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两国“孤立主义”政策对比分析

2013-08-15

关键词:孤立主义

吴 笛

分析中美两国各自的孤立主义迥然相异的表现及缘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方面从华盛顿总统的《告别词》到门罗总统的《门罗宣言》,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以至于时至21世纪,美国运用其压倒性政治军事实力在全世界推行的“单边主义”政策仍然被学界分析为孤立主义在新时期作用的体现。另一方面,将中国明清两代的闭关锁国政策理解为“中国式孤立主义”的观点目前在学界并不是主流意见,但出于人类社会的共同性,一定的政策导向总与本国现实的经济条件、主流政治取向以及文化宗教传统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故此不应排除相关思考,仍存在较大的合理价值。

一、中美两国孤立主义的不同侧重

“孤立”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同其他事物不相联系”,由此引申的“孤立主义”作为一种外交政策,则通常由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政策组成:在政治上,孤立主义采取不干涉原则,即除自卫战争外不主动卷入任何外部冲突;在经济文化上,孤立主义寻求最大程度地限制与国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比较中美两国孤立主义政策的内涵,不难发现二者呈现出迥然相异的侧重:

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偏重政治军事孤立,并不遏制对外经济往来,甚至一部分政治孤立主义政策服务于积极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从而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1793年大革命爆发后的法国对英宣战,并试图利用在独立战争时期缔结的法美同盟使美国卷入欧洲战争。因为当时美国90%的进口贸易是同英国进行的,假如美英关系敌对化,相互贸易必然会停止,这将极大影响美英经济交流。总统华盛顿在利弊权衡之下做出中立选择,1793年4月22日,华盛顿代表美国政府发布 《中立宣言》,要求美国要“遵守一种严格的中立”,禁止美国公民在相关的地面与海面,给战争中的任何一方以行动支援。这实际上等于废除了1778年的联盟条件,并使美国摆脱了对法国承担的义务,同时英国为了增强反法力量需要拉拢美国,因而放松了对美国的贸易封锁,这使美国对外贸易连续几年稳步上升。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著名孤立主义分子、达荷州参议员威廉博拉的公开声明同样可以验证这一点:“在贸易和通商问题上,我们从来不是孤立主义者,也永远不会成为孤立主义者。在金融事务上,我们一向不是孤立主义者,可能永远不会是孤立主义者。”

与之相反的是,中国的孤立主义政策却更加偏重于经济方面与世界的孤立,政治上固然出于“天朝上国”的自我认知而拒绝与外邦进行正式的交往,其牵制却远不如经济方面严格,特定时期出于政治考量,中国政府甚至派出规模庞大的航海舰队主动与世界联系沟通。《明实录》记载,洪武四年(1371年)十二月,朱元璋颁布诏令:“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此后,明朝历代皇帝在位期间几乎都不曾忘记重申太祖所制定的海禁祖制,清朝则进一步将海禁由海洋扩展至海边,顺治十五年(1659年),清政府甚至下达了迁海令,强迫沿海居民内迁30~50里,不准商船渔船片帆出海。朱棣自认为是“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君王,要求海外各国前来朝贡,出于宣扬国威的政治需要,自明成祖派遣始,从1403-1433年,三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据学者考证每次远航人数在27000人以上,确实起到一定政治作用,但这七下西洋却并没有发展民间的商业贸易,全部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未曾对中国带来经济利益。

二、中美两国孤立主义不同侧重的原因分析

中美两国的“孤立主义”政策呈现不同侧重,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笔者选取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一)经济因素:自然经济封闭性与商品经济外向性的区分

明清两代的中国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奉行“重农抑商”思想的王朝统治者认为限制、禁止海外贸易于国有益无害,通过手工业和小农业相结合形成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同时,中国“地大物博,气候各别,资源丰富”,一些日常生活所需的柴米油盐等物资应有尽有。因此,总体上看,中国并不需要向他国购买货物,也不想向别国出售货物。正如乾隆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写的一封信中所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它一开始发展的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以资本、原材料、市场为主导,这就需要它面向世界,尤其是面向欧洲,需要在国外寻找广阔的资本投入、商品市场,与外界进行大规模的贸易,而这一点并不会因为北美大陆市场广阔、资源丰厚而有所改观。因此,美国的孤立主义根本不同于中国的闭关锁国,它不能在经济上作茧自缚,画地为牢。杰斐逊在其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就要求美国一方面不与他国结盟,另一方面要与各国和平相处、通商往来。

