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示—推理模式对缓解口译员压力的启示
2013-08-15段文颇
段文颇, 王 萍
(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
一、引言
口译是一项很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说其特殊是因为作为一种口头翻译的工作,口译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口译是一种具有不可预测性的即席双语传言活动;其次,现场气氛压力是口译工作的另一特点,口译属个体性操作,译责重大;最后,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其交流的信息内容包罗万象[1]。这一系列特点使得口译成为一种集语言信息、语境信息、文化信息、心理信息等于一体的综合交际活动,带给口译员的却是巨大的脑力消耗和精神压力。根据Workload Studies——一项以人为本的口译工作调研问卷分析显示,国际会议口译员脑力和体力的疲劳程度、认知疲倦、精神压力与高技术工作者、教师以及以色列军队高官的相关数据大致相当,还处于首位。该问卷调查确认了口译是一种高压力的职业,一些相关的生理数据显示有慢性或长期的压力症状[2]。因此,缓解口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的压力不仅有利于译员的身心健康,也可以帮助译员发挥出最佳水平,获得更好的口译效果。本文将斯珀伯、威尔逊在关联理论中提出的明示—推理模式加以剖析运用,尝试将口译活动置入这种模式中,以探究该模式对缓解译员现场压力是否有启发。
二、口译现场压力分析
口译按其操作形式可以分为交替口译、接续口译、同声传译、耳语口译以及视阅口译五种。尽管种类不同,但都具有口译的一般特点,即口译内容具有不可预测与即时性,口译信息包罗万象,口译现场气氛压力较大,译者本身的责任重大。这些特点都足以给译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有些甚至难以察觉。
笔者根据口译的特点以及口译现场特点,将口译压力产生来源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即内在压力和外在压力。内在压力是由译员自身素质的高低产生的压力,这类素质包括译员的双语使用能力、知识储备大小、经验积累、应变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外在压力即现场的压力,是译员无法左右的压力,比如会场气氛、会议内容、发言人语速、观众反应等。如果内在压力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某种程度上内在压力的缓解也可以帮助译员缓解外在压力。由此可见,减轻压力的主要措施还是尽量减轻译员的内在压力。
译员压力过大会造成两个后果,一是影响译员的正常发挥从而影响口译质量,二是长期的高压环境会对译员的身心健康状况造成威胁。口译中与译员压力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吉尔的精力分配和认知负荷模式。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式”以同传为切入点,强调有限注意力资源和任务难度与任务实施时限之间关联这两个概念[3]。尽管他对错译和漏译的原因提出假说,认为出现失误的原因大多源于认知饱和,但该模式强调了译员注意力的极限,认为如果译员在口译中所需要的注意力总量超过可供使用的总量,那么口译的质量就得不到保证[4]。从某种角度说,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译员认知压力过大的事实。
三、明示—推理交际模式与口译
(一)明示—推理交际模式
首先,明示—推理模式是针对代码模式和格赖斯理论的不足而提出来的新的交际理论。这一模式在弥补前述两个理论缺陷的同时,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了人类交际的实质。明示—推理模式从认知语境和互明的角度重新解释了交际的本质,认为人类交际所依赖的环境是个体的认知语境,而非外在的实际语境。所谓认知语境,就是一整套对交际个体来说能显明的事实和假设,它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与个体的认知能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产物[5]。认知语境是Sperber和Wilsont在关联理论中提出的,他们认为尽管人们生活在同样的物质世界,需要从同样的环境中提取信息并且以最有可能的心理表征来进行建构,但是这种建构并非相同,一方面是每个人狭隘的物理世界不同,另一方面是每个人的认知能力也不同。一个完整的认知语境既包括物理环境,也包括认知能力[6]。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认知语境的建构由静态走向动态,由实际中的客观语境走向一个心理构建体。只要有言语交际的过程,这个认知语境的心理构建便会存在。那么在这样一个交际过程中,仅仅掌握自然语言的语音系统、语义和语法结构是远远不够的,交际能否成功还取决于交际双方是否能够彼此明白双方的认知语境,也就是说,交际双方不仅能够利用自身已有的认知语境建构,对信息进行感知,还可以对其进行预测。
其次,根据斯珀伯和威尔逊的研究,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明示与推理是同一个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前者与说话人有关,后者则与听话人有关[7]。明示涉及两个层面的意思,即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5]。信息意图是要显明某一信息,交际意图则是显明说话人有向听话人显明这种信息的意图或用意。明示可以让听话人根据提供的信息和语境假设去推导说话人的用意,此时常常会产生信息偏差。推理的参与因素主要有词语信息、逻辑信息和百科知识。听话人将说话人所说的词语信息、逻辑信息以及相关的百科知识在头脑中进行加工,推导出说话人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然后经过语境信息的丰富和补充,从而把握说话人的明说内容。
(二)口译中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
明示—推理模式解释的是人类的交际本质,口译活动也是人类交际的一种形式,两者在交际本质上具有很大的可比性。由于口译是一种特殊的人类交际模式,在口译的过程中,话语交际参与者由一种二元模式变成了三元模式,即说话人、译员、听话人。译员要负责接收源语信息,进行输入、解码、输出的过程,同时译员要对解码的源语信息进行重新编码,再用目标语输出。把口译活动置入明示—推理模式中,可以知道口译活动是一个涉及两种不同语言转换以及多方参与的言语交际过程。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译员应当将说话人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以听话人可以明白的明示方法传递出去,这一过程中译员信息的输入—推理—转换需要在瞬间完成。但在译员没有听懂或者没有理解说话人话语中的信息时,就得不出信息意图或者交际意图,或者两者都无法获知,此时经验不足的译员则容易出现紧张情绪,无形中感到巨大的压力,严重的会影响口译质量。
