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人民利益观是毛泽东思想的价值原点

2013-08-15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3年11期
关键词:利益观根本利益利益

杨 兰

(江西省直工委党校,南昌 330077)

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思想的基础,利益决定思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人民利益观是毛泽东思想的价值原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主线,深入研究这一观念,对于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人民利益观是毛泽东思想的价值原点

毛泽东思想是代表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毛泽东思想的价值原点,毛泽东思想正是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成熟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始终认为,共产党人必须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是否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作为检验共产党人言行的最高标准。

(一)坚持人民利益观是由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决定的

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根本原理,作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科学论断。他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2]135“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完全打不破。”[2]139在《论持久战》中,他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科学论断,并深刻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认为,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更是党的力量源泉。党要赢得事业的胜利,决不能只靠共产党员去奋斗,而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把人民群众作为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2]790正是从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出发,毛泽东将党和群众的关系比作种子和土地的关系、鱼水关系,并把它称之为克敌制胜的“法宝”和作为光荣传统的“传家宝”。因此,党离不开人民群众,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代表人民群众和为了人民群众,离开人民群众。离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事业和党本身就毫无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二)坚持人民利益观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并为之斗争的政治组织。无产阶级政党不仅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代表了本阶级的根本利益,而且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193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瓦窑堡会议决议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4]1941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强调:“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5]809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利益同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只有代表了全体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才真正有资格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利益观的生动体现

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第一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到“唯一宗旨”的高度。他在谈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时说:“他们不是为着少数人的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5]1039人民军队是党领导下的军队,对人民军队的要求,更是对党及其党员的要求。他还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5]1094-1095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是毛泽东运用具有中国风格、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把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中国化、大众化的典范之一。

(四)坚持人民利益观是共产党人一切言论的最高标准

毛泽东认为,“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他们不论遇着何事,总是以群众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因此他们就能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就是他们的事业必然获得胜利的根据。”[5]47他还明确指出:“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5]1096从坚持人民利益第一位出发,毛泽东反复强调,共产党员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倾听群众呼声,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他“号召全党提起警觉,注意每一个工作环节上的每一个同志,不要让他脱离群众。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细心地倾听群众的呼声;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不是高踞于群众之上,而是深入于群众之中……”“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5]1095因此,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

二、坚持人民利益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主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条价值主线。改革开放新时期,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为实现这一根本利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系统回答了一系列时代重大问题。

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问题的回答,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他说:“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5]312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7]110-111因此,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而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更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37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6]163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改革开放的号召;设计了国民经济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充分表达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判断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的成败,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三个有利于”是“为人民谋利益”最高标准的具体化。

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了国内外政党特别是苏东各国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的惨痛教训,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就成为科学发展观的中心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为了人民,明确了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依靠人民,明确了发展的基本动力;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明确了发展成果的分配原则。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三者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追求: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观的当代启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在当代中国,坚持人民利益观就是要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历史选择的、人民选择的必由之路必将引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它能把一个国家中不同民族、不同政党以及不同阶层的人们吸引、凝聚在一起,促进民族认同、社会认同、国家认同,强化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提振民族精神、社会责任、国家意识,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忘我奋斗。改革创新精神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改革创新精神既是改革开放培育造就的伟大精神,也是推进改革开放不可缺少的奋斗精神。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破除一切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努力破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实现中国梦关键在党。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是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当前,一些党员干部满足现状,没有远大的目标追求;精神萎靡不振,缺乏开拓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不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严重,缺乏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等等。这是理想淡漠、信念动摇的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坚定理想信念,就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二是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切实加强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损害人民利益的、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三是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龙子。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4-1935)[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20.

[6]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利益观根本利益利益
列宁教育强国论对新时代大学生国家利益观教育路径的启示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毛泽东思想利益观的历史进程、核心内容和未来进路
从理性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利益观的形成理路研究
从党史国史维度看党的十九大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探究
浅谈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与狐谋皮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