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约型农业机械化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2013-08-15张天天

关键词:节约型农机化变迁

张天天

(长春工程学院研究生处,长春 130012)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类社会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能源约束和环境压力,长期以来以高资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实施节能减排、节本增效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战略。应该说在能源消耗较大、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的农业机械化领域,由传统的石化能源机械化方式向节约型农业机械化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一种明确的制度变迁取向。但是制度变迁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非线性过程,其发生的方式和演进的路径是动力机制与制约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鉴于此,本文拟基于诺斯模型[1]的基本框架,从动力机制、制约机制对节约型农业机械化制度变迁的发生机理进行理论分析。

一、节约型农业机械化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

制度变迁是一种均衡状态走向另一种均衡状态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发生无疑是内在和外在的多种动力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新中国建立到“十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已经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应该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固有模式和发展规律,包含农机管理、教育培训、科研鉴定、农机制造、技术推广、流通维修、作业服务、信息服务、安全监理和法律法规体系在内的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已经进入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其突出特点表现为:第一,中国农业发生了增机减人(育人、转人)的历史性转折,开启了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小于50%的新时代;第二,主要农作物生产中,小麦生产首先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第三,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上进入了中级阶段;第四,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首次超过50%,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有史以来机械化生产方式的比重大于传统生产方式比重的根本性变革[2]。在这样一种均衡状态下,植入节能减排的战略思维,推广节约型农机技术,将使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改变,而推动这种发展方式改变的动力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环境变迁

诺斯指出制度首先是指制度环境,即一系列用来确定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制度与法律规则[3]。从制度变迁的原因和过程看,环境变化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机制,它决定了制度安排的性质、范围和进程等。特别是对于农业机械化这种局部制度变迁而言,宏观制度环境的作用强度更大,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推动强制性制度变迁发生的功能。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看,能源和环境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日益显著。1.从能源状况看,能源消费量和进口量不断增加,能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首先,我国自1993年成为原油进口国以来,供需缺口逐年增大,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12年净进口原油达到2.69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超50%的警戒线,达56.6%;其次,2009年我国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后,2012年我国煤炭进口保持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口煤炭2.9亿吨,同比增长29.8%;出口煤炭844万吨,下降39.1%;净进口煤炭2.8亿吨,同比增加34.5%。2.从环境状况看,高速粗放的经济增长已经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质量下降、耕地沙漠化、主要江河湖泊大量被污染等已经开始成为制约我国工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一种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较2005年下降20%的约束性指标;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了低碳发展的战略思维,要求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近五年来,国家及农业部关于农机化节能减排的政策性文件和法规接连出台:2005年《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工作重点》中明确提出:“开发和推广清洁燃料汽车、节能农业机械”;2007年《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对农机化节能减排给予关注;2008年,《节约能源法》中明确指出,鼓励更新和淘汰高耗能的农业机械;2009年1月14日,《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宣传推广农机维修节能减排技术的通知》,以附件形式详细介绍了十项农机维修节能减排技术。2010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农业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机化节能减排工作的通知》和2012年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和商务部共同印发的《2012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工作实施指导意见》中都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广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加快淘汰老旧及高耗能农机,促进安全、节能、环保型农机的推广应用,积极开发生产高效节能环保、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机等。由此可见,对农业机械化系统而言,推动其制度向节约型体系转变的外在制度环境已经形成。

(二)交易费用降低

所谓交易费用就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诺斯指出交易费用是决定一种政治或经济体制结构的制度基础,交易费用的节约是市场秩序稳定有序的主要标志,当交易费用很高时,资源由于不能实现最优配置而被浪费。沃莱斯和诺斯的实证研究[4]表明1970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5%被消耗于交易因素,当存在明显交易费用时,随之而来的市场制度就会被制定出来引导交易主体改进交易模式,优化资源配置。这表明制度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降低市场中的不确定性,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从而降低交易费用。在当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系统中,农户经营分散,农业机械化规模小、水平低,千家万户之间、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交易费用及其高昂,这导致农户在从事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或进入农业机械化市场体系方面存在较大困难。而以农机作业委托为代表的节约型农业机械化制度创新则能够有效降低交易费用,实现农户与农业机械化市场之间的有效对接。所谓农作业委托是指农民(农户)按照一定的规则将自己应承担的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中的所有可能作业部分或全部地委托别的农户或组织承担。这种委托作业方式实际是委托人、受托人及中介人在农业机械化市场体系中经过多次博弈所形成的一系列契约的总和。在我国,农机作业委托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小麦跨区机械化收割,这主要是由于小麦种植地区纬度差异,小麦由南向北逐渐成熟,为小麦跨区机械化收割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可能性。另外,小麦成熟后如果收获不及时,损失非常大,客观上要求机械化收割的发展。随着农业生产力发展,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开始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或单独购买或联合购买联合收割机成为可能。农机作业委托这种农机经营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形成,同时也给农机户和拥有农机的组织带来了良好的收益,收益刺激了投入,由此形成了农机作业委托迅速发展的局面。实践表明,农机作业委托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的地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农机户有活干、无农机户有农机的局面,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实现受托人、委托人二者互惠。由此可见,这种契约制度优化了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化配置,在空间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节约化,在降低交易费用方面作用非常显著,而由此产生潜在收入也成为了推动制度变迁重要动力。正因如此,政府已经成为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一集团”,积极鼓励农机作业委托的发展。

