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道德教育在中山城镇一体化中的作用探索

2013-08-15

关键词:户籍道德教育生态

吴 宁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中山 528404)

中山市2012年7月开始的户籍改革,使得中山地区的50万农民成为市民,原有的“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等户籍类别被取消。中山市民政局、人口计生局、教育局等有关部门分别制定全市统一的退役士兵安置、义务兵优待金、“三无”人员、五保户供养、计划生育奖励、中职学生资助等新标准[1]。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不过,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思想观念的变革是无形的,以户籍改革为契机,不仅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还要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短期与长期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因此生态道德教育能够以一种更广阔的视野,教育和引导人们如何去热爱自然、合理利用与开发自然。

一、农村城镇化背景下的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全新德育观念和新的德育行为范式,它提醒我们不仅要重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且还要重视人与环境的生态关系。

(一)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是新市民公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户籍改革下,农民与市民身份合二为一,思考如何培育新市民的良好生态道德意识,能有效促进人们去定位与自然的关系。这不仅是衡量户籍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衡量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之一。

(二)生态道德教育是提升新市民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一环

现有的思想道德教育已经打破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只限于人类价值的禁锢。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在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已然是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不可或缺。

(三)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残酷的现实说明了我国在民众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唯有大力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城乡统筹,从而彻底消除城乡差距。如果没有接受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不具备生态文明素质,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就完全可能会继续沿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的破坏性做法,遗祸无穷。

二、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时代要素

生态道德教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城镇化背景下的生态道德教育就是要把抽象的道德说教与客观的当前的自然现实生活结合,把围绕自然生态发展的教育与城市化户籍改革等内容结合,用一种中和、平衡的价值观看待城市化发展中的生态平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因此,在城镇一体化背景下展开的生态道德教育一定要围绕这三个要素进行。三者必须兼顾,齐头并进。

(一)平衡生态

干扰和损害生物圈的正常运转,和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中的过度农业开发是影响生态平衡的主要方面。要避免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性影响主要应采取如下的三项措施:第一是将业已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成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二是要杜绝大量圈取生物的和非生物资源、无计划的森林砍伐、过度的水资源利用等;三是禁止向生物圈中超量输入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产品和废物,严重污染和毒害了生物圈的物理环境和生物组成等,包括农机化肥原料、工业三废和城市三废等。

(二)节约资源

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提高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农村城镇化的必由之路。中山市工业增幅连续多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珠江三角洲处于领先,与珠三角其他城市多依赖“三来一补”和外商投资起步的模式不同,中山经济起步于内源性经济为主体的“一镇一品”;土地面积和人口数仅占广东省的1%的中山,却创造了广东4%的国民生产总值[2]。这种城镇化发展模式值得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三)保护环境

保护好环境,首要的就要懂得尊重生命,在此前提下积极采取措施,防止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物种的保全,植物植被的养护,动物的回归,维护生物多样性,转基因的合理、慎用,濒临灭绝生物的特殊保护,不欺负其他物种以及不私采滥伐、不能乱排污水、乱放废气等等。要意识到环境保护关乎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不仅是各级主管部门的事,要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三、农村城镇化背景下的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强化生态道德教育可以采用学校与家庭的生态道德教育、重视社会教育功能与监督、兼顾经济利益、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方法手段。

(一)重视在多种形式的教育中植入生态道德教育内容

中山地区的大中小学校普遍比较重视学校的生态道德教育功能,一方面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环境科学与环境卫生的知识;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其生态道德意识,通过课堂生态理论的学习,来规范受教育者的生态行为。因此各级各类学校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增设了生态道德教育课程为公共选修课程,用以培养学生们的世界观,激发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和培养生态道德,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行为。

家庭作为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基本单位,其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家长是孩子生活中的第一老师。家庭重视了解和掌握生态道德教育的知识内容,以身作则,在家庭中形成重视生态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让家庭成员在耳濡目染中形成生态道德意识也是有效途径。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社会和学校家庭一样,是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生态道德教育应该是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强化生态道德教育者的自身建设,保证生态道德教育的科学进行。

作为身在农村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更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要充分认识到本区域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切实把生态道德规范内化成自己工作与学习的精神动力,不断地去丰富自身的生态道德教育教学知识,成为合格的生态道德教育的宣传者与授业者。当然,为了提高农村以及城镇的一线教师的授讲技能,应当多创造一些条件,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养,比如适时地开展一些专题讲座与研讨会,给予教师群体更多的进修机会等等。

除了强化师资以外,还应当加强作为各级各部门领导的生态道德意识,要把保护生态环境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与发展观,增强在社会实践中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另外,政府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建立有特色、有吸引力的生态道德教育网站,制作生态道德教育主页,或者把生态道德教育内容通过各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以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形成生态道德教育的浓厚氛围。

(三)城镇化背景下新市民教育既要重视生态效益也要兼顾经济效益

生态道德教育不能放弃新市民的经济效益追求,完全放弃经济利益必然使得生态道德教育适得其反。因此,应当先强调新市民的自身利益,然后再着眼于家庭、社区、之后再上升至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人类利益,这样做才更易于被广大民众接受[3]。

(四)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生态环境保护有法可依。

生态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了人们的最低的环境行为要求。单单借助道德教育来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人类维护生态环境必须倚重法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化是生态环境道德教育获得成效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的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这些能逐步规范公众行为,使之自觉遵守生态道德规范,并最终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可以通过社区宣传、岗位培训、专题讲座等众多手段逐步将环境保护、改善生态、合理利用与节约各种资源的法律条文渗透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结语

户籍的统一,甚至是城乡一体化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农村居民就真正完成了现代化。完整的现代化或者全面的现代化,并非仅仅是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以及待遇的改善,更加重要的是思想意识、思维方式、文化素养以及制度等“上层建筑”方面的现代化。孙中山先生有云:“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治国之大本也”,而“地利者,生民之命脉”[4]。在生态环境日益受到人类盲目活动的破坏而日趋恶化的今天,孙中山先生的这番话语,对于提升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道德教育的认识,推动户籍改革的顺利推进发展,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1]罗光华.中山户籍改革50万农民变市民[N].南方日报,2012-09-30(5).

[2]人民网.注重资源节约成就“中山奇迹”[OL].http://unn.people.com.cn/GB/14748/3544774.html,2005 -07-15.

[3]沈新辉.论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生态道德教育[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39.

[4]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4.

猜你喜欢

户籍道德教育生态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推动户籍改革要完善考核问责
生态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户籍改革:社会变革带来大机遇
户籍改革倒逼医保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