(二)政治因素:海陆兼具的地缘特征下陆权、海权的不同取向

在全球视野下,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往往被认为是该国的命脉,纯粹的海洋国家应是海权国家,纯粹的大陆国家应是陆权国家。可见,日本注定是海洋国家,而俄国在北冰洋尚难通航的条件下注定只能是陆权国家,而历史上意图突破本国自然禀赋的国家政策最终均告失败。

就海陆兼具的自然禀赋而言,中美两国无疑拥有比俄日两国更为广阔的政策回旋余地。

中国的陆地面积有960多万平方公里[1],在陆地的空间跨度上,中国南北相间约5500公里,跨越近50条纬度线,东西相间5200多公里,陆地边界长达22800公里。在陆地的地缘形势上,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大片国土与欧亚大陆的重要国家如俄罗斯、蒙古和中亚国家紧密相连,并具有延伸到欧亚大陆腹地的伸张性。中国的沿海地区面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的地理形势,拥有一个朝东和东南凸出的、南北距离达4000多公里的辽阔弧形海域,海岸线长达18400余公里,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沿海岛屿6000多个。

而美国的地缘状态更是优越——号称 “东西两大洋,南北无强敌”。美国位于北美洲南部,北邻加拿大,南连墨西哥和墨西哥湾,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海岸线长达22680公里,并拥有两块远离美国本土的领土——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州和中太平洋北部的夏威夷州,美国面积为936.3万平方公里,在世界上名列第四。

可以说,中美两国就地理条件而言,都同时具备发展陆权或海权的自然条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历史性的选择成为一个陆权国家,而美国则选择成为一个海权国家。在当时条件下,陆权和海权的选择本质上并无高下之别,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套用孔子的话[2]30,则陆权至上的大陆国家是为仁者,海权至上的海洋国家是为知者。而这一不同之处也成为两国孤立主义区别的构成要素。

中华文明基本上是在与外界无接触或未受外界影响的情况下独立发展起来的。中国西部、西南部由于高山、沙漠的阻隔与中亚、南亚基本上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北部是蒙古沙漠、西伯利亚冰原及北满的近北极地带,使得相互间的往来也极为困难。也许因为这一原因,中华文明的传统比历史上任何其他文明更持久、更具凝聚力、在更长的时间内很少发生变化,古代中国人视天下便是中国一国。另外,符合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心脏地带的游牧民族和地处欧亚大陆东部边缘的华夏民族的生存空间争夺战一直没有停止过,双方争夺、入侵和反入侵的拉锯战争最终形成了现代中国的“边缘—心脏”的特殊地缘特征。因此,古代华夏民族的各个朝代面对来自西北部、北部方向的中亚、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这片心脏地带的游牧民族威胁的时候,必须将防御重点放在陆地上,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演绎都是在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交接处的地方展开,而海上的威胁只是非常次要的一部分。既然中国的防御中心需放到对陆地邻国的防御之上,当明朝出现倭寇此类海上威胁时,政府直接的反应必然是将海面锁闭,闭关锁国的政策由此一脉相承。

封闭、自给的土性历史特征促使中国走上陆权国家道路,与之不同,美国在诞生之初便与海洋密切相连,美洲的发现是大航海时代的一大重要成果,是时[3]23,西班牙和葡萄牙两个老牌帝国已经开始衰败,法国、荷兰、丹麦、英国纷纷抢占海外属地,大英帝国尤为引人注目,事实上,它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统治着全球1/4的面积和人口,而北美十三州便是这个海上霸主的一大殖民地。建国伊始,尽管英国被清教徒们视作罪恶的旧世界,美国的国父们却敏锐地观察到如英国般建立海上霸权的可取之处[4]38,汉密尔顿认为:“岛国的地位和强大的海军使得英国可以防御外国可能的侵犯,因而没有必要在国内建立人数如此众多的海军了。假如美国维持联邦的统一状态,我们就可以长期享受和一个岛国情况相同的利益。欧洲离我们很远,我们附近的欧洲殖民地因为力量悬殊而不可能给予我们任何危险的骚扰。”为成为直至超越一个英国这样的海洋国家,美国首先寻求北美大陆的统一,从而避免美洲大陆如欧洲大陆般长期陷入相互交战的泥潭,为此,建国时期的联邦党人极力阻止了将美国分化成几个部分的做法,采取组成一个邦联的做法,建立一个统一多元的美利坚合众国。另一方面,在美国人世界观中,于全球的战略视野下,美国本土之于广袤的亚欧大陆正好似英伦三岛之于欧洲大陆。在这个意义上,美国的本土是作为一个整体以孤悬海外岛国的形态出现于世界版图之上,这就要求美国应当尽量避免参与欧洲大陆的事务,以免陷入陆权国家般无休止的相互战争。美国式的孤立主义无疑符合了美国致力于将自己建立成为一个海权强国的愿景。