(三)明示—推理模式的启示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利用明示—推理与认知语境的结合,可以得到以下三点启示,从而帮助译员减少信息处理时的压力。
译员应首先明确口译目的。由于有些语言在结构、知识、文化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比如英汉两种语言,译员即使做足准备也不可能保证完全没有问题,译员与发言人之间的认知语境不对等,还会有“空白区”,对于没有丰富经验的译员来说,无形之中就加大了心理压力。然而,这种情况并非无法避免或者无法解决。根据明示—推理模式所阐释的交际性质,口译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能够顺利进行。译员是持不同语言的说话人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其作用是使说话双方能够进行正常的交流与沟通,从而达到所需的交际目的。口译员同说话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合作关系而非对立关系,因此,即使突然没有听懂说话人所讲信息时,译员也不必惊慌,可以礼貌地请说话人再清楚地表达一下刚才的观点,使双方都处于一种良好的交际气氛之中,从而减少译员由于过度担心“听不懂”的心理压力。当然,这种打断交际过程的请求次数不能太多,因为口译员的责任就是保证说话双方能够连续不断地交流下去。
译员应不断完善认知语境建构。从明示—推理所解释的交际本质角度来看,人类交际所依赖的环境是个体的认知语境,而口译员的认知语境其实就是他的知识底蕴[8]。译员在说话者的基础上,凭借其认知环境中的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做出语境假设,从而降低“卡壳”风险,减少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译员与说话人拥有的认知语境越类似,其处理信息的速度就越快,质量越高。一名拥有丰富知识底蕴的译员能够迅速地把说话人所要讲的内容同自己信息库中所储备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然而,完善的认知语境建构需要译员经过长期的知识、经验等的积累,加上不断实践和训练才能得以实现。例如,听到steel-belted tire(钢边轮胎)和sunroof(通风口)等专业术语,对汽车行业有所了解的译员很快就能想到汽车上的装置,但对汽车行业不太熟悉的译员,如果在任务之前没有准备这些专业术语,听后可能就会不知所云,以至于整场都可能处于心慌意乱的状态,无疑增加了压力。所以,认知语境的建构对译员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即使平时有了大量的知识、经验积累,接到任务后,译员仍然需要仔细做好口译前的资料搜集和知识储备工作,才能从容应对每一场口译活动。
译员可以进行合理的推理、预测。尽管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并且建立了相似的认知语境,译员仍面临着未知内容的巨大挑战,不知什么时候会“蹦”出一个棘手的语句。面对这样的情况,译员可以对说话人的内容甚至语句做出一些适当的推理来缓解频繁被动翻译的局面。比如一段关于亚洲价值与繁荣的英文讲话,第一段说话人提出:“I believe that the three values of freedom,diversity and openness are the driving forces behind peace and development in Asia.”[9]此刻,听到这句话的译者应当马上做出这样的反应:在接下来的讲话中,说话人很有可能就自由、多样化以及开放这三点来一一解释。接着,说话人说道:“First,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freedom refers to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politically.”,即对freedom开始详细阐述。从微观来看,当译员被陌生的词汇卡壳的时候,也可以根据上下文来推理其意思。比如有这么一句话,开头便是“The Engel Coefficient”,假如译员没有听懂“the Engel Coefficient”,不要慌张,继续往下听,“The Engel Coefficient,which indicates the proportion of food expenditure in total consumption,is a major index for judging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n various countries.”听到这里,有一点常识的译员都应该知道,反映事物消费在总消费品之中占的比重的系数就是恩格尔系数,所以,the Engel Coefficient便可由此推理出为恩格尔系数。
四、总结
口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活动,口译员作为讲话人与听众之间信息交流的主体,肩负着完成交际和实现沟通的任务,是整个口译过程中精神最紧张、注意力最集中、压力最大的角色。这种压力牵涉到口译员本身以及外在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原因,所以对这种压力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也非本文所能及。本文旨在通过明示—推理模式,明确口译活动是人类交际活动中的一种,在这种模式下,译员可以通过认知语境的建立、知识储备的丰富以及相关经验的积累等增加化险为夷的筹码,通过适当的推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反应时间过短而造成的“卡壳”“短路”等现象,从而减轻突发事件给译员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只要译员平时做好知识储备、技能训练等工作,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善于捕捉话语间的有效信息,积极调动知识储备,进行合理推理和预测,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自身压力,从而实现更好的口译效果。
[1]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杜争鸣,孟祥春.Workload Studies:一项以人为本的口译工作调研——国际会议口译协会(AIIC)译员“工作负荷研究”述评[J].中国翻译,2005(5):76-79.
[3]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原典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6]Dan Sperber,Deirdre Wilson,何自然,等.关联性:交际与认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7]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8]杨跃,齐涛云.关联理论与口译推理思维[J].外语教学,2008(5):92.
[9]卢敏.英语口译全真试题精解:3级[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