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专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
2013-08-15朱辰
朱 辰
(伊宁卫生学校,新疆 伊宁 835000)
1 中专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在中专学校属于基础课,起着辅助并促进专业课程学习的作用。而学生普遍不重视语文,认为语文可有可无。但就目前中专生的语文水平来看,实在不容乐观。一些中专毕业生连一份自荐书都写不好,一些已参加工作的中专生连通知都不会写。这些事实引发我们对中专语文教学的深思。
1.1 语文教学普遍受到轻视
由于不同的专业担负着培养本行业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故而从学校领导的指导思想到教职工的服务意识,都是以专业课教学为主,以文化课教学为辅。学校的一系列教学活动,都把语文教学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使语文教学备受冷落,导致学生也轻视语文学习。
1.2 教师授课随意性大
由于没有可供参照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升学压力,不少语文教师认为中专生的培养目标是解决就业问题,只要学生学好专业课就行了。这种思想必然导致教师不注意教学内容,缺乏教学原则,授课无深度。
1.3 学生写作能力普遍下降
有些学生认为,在中学,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文体都写过无数遍了,上中专就无须再认真练习。因此,不愿动脑,怕写作文,导致写作能力普遍下降。
2 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
(1)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构建新的课堂设想。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较强,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考试,关注的是分数。但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今天,我们必须打破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突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价值取向。教师必须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回归学生的生活。教学由被动的接受转向主动的研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散学生的思维。
由于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的教学设想,它由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流程、课后反馈和自我点评等构成教学框架,这样的框架可以把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呈现出来,把课堂变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
(2)师生互为主体,演绎“善教”、“乐学”。人们都说:“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由于语文课程具有“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特点,艺术性和科学性在语文课堂更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但二者要完美结合,就必须构建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而教学互动的根本又在于“善教”与“乐学”。“善教”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注重启发与诱导,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充分运用已学知识。“乐学”意味着学生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在教学中不再是消极地“等、靠、听、记”,而是主动地参与讨论、思考、质疑和创新。
中专语文新教材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体现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理念,突出职教特点,强化能力训练,有利于教师在改革创新上大显身手,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和创新能力,把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完美地组合,创设出“善教”、“乐学”的理想课堂。
(3)实施人文教育,陶冶学生情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师应把课堂当做学生思考、认识、理解、体验、演绎人生的舞台。在新教材里,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尽情展示魅力,人生的感悟涤荡着求知者的灵魂。例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把我们带入了缥缈朦胧的美妙境界,抒发了作者热爱和追求美好的自然、进而强化环保意识的情感。学生在欣赏之余得到人生感悟和文学的熏陶。同样,新教材中也不乏弘扬爱国主义,教人立志向上的文章。教师需要借助课文,寓教于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学生共同赏析,引起学生共鸣,在一种平等、和谐、自由、愉快、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启迪、引导学生感悟人生,让语文学习切实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4)加强阅读。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下,首先,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其次,教师要转变角色,不再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促进者、发展者,教师可凭借自己的学识、经验和个性来分析、处理、调适教材,进行课堂设计。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阅读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融入文化的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的先进思想;不是一般地拓展知识面,或多读几本书,而是有思考地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