善思想
哈代自称是进化向善论者。他“认为社会同宇宙间的万物一样,都在不断变化,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日趋完善。”[2]裘德是一个被剥夺了受教育机会的孤儿,他的终生理想就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踏进大学之门。在他的一生中,基督堂成了他一心向往的目标。他渴望受到高等教育,从而摆脱愚昧和贫穷的境地。在他踏入基督堂之后,开始寻找工作,希望在理想的鼓舞下,通过勤奋工作和学习能够有朝一日实现梦想。但是同乡约翰的话给他打了一针清醒剂:“那地方可不是为你这号人开的——是专门给手里有大把钱的人开的啊。”[2]裘德不甘心多年的努力付之东流,写信给了五位院长,陈述了自己的困难和愿望,请求指教。在收到其中一位“应谨守本业,一以贯之,则成功机会必不负苦心人,较另择高就裨益良多”[2]的“忠告”之后,裘德的大学梦想彻底破灭了。不公平的教育制度彻底断送了一个有志青年的前途。若干年后,当他重返基督堂,面对奚落、议论他的人群,一语道出心声:“说真的,我是因为穷,不是意志不坚才输的。我极力想要我这辈子干成的事儿,可得两三辈人才成呢;我的冲劲儿——我的执着精神——也许可以叫我的毛病吧,反而叫一个生来不具备优越条件的人进退失据,适得其反啦。”[2]从此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悲剧命运而陷入悲观与失望,而是将希望寄托于未来。
裘德和苏都是纯真善良的人,他们勇敢相爱同居,无意伤害任何人,只想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可时时处处遭受排挤和冷眼,历经坎坷磨难,仍难逃家破人亡的命运,令人扼腕叹息。裘德临终前的一番话,又一次表明了他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希望:“我们的思想明朗清澈,我们对真理倾心,无所畏惧,可是就时代而言,临到我们身上,还没成熟呢。我们的思想跑得太快,早了五十年,这对我们只能有害无益。”[2]哈代借裘德之口明确表达了对未来社会的希望和憧憬,体现了他的进化向善论思想。
4 结语
哈代的进化向善论综合了达尔文、斯宾塞的进化论学说以及叔本华、哈特曼的意志力论思想。他认为社会的改善就像生物进化那样,有一个长期演变过程。他希望人们要靠顽强的斗争来改善自己的命运和处境,从而生活得更美好,而不是消极等待,这一思想贯穿于他的全部小说创作中。裘德的悲剧命运正是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勇敢地抗争。“哈代通过他塑造的艺术形象揭示出这样一个真理:人们应该在生活中追求自己的理想,掌握自己的命运。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能从主人公反抗斗争的道路中和失败毁灭的教训中,领悟到斗争的意义,从悲观中看到光明,在绝望中看到希望。”[3]
[1]侯维瑞.英国文学通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M].洗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3]聂珍钊.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托马斯·哈代小说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吴笛.哈代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张中载.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