(三)制度需求拉动

从节约型农业机械化的制度变迁过程看,这不仅是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更是从农户制度需求出发的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两种形式相互结合,相辅相成。从制度经济学视角看,影响制度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产品和要素相对价格、社会政治秩序、技术发展和市场规模等。一直以来,农民就是“天然的经济学家”,他们对节能、节本、增效、增收的节约型农业机械化技术的追求从未改变;而近年来外出打工、自主创业等原因更在客观导致了农机作业委托的市场规模和预期净收益不断增长,也正因如此,农民对于发展节约型农业机械化的热情不断高涨,即使在吉林省这样节约型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也能提供生动而鲜活的案例证明。吉林省敦化市官地镇大荒地村农机合作社就是农民自发组建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服务组织。大荒地村是一个种田大户村,同时也是农机大村。386户村民拥有799公顷土地,各种农机车辆260台。村里有很多种粮能手和农机手。在长期单兵作业中,这些种田大户感觉农机效率很低,收入一直很难提高。在敦化市农机管理局的引导下,大荒地村10位种粮大户集中了60万资金和133公顷耕地走到了一起,成立了农机生产合作社。在生产中农机合作社打破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形式,坚持统一整地,统一耕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按股分红的管理制度,参股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纷纷外出打工和进行自主创业,全村节约了近50个劳动力。可以预见,随着农机社会服务组织的迅速发展,农民自下而上的制度需求在节约型农业机械化制度诱致性变迁过程中的“第二集团”作用将会更加明显。

二、节约型农业机械化制度变迁的制约机制

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不只存在着推动制度走向新均衡的动力机制,也存在着维持原有制度均衡稳定性、阻碍制度变迁的制约机制。具体来看,这些制约机制主要包括:

(一)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指的是一个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偶然事件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系统状态便会沿着一定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取代。最初,路径依赖被用来描述技术变迁过程中的自我积累、自我强化性质,即指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具有收益递增性质。而后,诺斯将这种正反馈机制引入制度变迁分析中,建立了分析制度变迁路径及其绩效的一般理论框架。在这个一般框架下,我们不难发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质具有普遍性,而促成这种性质的原因主要是自我增强机制在起作用。这种自我增强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规模效应。在制度演化之初,设计和推行一项制度必须投入大量的初始资本,而随着这项制度的推广,单位成本和追加成本都会下降。(2)学习效应。在已有的制度框架中,已经出现的制度机会会产生显著的组织学习效应,适合于这个制度框架的组织会逐步建立,并在历史的进程中积累经验,其结果是各种组织利用制度机会,反过来强化了制度本身。(3)协作效应。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组织与组织之间会依据已有的契约规则形成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使人们习惯于既定的制度框架。(4)适应性预期。制度体系中的正式规则确立会导致大量的与之相适应的、非正式规则的产生,从而形成对正式规则的补充并且延伸到具体的应用中,这会使人们产生适应性预期,认为该制度会一直延续,并基于制度规则进行行为选择,其结果是强化了制度本身。结合农业机械化系统的发展情况,在农业机械化由传统经营方式向节约型经营方式转变过程中,其路径依赖的特征非常明显,其突出表现为制度体系的战略重点仍然是快速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而对节能减排、节本增效的发展方向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创新时滞

在制度经济学中,时滞是一种时间差,是指某项活动从计划开始到产生实际效果之间的一项时间间隔。诺斯的制度变迁模型就是一种“滞后供给”模型,就是再潜在利润出现和使潜在利润内部化的制度创新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即制度创新滞后于潜在利润的出现。对于节约型农业机械化而言,制度创新与潜在利润出现之间的创新时滞现象非常明显,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创新艰难。节约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于农业机械节能技术创新,而在我国当前的制度条件下,农机化技术创新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农机农艺结合、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公益性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形成,跨行业、跨学科、跨部门大联合、大协作创新活动较少;农机化科技创新队伍不稳定,科研力量不强;农机化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研项目投入以竞争性为主,条件和平台建设项目缺乏,未能在农机化科研项目、平台和人才等创新要素上形成充足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农机化科研手段比较落后,研发周期较长,没有形成完整的产品设计、样机制造、田间试验和产品熟化的农业机械科技创新链条;简单跟踪模仿国外农机产品较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很少[5]。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节约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要改变这种局面,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

