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导式教学法在基础课中的应用

2013-08-15全永丽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学导式基础理论

石 瑛,全永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追求思想政治理论传授的系统性科学性,更以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为最终诉求。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的实现都需要以学生的内心认同和主动接受为前提。因此,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是本门课程目标实现的应有之意。把学导式教学方法引入《基础》课的教学,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导”与“学”的有机统一,从而对学生的理论认知和行为调整产生深刻而有实效的影响。

一、学导式教学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导式教学是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教师相应指导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1]。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在我国的教学改革中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师 “注入”型教学方法,通过设问自学——质疑释疑——教师精讲——反思演练四个环节达到 “学导并进”的目的。本文基于学导式教学方法独特的特点和成功经验,对其在《基础》课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作为教学方法革新中的成功尝试,学导式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优势:在理论方面,是基于“双主体”教学理念。“双主体”教学理念突破了传统的教师单主体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作为相对独立的主体而存在,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2]。学导式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弊端的修正,基于“双主体”的教学理念,在不断的反思、改进、总结中逐渐形成的,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侧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是应时、应地的产物。“《基础》课教学是通过教与学统一过程的作用发挥来实现的。因此要求在教学中既要承认教学的教授主体性,又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不但要善于设疑问难,也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引起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思考,而学导式教学恰恰符合这样的理念,使其在理论上具有先进性和创新性。 在实践方面,学导式教学是作为教学改革的新视角和新方法被推而广之的,不但理念新颖,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任总揽全局的指导作用,把握整个课堂的命脉,以学生“学”为中心,以教师“导”为辅助。充分给予学生思考和讨论空间,让同学们在自我思考、自我归纳的基础上与同伴相互讨论,交流分享,并在老师的“导”中得以反思、归纳、确认、提升,内化科学理论,提高能力素质,体会学习乐趣,使课程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理论性、现实性和凝聚力、吸引力、征服力都最大程度地实现,这是教学价值实现的最佳途径。

目前,《基础》课仍然多采取“注入式”教学,习惯于老师把教材的知识,自己总结的经验直接灌输给学生,依然持续“教师中心论”,使整个课堂变成了老师的“个人独白”。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基础》课的认知存在着很大问题。《基础》课被大家扣上了“政治说教”、“枯燥、虚无、空洞”的帽子,既无法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魅力,更无法满足社会对其教育功能的期望,这也是这门课程缺乏实效性和感染力的重要原因。毋庸置疑,教学方法的单一和僵化是造成这种局面无可推脱的责任之一。学导式教学方法旨在通过教学方法的突破来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的现状,让《基础》课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们从讨厌到喜欢,从被动到主动,从怀疑到坚信,丰富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二、学导式教学的教学原则

(一)主体原则

主体性原则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体,要以学生为中心,而在教与学之间,又应该以“学”为中心,强调“学”在前“导”在后。在《基础》课教学中,真正的动力来源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我完善的需要。大学生本身已经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学导式教学的实施中,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每个学习者首先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角,是“我要学”,激活其对学习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避免教师一直在“喂”的情况出现。

(二)指导原则

学导式教学强调的是有指导性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并不否认教师的作用,不能让学生闭门造车,随意想象发言,切忌走入学生肆意发挥而没有重点的误区。但是教师的讲解也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针对有目的的讲解。从《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来看,既强调知识体系的学习,更强调科学理论的内化,完善人格的形成、科学信仰的树立,因此“指导”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师从教学目标出发,以学生的主体认识和实践作为侧重点,掌控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避免造成课堂混乱或者浪费时间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更要避免学生因为理解偏差而导致的偏离教学方向。

(三)因材施教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共性也不能忽视个性。对于相同的知识,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生活背景、社会阅历和学习能力的不同,所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也相应的有差别,所提的问题和困惑也大不相同。教师应仔细聆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和讨论,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恰当的讲解,根据每个学生差异性的心理和性格,采取适当的方法,有时个别学生有不同看法或者是理解程度不够,应耐心讲解,避免某个学生出现理解偏差,造成教学的失误。

(四)发展创新原则

学导式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时代创新精神,突破传统教学的“灌输式”的藩篱。当今时代,科技快速发展,信息高速膨胀,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了大势所趋。学导式教学重在开发智力,注重独立自主的学习,培养自我完善的能力,强调联系实践和应用的能力,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信和良好的判断能力,使学生在知识爆炸中也能游刃有余,才能真正地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在实践中创新理论。

