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宗教角度浅析中英“死亡”委婉语异同

2013-08-15王雅晨

关键词:死亡羽化基督教

王雅晨

(淮阴工学院,淮安 223003)

Euphemism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指“好听的话”、“吉利话”,汉语称之为“委婉语”,即使用语气较温和、含义较雅致或含糊的表达方式代替粗俗、生硬、直露的说法。委婉语是英汉语言中很常见并且历史悠久的传统辞格;所谓传统,主要表现其产生源于人们对禁忌语(Taboo Words)的避免使用有关。委婉语同时又是不断发展的辞格;所谓不断发展,则表现在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发展,很多新的委婉语应运而生。

我国较早涉及委婉语领域研究的是陈望道。他说:“委婉是修辞的一种,即说话者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1]。在日常交际中,委婉语通常起“润滑剂”的作用,正确地使用委婉语可避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中可能产生的尴尬、冲突和不必要的误会。委婉语的适当使用,不仅体现了一个人自身的语言修养,更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往对于英汉委婉语的研究多基于语言层面的比较,对于其它方面的探讨较少。本文拟从宗教文化视角出发试图对中英委婉语的异同进行探讨。

一、中西宗教之同:文化的烙印

(一)宗教的起源

从时间上看,基督教和佛教在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的过程大致相同,为同一时间并行发展的两大宗教。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希伯来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创始人是耶稣,他30岁左右(公元1世纪30年代)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最早先传到希腊,最终传播到全世界。公元4世纪,君士坦丁大帝将基督教定为国教,自此基督教便开始了其风行全世界之旅。佛教发源于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于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领悟的真理,拥有众多信徒,从而组建教团,形成佛教。佛教约于西汉时期传入中国,隋唐时期进入鼎盛阶段,也因此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宗派。宋代以后,佛教各分派逐渐融合,并于公元2世纪末由中国传入越南,公元4—5世纪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二)宗教的内容

在内容上,基督教和佛教也有着一些相似之处。首先,人们信仰宗教,都是出于对自然与死亡的敬畏,和渴望从痛苦中被救赎的心态。所以,作为历史与文化的产物,宗教的产生与死亡观密切相关。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对生与死的问题都很关注。费尔巴哈在《宗教本质讲演录》[2]中指出:若世上没有死这回事,那亦没有宗教这回事了。其次,宗教观点认为,教徒今生只有严格遵守教义、行善积德,才有机会在来世得到幸福;死亡不是生命的消亡,而是赎罪的结束、下一个幸福人生的开始。第三,基督教和佛教都积极宣扬平等博爱的精神,强调为别人、为社会的无私奉献。

(三)宗教的功能

宗教和政治的关系很密切。因其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宗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为统治者所利用,不仅起到了调节人与人关系的作用,更起到了调节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国家建立时,统治阶级根据自身需要利用宗教从思想上控制人民,起到了巩固统治秩序的作用;推行新政策时,统治阶级总是会利用宗教的名义为其冠名,为其披上完美的外衣。因而自古以来,无论是基督教和佛教,都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沦为其巩固统治的精神工具。

二、中西宗教之异:不同宗教信仰与中英“死亡”委婉语

(一)中国的多元化宗教与“死亡”委婉语

中国是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在我国比较传统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其中又以佛教和道教影响较为深远。这种宗教的多元化丰富了中国文化,也丰富了委婉语的构成发展,最突出的体现在对于“死亡”的委婉表达上。

自西汉时期传入中国后,佛教便在中国落地生根,并渐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佛教认为众生都在“六道轮回”中生生死死、历经磨难,只有皈依佛门、潜心修炼,通过受戒和诵经等修行才能脱离轮回,早登西方极乐世界,从此不生不灭,再无一切烦恼。因此,“修行”是每一个佛教信徒毕生的行动准则。在佛教信仰中,西方极乐世界又被称为“西天”,因此“死亡”通常委婉地称为“归天”,也称“归西”。佛教中还有其他关于“死亡”的委婉说法:涅槃,又称涅盘,是指佛家修炼的最高境界。简单地说,涅槃就是经过修道,具备一切功能,忘掉一切世俗的烦恼,从而到达不生不灭的境界。与此同义的还有“灭度”,“寂灭”。自印度传到中国之后,佛教对于得道高僧的死亡又有了新的说法,如“圆寂”,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以此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与“圆寂”同义的还有“归真”:“释氏死谓涅盘、圆寂、归真、归寂、灭度、迁化、顺世,皆一义也。”此外,关于“死亡”佛家中还有“坐化”和“登莲台”的说法。“坐化”是指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终,“莲台”就是菩萨坐的台座,行者临终之际,圣众即持莲台来迎,行者乘此莲台,到花已开,身相已足。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源于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与佛教有很大不同的是,道教在对待生和死的态度上很淡泊:佛教认为生是折磨死是解脱,道教重生恶死,认为人生在世只要重修炼,就能长生不老,生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而不用听命于天。《庄子·刻意篇》中提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3]其中的物化是指事物自身的变化,意谓圣人取消了世间万物的区别和对立,任之自然、随物而变化,从而达到了“物化的境界”。所以死亡又被委婉地称为“物化”,或称“涵化”或“遁化”。《晋书·许迈传》中云:“玄自后莫测所终,好道者皆谓之羽化矣。”[4]这里的“羽化”也是道家对死亡的说法。与“羽化”同义的还有“登仙”,例如苏轼名篇《赤壁赋》中有一句:“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4]此外,道教还有诸如“兵解”,“驾鹤西游”“仙逝”“蝉蜕”等等词语也是对“死亡”的委婉表达。

(二)西方基督教与“死亡”委婉语

和中国多元化宗教信仰不同的是,西方信仰比较单一,绝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西方人从价值观到思维习惯,深受基督教影响。英语“死亡”类委婉语大都来自圣经的典故,其中不少体现了基督教对人生的态度,折射出了基督教的人生观和其对死亡的宗教解释。首先是上帝用泥土创造人类,人在死后也要回归泥土(return to the earth/dust);其次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在圣经中被称为“原罪”(sin)。所以人从一生下来就得赎罪,直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刻才算还清(to pay off the debt of nature);上帝是万物之主,所有人死后都得接受上帝的召唤(to be called to God),并向上帝如实禀报这一生的所作所为,等待上帝的最后审判(the Last Judgment),只有通过了上帝的宣判才能雇请船夫卡戎(to pay Charon)安稳地渡过冥河(to cross the river Styx),然后见到天堂守卫圣彼得(to pay Saint a visit),得以进入天国(to go to Heaven/Paradise)。此时才能与上帝同在(to be with God),跻身于天国(to join the angel)灵魂即变为永恒(launch into eternity),得到了人生最后的报偿(to go to one's final reward)。

三、结语

以往对于“死亡”委婉语的研究,大多基于语言特征、语义或者语用功能上,而从宗教的角度对于委婉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从宗教的视角出发,对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死亡”委婉语进行了比较,探讨中西宗教信仰相同与相异的特点。这种对比性研究,有助于在一定的程度上加深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理解,有助于人们了解两种民族不同的宗教文化,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253.

[2]费尔巴哈.宗教本质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41

[3]物化.百度百科[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162205.html,2012 -12 -01.

[4]羽化.百度百科[OL].http://baike.baidu.com/view/549.htm,2012-12-01.

猜你喜欢

死亡羽化基督教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宜昌市柑橘大实蝇羽化出土观察
酷虫学校蚕蛹羽化了(一)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种类型的“基督教哲学”
亚热带荧光茧色判性家蚕新品系“09荧”、“909荧”自然羽化试验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
基督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