2.菜单选择困境。菜单选择是指通过搜寻可替换菜单和从中选定一个能满足初次行动团体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当菜单中可选择的制度安排方案较多时,由于搜索、辨识的成本非常高昂,而且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所以菜单选择也面临困境。2009年农业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宣传推广农机维修节能减排技术的通知》,以附件形式发布了重点推广的10项节约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具体包括:标准油量传递技术、喷油泵和喷油器调试技术、柴油机性能调整优化技术、拖拉机不拆卸检测调试技术、润滑油适时更换技术、水基清洗技术、柴油机排气污染物减量技术、胶粘修补堵漏技术、轴类零件再制造技术、壳体类零件再制造技术。其实就是解决菜单困境、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制度努力。但是,考虑到中国南北差异巨大、各地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条件和问题千差万别,如何在数量众多的节约型技术和制度安排中做出因地制宜的选择,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3.启动时滞。启动时滞是指可选择的最佳安排和开始旨在获取外部利润的实际经营之间存在时间间隔。启动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制度主体的不同,制度主体有个人、团体和政府,不同的制度主体因在规模、达成一致意见的时间上存在差异,就必然导致启动时滞。一般来说,在个人安排的场合,创新的启动时滞最短。涉及自愿合作团体的长一些,涉及政府的则可能最长。从目前节约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看,政府推动无疑是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这种制度变迁的启动时滞可能会较长。

(三)认知局限

在经济学经典理论中,个体一般被假定为理性经济人,其认知理性是指拥有完整生物神经结构的个体通过生物调节过程、个体学习过程和社会学习过程等各种层次的认知过程,建立对外界环境刺激的稳定认知模式,这种认知模式能够促使个体有效地处理各种有关内部机能和外部环境的能量、信息和知识,提高个体在各种演化环境中的适应性。对于这种认知理性而言,其有限性表现非常明显,不仅包括选择集、信息量有限等,还包括计算能力有限、感知和记忆能力有限、注意力有限、意志力有限、自控能力有限和自觉意识有限等诸多内容。正是由于认知理性的有限性的存在,个体对于新制度体系的接受和认可不仅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更是一种艰难的选择过程。由此可见,社会主体在接受和认知新制度体系方面的局限构成了制约制度变迁发生的重要因素。对于节约型农业机械化制度变迁而言,农民无疑是最重要的社会主体,只有农民对新制度体系认知和接受,节约型农业机械化才可能真正实现。但是,由于受教育程度、社会经验、知识结构和传统观念约束等原因,农民对节约型农业机械化的认知并不深入。特别是由于知识局限和传统观念影响,农民对于保护性耕作技术、农田机械节水灌溉技术等技术体系新颖、政府推广力度不足的节约型技术认知程度很低,这可能对未来节约型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结语

我国农业机械化经过了多年发展,在新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向节能减排、节本增效方向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节约型农业机械化制度变迁的发生是其独特的动力机制与制约机制共同演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重要的动力机制包括制度环境变迁、交易费用降低、制度需求拉动,而主要的制约机制包括路径依赖、创新时滞和认知局限。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节约问题,明确提出节约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战略,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的节能减排问题,明确节约战略重点;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支持农机服务组织发展,鼓励农业机械化的绿色服务。

[1]Selim Adem Hatirlia,Burhan Ozkanb,Cemal Fert.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energy input–output in Turkish agriculture[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5(9):608 -623.

[2]白人朴.一个体系四座里程碑:农机战线向新中国60华诞献厚礼[J].中国农机化,2009(4):3-8.

[3]Samarthia Thankappana,Peter Midmoreb.T,Tim Jenkinsc.Conserving energy in smallholder agriculture:A multi-objective programming case-study of northwest India[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56):190 -208.

[4]Vecdi Demircan,Kamil Ekinci,Harold M.Keener,Davut Akbolat,Caglar Ekinci.Energy and economic analysis of sweet cherry production in Turkey:A case study from Isparta province[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06(47):1761-1769.

[5]易中懿,曹光乔.我国农机化科技创新重点领域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9(6):3-6.

猜你喜欢

节约型农机化变迁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探讨
清潩河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