三、基于学导式教学法的《基础》课教学设计

学导式教学法作为超越传统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的方法改革,既具有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又具有自我创新的特征,对于《基础》课教学无疑具有推进作用。基于学导式教学法的《基础》教学设计可以分为四个环节:设问自学——质疑释疑——课堂精讲——反思演练。

第一步,设问自学。在教师对教材深入了解之后,通过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去预习、阅读和理解教材,从中发现困惑和疑难问题,这样才能有利于更好地进行课堂的下一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但是在设疑自学中,老师不应局限于提出问题层面,应当有更多的形式,可以利用现实案例、音频、视频、图片等配合讲授,体现趣味性、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以《基础》课中第三章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为例。教师首先要掌握此节的关键点,如“新时期”的特点是什么?新时期爱国主义思想认识上的几个重大疑惑是什么等问题。当明确了教学重点之后,可以通过给同学们放映有关经济全球化的短片,选取钱学森、邓稼先的先进事迹编撰案例等方式,引发同学们的思考,激发同学们的兴趣。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想到问题和困惑所在,自主提出问题,例如,现在我国进入了什么样的新时期?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爱国主义是否已经过时?怎样理解“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老师可就其问题的价值性给予筛选,以便下一个环节的顺利进行。这样导入课堂,既不会显得无趣,也能使学生在没有阅读课本之前就有所思考,首先对所要学习的东西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只有在头脑中形成一种认知之后才能更有兴趣地去结合理论辨别真伪,去伪存真,这样既达到了此环节的教学目的,又不失趣味性。

第二步,质疑释疑。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当一个辅助的角色,引导同学们进行质疑和相互释疑,使学生在交流中能互相启发,明辨是非,充分锻炼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在质疑和释疑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不拘泥于课堂的传统形式,可以分组自由讨论。这样,能真正从传统的教师独白,转化成师生、生生之间的谈话交流,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同学们抒发自己的观点,听听来自各个阶层不同的声音,不仅有利于形成人文关怀的课堂,还能更有利于学生从认识中不断地发现真理,掌握真理。

此环节主要是靠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尽量听学生的声音,听学生自己的想法,不要听到一点不同的不对的声音,立即去辩驳,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这样才能深入了解学生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才能更好地明确接下来课堂精讲的侧重点和同学们的真正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使一堂课,真正地做到了学生想听什么,老师就讲什么,这里的讲当然不是乱讲,而是根据本堂课的相关知识,讲那些学生感兴趣的,学生真正需要的。了解学生的需要,是讲好一堂课的起点。

第三步,课堂精讲。这是一堂课的重中之重。教师的把握至关重要,教师的主导性在这一环节应得以体现。学导式教学虽然强调学生自学过程,反对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说,但是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在精讲过程中一定把侧重点放在上一环节同学争议比较明显和没有解决的问题上进行深入讲解。鼓励学生不懂的立即提出,教师首先应对学生的想法予以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运用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方法给予正确的指导,在回答学生问题时,应采取辩证的思维,逐步引导,不应强行灌输,理性步步引入,给学生一个清晰的、便于记忆的思路,使其摆脱思想误区,真正把理论理解透彻,不至于出现理论盲点,为学生以后的理论研究和学习生活带来启迪。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就《基础》课教学而言,所谓“彻底”就是要抓住课程的主要线索和核心,厘清逻辑顺序,对难点问题讲清、讲透、讲精,给学生以理性震撼和深入思考,只有通过教师精讲,使科学概念和理论体系在学生头脑中真正确立和认同,《基础》课才是站在了科学的高度上。

第四步,反思演练。此环节是巩固一堂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导式教学重点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应用的水平,打破传统教学法的禁锢,使学生在信息化时代能做到收放自如。在反思演练环节,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做一次模拟演练,或者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等,增加灵活性和趣味性。例如,在讲到《基础》课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时,就可以基于当时的热点话题展开一场讨论,“人为什么活着”,“人应当怎样活着”,“人怎样活着才有价值”等等,并让学生谈论一下应怎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导式教学法,是在不断发展探索中逐步形成的理论体系,是经实践检验过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具有着前瞻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当今时代,竞争日趋激烈,对创新人才的需要日益迫切,而学导式教学致力于培养新型人才,培养创新性、有活力的青年。总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以及自我提升,成长为适应时代需求的、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真正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标。

[1]张奇才.思想政治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114

[2]陈秉公.论《基础课》教学的“双主体”结构与“学导式”教学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7)

[3]石瑛,郑晓艳.基于“双主体”教学理念的“基础”课体验式教学模式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猜你喜欢

学导式基础理论
“不等式”基础巩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整式”基础巩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学导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五抓五促”夯基础
“学导式”教学法在中学短跑教学中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