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二十年明清文人旅游研究述评

2013-08-15周海燕

关键词:徐霞客文人旅游

周海燕

(1.安徽大学 历史系,合肥230039;2.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合肥230051)

一般观点认为,中国旅游史的研究滥觞于20世纪30年代。据王德刚[1]考证,1935年江绍原所著《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2]是旅游史学研究的开山之作。近三十年来,对明清旅游史的研究也热潮不减,学者们围绕着明清旅游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文人士大夫游风之盛,更是晚明社会变革的重要缩影,周振鹤先生曾这样评价晚明士大夫的好游之风:“比起前代来,晚明文人不但只是一般的好游,更进而耽于山水,好游成癖,甚而成痴。这是前所未有、后所罕见的现象。”[3]作为重要的旅游群体,文人士大夫的旅游生活,如旅游观念、旅游心态与行为特征等,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一、旅游通史研究

中国的旅游通史研究成果多以专著形式出现,胡世健和张敦仁的《华夏旅游史话》[4]——是较早的成果,陈颖的《力的奔放,美的热恋中国古代旅游说薮》[5]饶有兴味地介绍了历史旅游者,这些开创性的工作,其意义不言而喻。章必功的《中国旅游史》[6]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史上从三代以前至清代的旅游,虽然内容较为浅显,却是比较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旅游通史研究专著。本书以时间为经,朝代为纬,建立的旅游通史体系和内容框架,多为后人沿用。本书设专章探讨了明代和清代旅游,尤其在“明代旅游的文化、物质建设”等章节,作者开创性地研究了明代士人既“普遍参加旅游实践,又普遍重视旅游经验和旅游理论”的士林风尚,即明人的“游道”。王淑良的《中国旅游史》(古代部分)和《中国旅游史》(近现代部分)[7]、《中国现代旅游史》将研究的时间延伸到了现代,是第一部完整的旅游通史。郑焱《中国旅游发展史》[8]探讨了中国古代旅游发生、发展的机制,对中国旅游史研究的对象进行了进一步思考。彭勇的《中国旅游史》[9]改变大通史的体例,从分析与考察带有“旅游”性质的活动开始,剖析旅游者的类型和特点、研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分析旅游服务体系的建立及完善,总结出我国历史上旅游活动发展的基本规律。谢贵安、谢盛《中国旅游史》[10]是目前最新的旅游通史专著。这些专著也都分别设专章专节介绍了明清两代的旅游,其中都涉及文人士大夫的旅游活动。

二、文人士大夫与旅游风尚研究

陈宝良是国内较早进行明代旅游研究的学者,其论著史料广博,许多观点对后来者启发颇多。其在《明代旅游文化初识》[11]一文中就对明代旅游活动兴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明中期以后,因朝廷宦官擅权,士大夫往往疏于政事,徜徉山水。同时,由于农村土地兼并加剧,农村人口逐渐分化,流民增多。种种社会变化导致大众化的旅游渐成一时风气。刘永京的《王阳明心学哲学立场新探》[12],也为探讨明清游风的嬗变,指出思想变革的基础。

陈建勤在《明清江南地区的文人游风》[13]一文中认为文人专心于游事实际上是一次文化实践经历,客观上产生了积极意义。陈宝良曾在《从旅游观念看文人士大夫的闲暇生活》[14]一文中,通过对明代士大夫旅游观念的系统梳理,指出了文人与道学家在旅游观念上具有的差异性,并对士大夫的旅游体验作了详细分析。《明代的宗教旅游》[15]一文对明代佛僧、道士、耶稣会士乃至文人士大夫在宗教之名下所进行的旅游活动进行研究。认为宗教和旅游的渐趋融合,最终导致宗教的世俗化。

胡海琴[16]认为文人游风炽盛形成了晚明极具时代特色的文人游赏文化。晚明文人异于前人的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是产生这种极具时代特征的“游赏文化”的深层原因。

张旗的《西风东渐——论晚清旅游风尚》[17]认为鸦片战争后,晚清旅游风尚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表现出与以往旅游不同的特色。张继娥[18]认为清代科举取士,使得数以千万计的读书人流动于科举之途。士人们凭科考和试差之便,出游名山大川,踏访名胜古迹,并留下记游文学作品。由科举引发的旅游活动,对清代及当代旅游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布衣文人旅游行为研究

李斌的《论晚明布衣文人的旅游活动》[19]也认为晚明的布衣文人是明代游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颇能反映明代旅游文化的特质。布衣之游中的“独往之游”,因其可贵而颇受称许,而山人们的“因人之游、作客之游”,则因以“交游权贵”为目的而饱受批评。魏向东[20]对晚明山人群体的出现、生存途径、职业技能及社会评价作一探索,认为这一新群体的出现,既是晚明群游风尚的需要,又是群游队伍的重要组成。山人阶层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晚明旅游的内容,为旅游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其游走权门的团体特征,亦使之获致了较差的社会风评。

