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人才的时代性征探究

2013-08-15王恩伟苏兴军

关键词:依法治国市场经济法治

王恩伟,苏兴军

(吉林艺术学院,长春 130021)

人才是具体的历史的,任何人才都与时代的要求和发展密不可分。时代不同,造就的人才也会不同,而适应时代需要受到国家和人民认可、肯定的人,才属于真正意义的人才。时代的新发展必然会对人才提出新要求,人才也就具有了新的样式和特征。新时代的人才与过去的人才相比既会存在同质共性的地方,也会有异质不同的特性,特别是我国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从僵化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化、信息化国家的巨大跨越与转换,必然深深地影响着新时期人才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新的时代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必然会在新型人才的身上体现出来。符合新时代要求和需要的人才,一般应具有以下特征:

一、创新性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在高新科技领域不仅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的封锁和压力,从我国的国情看,也决定了我国不可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发展模式,只有通过全面的改革创新,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全面提高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得益于近代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解放这一经验看,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民族创新能力的大小是一个主要因素。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一刻也不能停止创新。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或具体讲,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的原意有三:第一,更新,就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替换;第二,创造新的东西,就是创造出原来没有的东西;第三,改变,就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发展和改造。创新既体现于思想观念,也体现在行动实践上。“创”,是核心,体现了人的渴望和追求,对当前的不满足,也体现着不竭的动力、坚定的意志品质,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新”是本质,体现着发展进步,增添新的动力和机遇,体现改造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创新能力是新型人才的本质特征和根本素养。所谓创新能力主要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拥有创新能力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步入世界前列的重要保证。创新既有形式、方法,也有内容、观念等等。创新涵盖众多领域,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因此,创新可以分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艺术创新、商业创新等等。其中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中国只有走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努力在关键生产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增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能力和强大竞争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因此,拥有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创新能力,这是我国各领域人才最本质的体现。

二、市场性意识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一般有以下共同特征:第一,市场经济是一种自主经济。商品生产者必须是独立的市场主体。第二,市场经济是平等的经济。它只承认等价交换,不承认任何超市场的特权。第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为了各自的价值的实现,市场主体之间必然激烈竞争,优胜劣汰,因而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机会和风险是并存的。这一机制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经营规模,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四,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企业为了获取利润,实现产品的价值,会不遗余力地开拓市场。为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弱点,市场经济也离不开法制的规范。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法制经济。它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所谓资源配置,是指将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在内的经济资源按比例地分配在各种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上,以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要。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才作为一种资源,自然也会受到市场的选择和配置,不管何种人才,只有顺应市场需求才有用武之地、发展空间。

现代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这决定了现代市场经济与传统市场经济存在很大的不同,它是一种高文化素质、高科学技术的经济,它对劳动者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和强烈。因为市场化进程是无法靠底文化素质和劳动密集型经济带动的,而只能靠高素质的群体运用科学技术成果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来推进。培育市场意识、市场规则、市场行为应是新型人才必备的方面。因此,新型人才要学会了解市场、认识市场,自觉接受市场的挑战和检验,通过不断提升各方面素质和才华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这样才能为自身的发展和才华的施展寻找到足够的空间和舞台,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三、法治性精神

依法治国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主权至上原则的重要体现,是建设自由、民主、和谐、有序社会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这一基本方略的确立,是我国法制建设理论和实践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要弘扬法治精神,“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继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又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命题,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又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法治精神”作为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法律素质、法律信仰的复合体,是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秩序、安全、人权以及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等的法治价值观的结晶体,是法治建设的精神支柱。有什么样的法治精神和理念,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行为。现代法治的要义在于建立一个自由而有序的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

而实现依法治国,就需要人们具有法治精神,树立法治观念,以保证各项法律的制定、建设和实施。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法律实施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真正树立法治精神,导致有的人对法律缺乏敬畏、有法不依,甚至知法犯法。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理念,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人才,就必须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自觉养成遵纪守法、严格依法办事的习惯,不做有违道德底线触犯法律红线的事,并努力成为我国依法治国的维护者、促进者、带动者、引领者,维护法律的权威,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以落实好依法治国在我国的全面贯彻和实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服务性理念

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既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制度所决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作为新时代的人才,需要有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共产党人革命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社会各行各业应该遵循的职业准则。

人们的职业活动的属性、目的不是任意确定的,而是要基于群众的需要,职业活动的评判标准掌握在服务对象手中,因此,服务群众必然成为职业活动的内在需要。在职业活动中提倡服务群众,并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道德标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能力如何,都是可以在本职岗位上,通过不同的形式为人民服务。人们的职业活动使为人民服务获得了具体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也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如果每一个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都自觉遵循服务群众的要求,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人人都是服务者,人人又都是服务对象的良好秩序与和谐状态。

新时代的人才需要树立服务理念、服务意识,在学习、工作中,要自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个学会自觉服务国家、有利社会、造福人民的人,他的贡献和价值才能得到积极地评价和肯定,在实践中,才能大有作为、创造辉煌。

五、国际性视野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要屹立于世界、影响世界、引领世界,需要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性,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同时,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许多问题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合作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化解,中国也已成解决各种问题的核心角色。环顾全球、放眼世界,我们在走出国门迈向国际时,需要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化竞争并对世界各领域的前沿问题有所研究和洞察的人才,只有如此,我们在与各国的竞争与合作中,才能获取和保护自身利益,促进互利共赢。即使长期在国内发展的人才,也应该了解国际动态,掌握世界前沿,培育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吸取和借鉴世界各国在各领域中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结合中国国情充分加以运用,以推进我国在各领域的大发展大繁荣甚或走在世界前列的步伐。

以上几个特征,应该是新时代人才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是相铺相成、互为促进的,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这些特征,才能符合时代需要有所作为,为自己的未来开辟一条广阔的道路,为国家的建设发展作出较大贡献。

[1]百度百科.创新[OL].http://baike.baidu.com/view/15381.htm,2013 -08 -26.

[2]百度百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OL].http://baike.baidu.com/view/31553.htm,2013 -08 -26.

[3]戴梅红,彭小媚.谈大学生市场意识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6(7):78-79.

[4]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49-150.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6-47.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市场经济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