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3-08-15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入学新生心理健康

吴 佳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地,肩负着造就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高职新生作为刚刚踏入校园的一类特殊大学生群体,与同龄的其他在校大学生一样,具备当代青年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然而,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专业的职业特征,高职院校学生也就不可避免地有其心理方面的特殊性。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积极关注高职新生的心理问题,有效开展新生入校教育,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人生过渡,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面临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 高职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表现

1.1 失落的心态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高考几乎是所有学生最重要的考场。大部分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高考分数都不是很理想,这或多或少都会让他们产生一些挫败感。看到其他同学纷纷考到理想的大学,再加上亲人的失望、沮丧和失落,这些都会增加他们的挫败感。在这种感受下,许多学生不会调整自己,他们在那个漫长的暑假封闭自己,甚至选择逃避,但这样的调整对心态的恢复没有什么作用,其结果只是暂时压抑了挫败感,但问题并没有解决。入校后,高职院校无论在校园外部环境,还是教学条件方面与本科院校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参观完本科院校或者与本科院校同学的交往中,高职学生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读高职很没有面子,因而产生看不起自己,甚至看不起就读的学校和老师的思想,并在这种妄自菲薄中意志日渐消沉。

1.2 时间管理不善

在紧张忙碌的高中生活中,学生从来不必考虑如何应对多余的时间,时间基本上被学校安排得满满的,就是早晚自习也被各科老师瓜分干净。而高等院校倡导自主性学习,实施学分制、选修课、个性化教育举措,加之大学管理相对宽松,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比较多。高职新生面对较以往充裕的时间一时不知如何安排,大多对此感到困惑。有的学生把剩余时间都用来闲聊、打牌、上网、看电影,大量的时间被白白浪费。

1.3 人生目标茫然

在高考的强压下,当很多学生感觉支撑不下去并想要放弃的时候,总有老师和家长的适时安慰和鼓励。而进入高职院校后,压力骤减,又缺少家长和老师的约束和监督,于是很多学生丧失了向上的动力和压力,什么都不愿意想,什么都不愿意做,一心就是吃喝玩乐,怎么舒服怎么来,终日无所事事。

1.4 人际孤独

青少年会比成年人更多地体验到孤独,尤其是那些远离原有生活环境进入新的、更为复杂的环境的青少年。对于从“小天地”来到“大世界”的大学新生而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他们目不暇接,交际范围大大拓宽,新的环境需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圈,发展新的人脉,这就需要他们具备独立的、主动与各种陌生人交往的能力。所以大学生活对新生来说是一种心理上、情感上的挑战[1]。很多新生认为大学里面的友情没有中学时期那么真诚,知心朋友难寻,有的甚至故意封闭自己,逐渐形成交际障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1.5 学习压力

高职教育课程多,应用性与针对性强而理论知识学习相对较少。所以这与高中应试教育模式截然不同,也不同于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模式,这对没有心理准备甚至对高职教育模式没有任何了解的新生提出了挑战。他们在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上无所适从,甚至还在等着老师去引导他,督促他该怎么做。部分新生入校后不久就出现学校不理想或专业、兴趣不对口的困惑,因此出现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低,学习成绩受到很大影响。

2 入学适应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原因

由于社会上“重学轻术”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2],大众普遍认为只有成绩差的学生才去读职业院校,社会上也存在着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为二等教育、低等教育,职业学院毕业生的社会地位低、收入低。

2.2 学校因素

入学教育本来是使新生熟悉校园环境、适应大学生活,在角色、心理和行为等方面顺利完成过渡与转变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很多学校的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还不到位,仅限于“全体开大会,领导讲校史”,要么就讲校规校纪、学生守则、纪律处分等,远远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困惑和难题。虽然有的学院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但很大程度上只是流于形式,不注重活动内涵。

2.3 家庭因素

面对孩子高考成绩不理想的现实,很多家长表现出了失望、沮丧和失落的情绪,即便孩子在遭受高考失利带来的挫败感时,也很少有家长在这个时候能够重视孩子们的心理状态,甚至连家长自己都还没有调整好失望的心理和沮丧的心态,这反而加重了孩子的心理困惑和不良的行为反应。

2.4 个体因素

尽管同样面对高考失利,但有的同学比较乐观、坚强、容易接受这一事实,把希望放在未来,重新振作起来投入新的生活;有的同学由于从小娇生惯养,学校忽视挫折教育,心理承受能力与抗挫折的能力差一些,总不能接受现实,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中,甚至心灰意冷,从此一蹶不振。

3 入学适应问题的解决对策

高职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如果得不到外界及时有效的正确引导以及自我调节能力的训练,则可能会导致部分新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影响其心理健康,严重的可能造成学业荒废。为此,教育工作者应正确认识和重视高职新生入学后的心理不适应现象,进行及时、必要的心理适应性教育。

3.1 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摸清新生心理健康状况

新生刚进校,他们的具体情况教育者还不是太清楚,及时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有利于掌握新生群体的心理状况,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有利于有效展开工作,提高教育的针对性[3]。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职院校要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学体系,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成立学生心理卫生组织,及早预防。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常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掌握维护自己心理健康的技能,积极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从而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3.2 积极开展入学教育的主题活动,帮助新生顺利度过心理适应期

在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的基础上,学校和辅导员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积极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应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度,结合学校的基本情况、大学学习和校园生活的特点,特别是新生入校以来的感受,让大家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同时,辅导员或班主任须加以正面的合理引导,及时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真正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让新生改变以前的观念,转变角色,树立已是一名大学生的意识。加强新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自豪感、需要感等教育,培养“以校为荣”的主人翁意识,使其尽快融入大学生活,顺利度过心理适应期。

3.3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大力气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自由的环境,以帮助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据统计,在校园文化丰富的学校,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度较高。对学校的适应程度高、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学习积极性较高,违反学校纪律的现象较少,校园里无所事事的学生较少,极端事件的发生也很少[4]。

3.4 开展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新生树立目标意识

有目标才有动力,利用目标激励新生投入崭新的大学生活,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新生在入校以后一时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从而会产生茫然和无聊的心理。如何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入学教育,及时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使新生认识到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特点,树立学习和职业目标,结合学校和专业特色,对自己合理定位、科学规划,找到学习奋斗的目标,尽快步入大学生活的正轨。

[1]尤建国,乔建中.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侯丽萍,张慧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康建军,刘申忠.高职新生入学心理适应主题教育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33-34.

[4]张晓波.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研究[J].思想教育究,2006(11):31-34.

猜你喜欢

入学新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重获新生 庇佑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入学面试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入学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