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辅导在高校学生干部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2013-08-15张文彬
吴 帆,张文彬
高校学生干部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发挥传统的“传、帮、带”作用,既是同学们的榜样也是德育工作的得力助手。但是调查发现,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越来越不尽如人意。部分学生干部功利心强、团体合作意识弱,自我管理能力、组织决策能力、抗压耐挫能力等存在不足,在工作中缺乏创新和吃苦耐劳精神。这种内在精神品质的缺失和能力不足共同作用,严重制约了高校学生干部整体素质的提升,不利于其管理工作开展,甚至会对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不良影响。[1]
团体辅导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团体辅导应用于学校教育已经有近百年历史。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也逐渐意识到团体辅导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应用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将其应用到心理辅导以外的其他领域,尤其是对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之中。结合实践经验,对其在高校学生干部培训应用中的独特优势进行阐述,对其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对于团体辅导在高校教育应用的后续发展有深远意义。[2]
一、团体辅导在高校学生干部培训应用中的优势
(一)形式方面
团体辅导区别于传统的个体辅导的优势之一是它更多采用体验、分享的方式,让学生干部通过游戏和活动的形式亲身去体验,在这一过程中互相协调,互相合作,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培养了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他们分享团体辅导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一环节中团体成员各抒己见,彼此打开心扉,思维相互碰撞,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团体辅导可以营造一个自由与安全的氛围。团体辅导前,组织者就会与团体中各位成员签订团体约定,其中规定了团体成员要保守团体的秘密,不能将团体辅导过程中涉及到的个人信息泄露到团体以外;同时要保证敞开心扉,全心投入团体辅导中,与团队成员共同分享自己真实的心得体会。虽然这只是形式的约定,但组织者会在后续的“知你知我”等类似的主题活动中,更进一步推进队员彼此相识,进而建立起团队。团体辅导其中一个理论基础是团体学习理论,团体学习的关键是深度汇谈,只有每个成员全部摊出心中设想,才能做到真正一起思考。团体学习最初的目标是取得更高层次的共识,即以大家提出的意见为基础,取其精华,集思广益,形成“向上发展型”共识。这一过程又必将呈现团体辅导相较于个体辅导的另一优势之处,即共同性和交互性。这种共同性和交互性反作用于辅导过程,促进“向上发展型”共识的达成,[3]有利于团队及团队成员的共同成长。
团体辅导的这种氛围,能够帮助参与其中的学生干部确立一个完整的自我状态,促使个人的成熟和成长;在互动、沟通的环境中学会观察他人的变化,从而了解自己的人格结构,同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效果方面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在团体情境中,成员之间的体验、感受、分享,可以改变团体成员的自我观念,促进他们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模式的改变。这种模拟的社会情境有助于构建有效的学习及实践行为模式。
同时,团体辅导是一个多向沟通、助人自助的过程,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很强的感染力。此外,团体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或反射,被学者们称为“微型社会”,团体环境模拟真实生活情景,团体反馈比个人反馈更有力量。参加高校学生干部团体辅导的成员通常拥有共同愿景,即共同的目标和使命感。这个群体在年龄和思想上比较接近,且拥有共同愿景,这使得他们相互之间较容易开放自己。同时团体成员在相同目标下,明确活动方向,会形成一个高度整合性的团体,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将团体最大效能发挥出来,从而达到1+1>2的效果,将资源最大化。
团体辅导中有一个游戏叫“衔纸杯传水”,主要考验学生干部之间的配合和协作能力,领导者可通过此游戏,引导学生体会到在团队中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又如“踩气球”游戏,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活跃气氛,增进协调性和协作能力。通过这些需要配合的游戏,在考验团队合作的同时,不但增进了亲近感,也增强了向心凝聚力。
团体辅导使原有的一对一的模式向一对多的模式转变,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团体辅导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培训途径。
二、团体辅导应用于高校学生干部培训的现状分析
(一)现状分析
团体辅导从原来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逐渐衍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途径。从原来的解决大学生部分心理问题,逐渐向解决各种发展性问题扩大。但是,目前团体辅导在高校学生干部培训中的应用仍不广泛,我们通过文献法,对应用现状进行分析。