研究文人士子旅游活动的学位论文主要有:赵艳平的《晚明士人休闲文化生活》[21]有一章专门对晚明士人旅游的优越条件和目的进行研究,再现了晚明士人的旅游休闲生活。陈晖莉的博士学位论文《晚明文人佛寺旅游研究》[22]通过对文人文集相关游记信息和地方县志、寺志、摩崖石刻等综合史料的分析和考证,从晚明文人佛寺旅游背景、概况、进程和特点四个部分综合阐述晚明文人佛寺旅游问题。田文萍的《晚明士人旅游活动研究》[23],从士人活动和游记文献入手,系统梳理了晚明游风盛行的原因及社会影响。

四、文人士大夫“游观”研究

陈建勤[24]认为明清文士对“游地”“游具”“游时”“游伴”及“游术”等“游道”作了多层面、多视角的探讨,丰富了我国的旅游学理论,对今天的旅游业建设也不无裨益。余冬林、何仁杰[25]指出明代文人在热衷旅游实践之际,颇为注重旅游经验的总结和旅游理论的建树。王子超、陈力鸥[26]论述了明清之际文人的山水游历“适性”观,认为明清之际文人的山水游历“适性”观念,主要表现在游目骋怀、山水会心、自然之乐等几个方面,文人的山水游历“适性”观,正是符合人之自然欲望的表现,应得到肯定。

魏向东、李蓓[27]以晚明824篇文人游记为基础资料,对资料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量化分析了晚明文人旅游者的基本特征与行为特征,并揭示两者间的关系。魏向东、朱梅《晚明时期我国历史旅游客流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28]以晚明文人游记为基础,借助SPSS12.0软件,对晚明时期我国历史旅游客流的集聚和扩散现象进行研究,通过因子分析发现当时我国已初步形成四大旅游集聚场和浙江、苏徽和闽鄂三大旅游扩散场,并进一步利用因子得分进行聚类分析,以此为依据划分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等级结构。其对计量史学的运用,丰富了旅游史学的研究方法。

魏向东《时间节律与空间选择——兼论晚明城市居民休闲特征》[29]认为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晚明城市居民的旅游偏好具有注重官能享乐,注重世俗娱乐等特征,而城郊成为市民集中的旅游地。

张勇的《论明代文人旅游的盛况及其对旅游发展的影响》[30],从明代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文士文风的转变三方面剖析了明代文人旅游兴盛的原因,探讨了明代文人旅游的盛况及其影响。他的《明代西南地区文人旅游前的准备、心态和习俗》[31]、《明代西南地区文人旅游研究》[32]以及与吴海丽合撰的《论文人旅游各阶段的活动及其特点——以明代西南地区为考察中心》[33]均以西南地区为例对文人的旅游活动进行深度挖掘。向蒙[34]认为明代中后期,狎妓游是文士们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旅游休闲方式,狎游之风反应了明代中后期整个社会风尚的一种转变,也可以看成一种社会各阶层的合流,是近代社会结构形成的表现。台湾学者巫仁恕[35]对明清旅游研究的相关成果,功力尤深,其以江南为讨论中心,从社会史与经济史、文化史与心态史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明清两代文人士大夫的旅游活动与旅游心态。

五、特定旅游者研究

明代之徐霞客、王士性,清代之顾炎武、袁枚,都是古代著名旅游家,学术界对这些特定个体旅游活动的研究也颇为深入。如周晓薇《论徐霞客与僧人的交往》[36]一文认为,《徐霞客游记》是稽考明代僧侣生活的一部不可多得的最佳史料,也体现了徐霞客思想意识形态中的超脱而有为的禅学境界。曹姝《论徐霞客寺庙建筑审美观》[37]以徐霞客的美学思想为基础,结合《徐霞客游记》中关于寺庙建筑的描述和评论,总结了徐霞客寺庙建筑审美观。孙艳梅《旅游地学视野下的徐霞客研究》[38]、杨中焕《旅游文化视角下的<徐霞客游记>研究》[39]等硕士学位论文又分别从旅游地学、旅游文化学的视角,拓展了徐霞客研究的范围。

对明代大旅行家王士性的研究起步虽稍晚,但现有研究成果也比较深入。马珂《王士性及其地理三书研究》[40]、姜勇《王士性游记作品研究》[41],对王士性一生旅游活动进行整理,并重点分析王士性的旅游观,提出了天游、神游、人游——王士性旅游观之境界说;科考求知——王士性旅游观之功能说:无时不游、无地不游——王士性旅游观之广游说。敖红艳《王士性旅游思想初步研究》[42]着重分析研究王士性旅游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并探讨了其摆脱功利,完全纵情于山水的旅游思想,是与以往历朝历代著名旅行家思想的不同之处。

