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医学生成才与医德教育的关联性
2013-08-15冯海燕
冯海燕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医学在本质上具有双重性,它不仅是一门研究人类生命发展规律的自然科学,更是一门人文科学,一门需要人之精神滋养的科学。作为未来医生的医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是由医疗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选择了医生职业就选择了奉献,而这种奉献精神的培养,从医学生进入医学院校的第一天开始的。
1 医疗行业现状分析
2009年11月3日,南京一名5个月大的婴儿因眼部发炎入住南京儿童医院就诊,次日凌晨,患儿病情急剧恶化,孩子父母多次向值班医生和护士反映病情,特别是孩子的母亲曾3次向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下跪,但得到的回应却是冷漠和推诿。2011年2月24日,广东汕头的年轻女医生李某发微博称“请您等我下班再死,好不?”同年8月24日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手术室起火,医护人员在危急时刻竟丢下正处于全麻状态的病人自顾逃命,致使病人最终窒息死亡。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看似是一桩桩极端的个案,但反映出的却是部分医务人员责任意识大幅度滑坡所造成的必然结果。2006年中国医师协会所做的《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全国平均每家医院每年发生医疗纠纷66起,发生病人打砸医院事件5.42起,打伤医师5人,单起医疗纠纷最高赔付额达300万元,平均每起赔付额为10.81万元。“医患关系的紧张度正逐年增加,医患矛盾有激化趋势。”在如此频发的医疗纠纷中,因技术原因引起的不到20%,其他80%均缘于服务态度、医患沟通和医德医风问题。纵观近几年医疗事故频发,使医院遭遇信任危机,究其原因主要是服务水平较低,直接体现为部分医生责任意识淡薄。而究其根本,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医院和医务人员身上。目前,我国对医务人员的培养基本上是在医学院校和医院进行,而医学院校大多侧重对学生生物医学知识传授,缺少对其社会知识的传授、人文素质的培养,毕业后更是以躯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主。长此以往,技术上去了,而人文关怀等素质却跟不上。医学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在给病人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可能使病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2 医学生现状
不管是中职还是高职医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随着身体的发育,心理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个时期的医学生,在智力上有了显著的变化,他们反应快,观察事物敏锐,热情奔放,富有活力,追求个性,喜欢做各种尝试,对未来满是憧憬和幻想。但是由于知识和经验不足,身体发育和思想发展的不平衡,易冲动,意志易动摇,行为上盲目反叛,喜欢标新立异,特别容易受环境或他人的影响,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该阶段在行为选择上存在一定的非正确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显得十分迫切。医学生是未来的医生,他们担负着救死扶伤的职责,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他们仅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医德是从业的灵魂,技术是从业的工具。医生的医德修养,是他们施展技术专长和实现人生抱负的精神动力[1]。
3 医德教育的实质性探索
3.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拉近彼此距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充满信心,畅所欲言,当看到学生做错时,不要一味地批评,应理清他们为什么这样做,给他们一个解释的机会。如果一味说教,易使处于青春期的医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结果会适得其反。作为一名教授医德的教师,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就不可能达到医德教育的目的。
3.2 注重情绪的感染与激励
医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当前医德教育主要通过课堂讲授,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转化能力,造成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认识上超前,行动上滞后,使医德教育成为一种口号式和政治强制式灌输,失去其内在的精神诱导性和感染力[2]。因此,作为一名医德教育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教育的引导性和感染力。俗话说,言传身教,教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育学生,又要以自身魅力感染学生,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里,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纠正、补充,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适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认可或一个肯定的眼神,对学生都是莫大的鼓励。
3.3 案例教学法——灵活生动
案例教学法实现了教学与现实情境的沟通与融合[3]。案例教学与教学中的举例说明是不同的。举例说明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占据了教学的中心位置。因此,我们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做到新、近、典型,并且要与所讲内容环环相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己从案例中发现、讨论问题,然后教师结合案例讲解理论,学生进一步分析,最后教师总结点评。案例教学法为医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拓宽了医学生的认识深度,通过对真实情境的再现和模拟,让医学生在真实的感受中掌握了理论知识,由静态的思维向动态的思维发展,避免了抽象的说教和空洞的讨论,加深了医学生对医疗实践中遇到的伦理纷争的理解,提高了医学生的决策能力。
3.4 改进考核方法
医学伦理学是进行医德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在课程设置与考核上一直没能引起足够重视。作为考查课,通常采取期末理论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这样的考核弊病很多,医德教育的目的是让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仅有理论是不够的。医德教育重在执行,而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缺乏规范化、制度化,更没有专门的医德评价标准和奖惩机制,这也是导致医德教育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改进医德教育考核方法。不仅要有期末考核,更应注意医学生的平时表现,品德言行。考核结果也不应仅仅以及格与不及格来评定,对优秀的医学生给予表彰奖励,对表现较差的医学生给予处罚,以引起医学生的足够重视,使医德教育发挥真正的作用。
3.5 建设校园文化,共创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重在建设,而医德教育的关键在于实践,因此我们要让二者充分结合起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努力营造良好的医德氛围,让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成为医德教育的载体,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言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把学到的东西融入自己的言行举止中。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生,实践着“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基本职责,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缺一不可。
[1]杨帆.呼唤人文医学与形上逻辑的一致性[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6):46.
[2]万俊人.伦理学新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3]李剑萍.大学教学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