(三)文化因素:“中国例外论”与“美国例外论”的不同导向

中美两国的“孤立主义”政策固然是基于综合性的现实需要,但也是两国各自的理想主义化的政治抱负作用下的结果。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所谓“例外论”需带有强烈区别于他国的倾向,由于特殊的世界地理环境,中华文明自始独立发展,他国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而中国与其余古老帝国在政治理念等各个方面并无本质上的例外性,然而据笔者之愚见,在传统中国人的视角下,天下即中华,他邦皆是蛮夷,这种观念甚至否定了他国“平等国际主体”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可认为是一种更为彻底的“例外论”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儒家理论中的纲常教义之一“忠孝节义”,宣扬“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和“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天下平”。儒家思想的渗透,形成家庭政治化、政权家族化、君主成为最高统治者的家国同构、皇权至上的政治结构,这种观念和政治结构使最高统治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把国与国的关系等同于家长制等级观念下的宗藩关系。认为天下之人都应膜拜他、尊崇他。中国在世界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于其时,这种观念还可以得到实力的支撑,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国际领先早已荡然无存,落后于西方世界。一方面是自命不凡的天朝上国意识,另一方面又是汹涌西方文明猛烈冲击的现状,人为地在其疆界上构筑起一道抵御外部威胁的屏障,以保证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完整性和单一性。中国式孤立主义作用下的闭关锁国,又何尝不是对中华大地不再世界领先而难保“天朝上国”的世界地位的又一次无力抗争呢?

美国由一群清教徒建立,清教接受了加尔文教派最具特征性的“上帝预选说教义”,如清教之父约翰·胡珀所言:“圣父为了他的儿子即耶稣基督,已在创世前按其仁慈的意志通过圣灵,拣选和择取了那些属于他的人,他已预定他们为永生。”在清教徒的世界观中,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上帝把美丽、富饶的北美恩赐给他们便是最有力的证据。在来源于犹太基督教的“选民意识”下,美国人视欧洲大陆为一张“野心、竞争、利益关系、古怪念头、或反复无常的罗网”,是已经被上帝抛弃了的腐败旧世界,故此美国应当孤立于欧洲。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例外,诚如[4]3国父汉密尔顿所言:“人类社会是否真正能够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还是他们永远注定要靠机遇和强力来决定他们的政治组织。”可见,清教熏陶下的“选民意识”以及“美国例外”的观念,促使美国走向孤立主义。

(四)“门户开放”:中美孤立主义一次共同而有差别的动摇

殊途同归,尽管中美两国的孤立主义政策的前世今生都内容迥异,二者却面临了相同的结局,即逐渐被两国所抛弃。而清朝末年美国在中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可谓一次共同而有差别的动摇。

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6日训令美国驻英、德、俄、法、日、意六国公使,向各驻在国政府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照会。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都实行这个原则。

门户开放政策,一方面进一步瓦解了中国式的“孤立主义”——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被动地参与到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中来;另一方面,进一步展现了美国积极扩张的一面,扩张主义将逐步取代孤立主义成为美国的主流取向。

“门户开放政策”这一特殊节点,耐人寻味地让中美两国的孤立主义以激烈碰撞的方式使得各自受到极大的震动。放眼如今中美两国的外交政策,当初的“孤立主义”都已难觅踪影。伴随科技文化的发展,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地理特征、自然环境等长久以来直接决定一国命运的非意志性因素的影响力已经极大降低,世界愈发变成一个直接交互贯通的整体,故此,国家层面上任何形式的孤立主义最终都不免为人类所摒弃。孤立优于斗争,合作优于孤立。如果说历史上的孤立主义以一种避世的方式为一个国家规避纷争赢得了发展空间的话,那么,合作无疑是以一种出世的途径在避免纷争之外谋求了全人类的整体发展。故此,尤其当“孤立主义”难于立足之时,坦诚合作理应成为各个大国小邦的优先选项。

[1]李义虎.从海陆二分到海陆统筹:对中国海陆关系的再审视[J].现代国际关系,2007(8).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马汉.海权论[M].范利鸿,译.太原: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猜你喜欢

孤立主义
英国孤立主义外交思想的历史逻辑
美国孤立主义新发展及其对全球化的影响
美国历史上的孤立主义:一种深厚文化传统
霸权衰落下的责任转移:特朗普执政后的亚太同盟体系
英美孤立主义“每况愈下”
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战略的实现路径
柏林墙
民族主义让全球化进程逆转了吗
门罗主义与美国外交转向
浅论美国外交政策中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永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