李微微的《陈继儒旅游活动初探》[43]对陈继儒一生的游历经历进行研究,并分析旅游活动对陈继儒诗词、游记、尺牍、序跋等文学作品创作的影响,总结陈继儒的旅游观。武少青《顾炎武旅游考论》[44]认为顾氏所奉行乃在旅游中有所作为的实用主义旅游观,具有目的性,持续性,生产型、审美元素转换等特点。而其在旅游中形成的学问之道,为学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王璐《袁枚旅游研究》[45]通过对袁枚旅游概况考述,阐述了袁枚的旅游行为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总之,目前研究文人士大夫旅游行为的成果多,研究平民等其他群体旅游行为的成果少。研究时段方面,研究明代、尤其晚明时期的成果多,研究清代旅游的成果少。近二十年的明清旅游史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和重要的视角启发。研究领域存在的空白点,更成为进一步拓展明清旅游史研究领域,完善研究方法的重要依据。

[1]王德刚.中国旅游学研究探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78-81.

[2]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3]周振鹤.从明人文集看晚明旅游风气及其与地理学的关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2-78.

[4]胡世健,张敦仁.华夏旅游史话[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

[5]陈颖.力的奔放,美的热恋——中国古代旅游说薮[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

[6]章必功.中国旅游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1-448.

[7]王淑良.中国旅游史(古代部分)、(近现代部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1-415.

[8]郑焱.中国旅游发展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357.

[9]彭勇.中国旅游史[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1-225.

[10]谢贵安,谢盛.中国旅游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1-531.

[11]陈宝良.明朝旅游文化初识[J].东南文化,1992(2):258-262.

[12]刘永京.王阳明心学哲学立场新探[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17-19.

[13]陈建勤.明清江南地区的文人游风[J].旅游科学,2000(4):43-46.

[14]陈宝良.从旅游观念看文人士大夫的闲暇生活[J].西南师大学学报,2006(2):45-50.

[15]陈宝良.明代的宗教旅游[J].中州学刊,2006(5).199-203.

[16]胡海琴.晚明文人游风炽盛原因及新游观[J].贵州文史论丛,2010(2):48-52.

[17]张旗.西风东渐——论晚清旅游风尚[J].华夏文化,2004(4):46-48.

[18]张继娥.清代科举考试对旅游的影响及作用[J].丽水学院学报,2010(6):29-33.

[19]李斌.论晚明布衣文人的旅游活动[J].旅游研究,2011,3(3):77-80.

[20]魏向东.晚明旅游者研究之“山人”解析[J].东南大学学报,2012,14(2):96-100.

[21]赵艳平.晚明士人休闲文化生活[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87.

[22]陈晖莉.晚明文人佛寺旅游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180.

[23]田文萍.晚明士人旅游活动研究——以游记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47.

[24]陈建勤.论“游道”——明清文士旅游观研究之一[J].旅游学刊,2000(4):64-68.

[25]余冬林,何仁杰.浅论明代文人之“游道”[J].九江学院学报,2006(4):62-64.

[26]王子超,陈力鸥.明清之际文人的山水游历“适性”观[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9-55.

[27]魏向东,李蓓.晚明文人旅游行为特征之文献研究[J].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912-915.

[28]魏向东,朱梅.晚明时期我国历史旅游客流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J].人文地理,2008(6):118-123.

[29]魏向东.时间节律与空间选择——兼论晚明城市居民休闲特征[J].江苏社会科学,2012(2):229-234.

[30]张勇.论明代文人旅游的盛况及其对旅游发展的影响[J].江苏商论,2009(2):174-176.

[31]张勇.明代西南地区文人旅游前的准备、心态和习俗[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6):128-131.

[32]张勇.明代西南地区文人旅游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1-42.

[33]张勇,吴海丽.论文人旅游各阶段的活动及其特点— —以明代西南地区为考察中心[J].江苏商论,2009(5):158-160.

[34]向蒙.从明代文人的狎邪游看明末文士之风尚[J].怀化学院学报,2010,29(12):78-80.

[35]巫仁恕.清代士大夫的旅游活动与论述——以江南为讨论中心[J].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4(50):235-285.

[36]周晓薇.论徐霞客与僧人的交往[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1):43-49.

[37]曹姝.论徐霞客寺庙建筑审美观[J].东岳论丛,2010,31(9):176-179.

[38]孙艳梅.旅游地学视野下的徐霞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49.

[39]杨中焕.旅游文化视角下的《徐霞客游记》研究[D].中原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1-52.

[40]马珂.王士性及其地理三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65.

[41]姜勇.王士性游记作品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66.

[42]敖红艳.王士性旅游思想初步研究[D].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44.

[43]李微微.陈继儒旅游活动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41.

[44]武少青.顾炎武旅游考论[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63.

[45]王璐.袁枚旅游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76.

猜你喜欢

徐霞客文人旅游
文人与酒
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
文人吃蛙
徐霞客访谈录
文人与石
旅游
徐霞客志在四方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