笔者于2013年3月登录中国知网,选定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五个数据库,将时间范围限定为1979-2013年共34年,以主题为检索项,以“团体辅导”并包含“学生干部”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共查找到相关论文22篇。文献显示,目前有个别本科和高职院校开展了高校学生干部团体辅导,其中在学生干部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三个方面有较明显的提高。同时学生干部普遍反映团体辅导是一种创新的培训形式,气氛活跃,学生乐于参与。但多数学生提出团体辅导缺乏内涵,未能达到理想中的效果,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适用范围被泛化。游戏作为团体辅导的主要载体,学生干部可以在其中直接体验,甚至有些模拟现实的场景可以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领导者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改变学生干部的行为认知,从而达到团体辅导的效果。但是,通过文献的查阅,各种不同类型的培训都采用雷同的游戏活动,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虽然有些游戏可以通用,例如一些“破冰游戏”或“热身游戏”等。目前,培训者,即领导者,通常会将自己受训内容和模式照搬过来,无法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干部这一特殊对象进行调整,实效性也不强。最终导致一个团体辅导的设计方案适用于多个不同的培训范围,使适用范围被泛化,失去原有的独特功能。
2.评估系统不完善。完善的团体评估是团体辅导质量的保证,是辅导效果的反馈机制,也是领导者决策和改进方案的依据。系统的评估包括团体进行前的评估、团体辅导过程中的评估和团体结束后的评估三个阶段。但目前学生干部培训中大部分团体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估体系,主要体现在样本容量小、测量问卷不规范、只停留在团体辅导结束后的过程评估等。这些不完善的评估体系,最终导致团体评估不具科学性。[4]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团体领导者业务不精。在团体辅导中,团体领导者就是一个指挥者,也是团队的灵魂所在。一名专业的领导者必须具备以下素质:良好的人格特征和修养,遵守职业道德,有较好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必须经过专业训练,掌握团体辅导的方法和技术,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依目前各高校团体辅导领导者情况来看,多数是未经过专业培训的心理辅导老师,活动开展中大多采用复制某些游戏的形式,无法使学生干部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部分领导者引导分寸的把握不准确,单纯认为什么都讲就是敞开心扉,这样的错误认知有损团体辅导成效达成。
2.团体辅导过程中无系统的理论基础支撑。团体辅导前领导者必须做出详细的培训方案设计,还要针对各阶段进行团体评估。团体辅导多采用游戏、活动作为载体,使团体成员在体验中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从而达到活动效果。但现在的学生干部团体辅导缺乏理论支撑,所有专题训练反复,借用相同的活动形式和游戏内容,失去针对性,让学生干部误以为团体辅导就是“玩游戏”、“搞活动”,表面上看来很精彩,实际上“热闹”过后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导致团体辅导的理论不规范,更谈不上系统化。
三、团体辅导在高校学生干部培训中的应用实践——以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为例
笔者所在学院的负责老师根据系统化原则、可行性原则、体验式原则、差异性原则、口语化五大原则,制定了高校学生干部培训的团体辅导方案。方案设计的步骤包括搜集相关文献资料、高校学生干部核心领导能力确定,确定团体辅导的性质、理念、名称和目标,团体辅导整体框架和流程,确定团体的性质和师资,研究对象,设计招募广告团体,活动反馈,方案的评估。
笔者所在学院的负责老师采用公开招募的方法,在广东药学院应聘的学生干部中挑选出4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团体辅导对于人数有限制,笔者选取每20名大学生为一组作为实验对象,开展每周一次,为期7次,每次120分钟左右的团体辅导活动。笔者所在学院的负责老师自行编写了《学生干部能力测试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在团体辅导开始实施前,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不参加团体辅导的学生干部)各40名学生干部进行学生干部能力测试,获得前测数据。在实验干预结束一周后同样利用课间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后测,获得后测数据。
七次团体辅导分为七大主题。主题一:知你知我,采用网鱼抓鱼、大风吹小风吹、我的梦之队、秘密天使四个游戏;主题二:自我探索,采用我是特别的、我的自画像、积极赋义、价值观拍卖、循环沟通五个游戏;主题三:自我管理,采用辨识情绪、天使与魔鬼、快乐大发现、热座、时间蛋糕五个游戏;主题四:沟通无极限,采用猜哪里变了、我说你画、盲人与拐杖三个游戏;主题五:组织能力,采用户外冲关、服装秀两个游戏;主题六:决策能力、应急能力,采用松鼠与大树、同舟共济、瞎子摸数三个游戏;主题七:回顾与启程,主要围绕测量工具评价和效果评估。
在实验中期和实验结束时,笔者对实验组施以“团体满意度”测量,以了解团体过程的动力变化,然后采用SPSS12.0数据统计方法,对干预效果进行定量评估。采用个别访谈和对团体成员提交的“我的成长日记”进行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干预效果进行定性评估,并于团体结束一个月后,通过电话访谈,了解团体成员自己察觉到的将团体经验运用到生活中所产生的变化,以了解学生干部对团体的评价和进一步查验团体效果。
团体辅导前后测评结果显示,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及决策能力有明显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短期效果不显著。根据学生干部的反馈,团体辅导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
本文尝试把团体辅导的技术与方法作为一种新的途径运用到学生干部培训工作中,从调动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入手,内容、形式方面也有很大的突破,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1]管丹.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学生干部培训中的运用[J].心理健康教育,2009,(5):47
[2]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62
[3]傅宗科,彭志军,袁东明.五项修炼300问[M].上海:三联书店,2002:136
[4]罗品超.团体心理训练在高校学生干部培训中的现实性困境及其出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1):138-140
[5]孙时进,高艳.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应用的多维度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