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暴力倾向心理咨询个案研究
2013-08-15姚鲲鹏
赵 芸 姚鲲鹏
(1.广西科技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2.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心理系,广西 柳州 545004)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
目前,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一项以我国12.6 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P1)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和解决,加上自身人格的缺陷,一些学生可能会形成暴力心理倾向,在特殊环境的刺激下,极易酿成暴 力犯罪 事件。[2](P19)大学生暴力犯罪事件的发生,对受害者和施暴者及其家庭都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同时也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暴力心理倾向是企图故意施加伤害性打击的攻击心理。[3]大学生暴力心理倾向的调适、改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等多方面因素。
一、咨询背景资料
(一)基本情况
求助者韦某华(W),男,21岁,广西桂林市某县人,壮族,某本科学校理科大四学生,家族无精神疾病史,未患过严重疾病,身体健康,性格内向。父亲性格急躁,从事建筑行业,在家时间较少,在家庭中处支配地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W小时候经常被父亲打骂。母亲在家务农,性格温顺,平时寡言少语,与家人也很少交谈,对W溺爱,几乎满足W的所有要求,经常会通过说谎来帮助W逃避父亲的严厉管教。W有两个姐姐,对W很照顾,但是有时候会把W的不良行为告知父亲,致使W被父亲打骂。W从初中开始就经常与同学打架,渐渐认为这个世界就是不公平的,任何冲突都要用拳头解决,谁的力量强大,谁就说了算。高二下学期曾经与父亲发生冲突,W在还手的过程中打伤了父亲。后来父亲不再打他,但还是经常责骂他。
(二)主述
求助者自述:一个月前,与三个舍友去附近某大学吃饭,与该校一群学生发生口角后打斗,有两个舍友趁乱溜走,自己和另外一个舍友被对方围殴。由于对方人多,自己的头部被打破,左臂被扭伤。回到学校后,拿起一把水果刀想冲回去报仇,被同学极力拦下。自己挥拳砸向玻璃窗,谁知又割伤手掌,导致右手小指的动脉与神经均被割破,直到现在小指头还是麻麻的,没什么感觉。一想到自己的仇没报却伤到手,更气愤。看到那两个溜走的舍友,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总想找机会“教训”那两个同学,但又找不到合适的机会,一直耿耿于怀。想等手完全恢复之后,再去“收拾”那些打过自己的人,但是又担心找不到那些人,觉得心里特别烦躁。老师和好朋友多次劝说无效,一门心思想着报仇,其他什么都不愿意干。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到求助者身高约1.75米,身体健壮,表达清楚,思维清晰,谈到被打事件时情绪激动,愤怒时左手狠砸沙发扶手。说话速度较快,表现出烦躁、焦虑,言语中迫切希望咨询师认同自己的观点。舍友反映其很讲义气,争强好胜,脾气急躁,情绪变化快,一言不合就想动手打架,经常和舍友发生矛盾,与同学的关系欠佳。打架事件是求助者自己喝多了酒,与对方发生了小矛盾,本来对方没有深究,但是求助者仍然出言不逊,尽管舍友多次阻拦,求助者还是先动手,因此导致被对方围殴。
二、诊断与原因分析
(一)评估与诊断
对求助者进行心理测验,结果如下:
《症状自评量表》(SCL-90,0~4级评分制)测验中,异常因子分如下:人际关系敏感2.84,焦虑2.93,敌对3.21,偏执2.74。
《焦虑自评量表》(SAS,1~4级评分制)测验标准分为68分,提示有重度焦虑。
《抑郁自评量表》(SDS,1~4级评分制)测验标准分为58分,提示有轻度抑郁。
根据心理测验的结果、躯体疾病史、精神病家族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综合临床资料,对求助者心理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典型性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排除了精神障碍、神经症。判断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严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认知偏差、较为严重的暴力心理倾向、人际适应困难。
(二)原因分析
父亲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家庭关系较为淡漠,缺少爱和理解,求助者逐渐形成了凡事靠暴力解决的错误认知。求助者攻击性强,人际沟通方面存在困难,不懂得与人和谐相处,很难与他人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很容易做出偏激的行为反应,解决问题的方式欠佳。
三、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经过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其一,近期目标:改变错误认知,改善求助者的暴力心理倾向。
其二,长期目标:学习有效的人际交往方法,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四、咨询过程
整个咨询过程共5次,历时2个多月。
第1次:咨询师主要通过会谈法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收集相关信息,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确定主要问题,探寻求助者的改变意愿;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咨询方案。咨询师首先采用宣泄疗法帮助求助者。在咨询师的指导下,求助者依次使用了宣泄假人和智能呐喊宣泄仪进行情绪释放。经历了约23分钟的击打宣泄假人,约4分钟的连续呐喊宣泄之后,求助者感到筋疲力尽,心中的愤怒、郁闷和焦虑被一股脑儿倾倒出来,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针对求助者的焦虑,咨询师也布置了相应的家庭作业:每天抽出大约5分钟时间,安静地躺下后做三次深呼吸,体会心境的平和,想象宽广蔚蓝的大海。当这种感受消失时,再作三次深呼吸,体会身心放松的感觉。
第2次、第3次:咨询师采用心理剧治疗法指导求助者调整认知,尝试体验他人的情绪。心理剧表演者能挖掘出深层的情感,清晰地认识自己,从而在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更具创造性。[4]心理剧的主要内容是当日“打架事件”的情景回放,咨询师安排求助者扮演对方学生,咨询师扮演求助者本人,参与“打架事件”的三名舍友各自扮演自己。咨询师要求重现当天“打架事件”的全过程,在第三次咨询中很好地完成了心理剧表演,求助者开始反思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方式。
第4次:咨询师通过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帮助求助者认识到,“总感觉别人想要冒犯自己”,是一种错误认知,源于自己内心的防御心理过强。咨询师帮助求助者分析了自身暴力心理倾向形成的原因,鼓励求助者勇于承担责任,不应把自身性格的不足全部归结为不良的家庭教育,应积极尝试与父母耐心沟通、交流。
第5次:咨询师表扬求助者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的良好态度,鼓励其尝试将习得的心理行为反应模式运用到人际交往中,在实践操作中巩固效果,增强人际交往的信心。求助者自述已经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内心基本摒弃了通过暴力解决一切问题的错误认知,已经主动与辅导员联系,放弃了报仇的想法,同时,还真诚地向两位舍友道歉,恢复了良好的同学关系。求助者有校外实习的任务,咨询因此中断,咨询的长期目标未有效完成。
五、咨询效果评估
通过咨询,求助者自述身体和心理都得到了放松,内心基本摒弃了通过暴力解决一切问题的错误认知,也不再想着报仇,与舍友关系缓和,学会积极主动和同学交往,增强了人际交往的信心。与实习单位同事的人际关系比较和谐,同学们也反映求助者像是变了一个人,精神饱满,幽默风趣,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项活动,同学关系融洽,除了偶尔情绪较激动外,再无动手打人的行为。
六、结语
该个案的研究对改善大学生暴力心理倾向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中可以看出,改善大学生暴力心理倾向必须要从矫正其不良认知观念入手,帮助他们在面临冲突情境时做出正确的心理行为决策,使他们能够学会体会他人的情绪,用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增强利他心理倾向。在咨询中,还应帮助求助者改善人际关系,引导求助者掌握有效的人际沟通方式,获得成功的人际沟通体验,这样能够有效地改善大学生暴力心理倾向,减少大学生暴力犯罪事件。
[1]钟志宏,李金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梅传强.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3]舒为清.大学生暴力心理倾向的诊断与教育干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4]李鸣.心理剧的历史和理论[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