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主题建构教学模式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3-08-15宋丽英王希军冯俊贤许光军
宋丽英,王希军,冯俊贤,许光军
(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河北 石家庄 050081)
达维多夫认为,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归根结底在于改变由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所设计的学生的思维类型,即必须由发展学生的科学理论思维的现代发展性教学体系取代以形成学生知识—经验思维为宗旨的传统教学体系。因此,教学模式改革应以教学目标的定位为基础,以教学内容的处理为核心,以教学方法的选用为手段,从而实现思维训练的最终目标。我们经过探索实践建立的主题建构教学模式就是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基础,将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过程和方法有机结合,达到思维训练目的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包含4个环节:案例导入、进入主题→问题线索、引导探索→互动交流、协作学习→归纳总结、建构主题。将这种模式运用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可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1 案例导入、进入主题——激发思维的主动性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好的开头能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密切师生关系,架起互动交流的桥梁。用案例巧妙导入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明确学习目的、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等[1]。案例导入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揭示所学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案例导入的方法较多,如开门见山、创设情境、热点话题、生活常识等。选择案例要因材因生而异,切不可盲目照搬。例如,由醋的酿造过程衍生出“醋”字的写法,由醋的酸味引出羧酸;由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引出蛋白质含氮量,进一步引出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利用“脑白金”广告引导学生分析脑白金的主要成分——褪黑素的结构,归纳出杂环化合物的概念。学生带着兴趣或疑问去学习,必能激发其思维主动性。
教师在案例导入时,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上,由教师讲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探求知识。在教学内容上,将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案例与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手段上,教师通过多媒体显示、实物展示或启发学生联系已有常识,引导学生观察、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问题线索、引导探索——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实施主题建构教学模式的关键是设计问题线索。一般分3个层次:即知识认同,知识扩展,知识迁移。教师通过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展示新知识,尝试应用3个过程来实现知识的认同、扩展和迁移,通过设计问题线索,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索发现、归纳推理、扩展引申,最终提高思维能力。如对“羧酸的酸性”设计如下问题线索:
知识认同:
漫画:为何用食醋去除水垢?——羧酸呈酸性。
讨论:如何检验物质的酸性?——鉴别羧酸的方法。
知识扩展:
比较:羧酸、苯酚、NaOH 与NaHCO3——酸性强弱顺序。练习:以酸性强弱排序。
知识迁移:
临床应用:为何注射用青霉素G 常制成钠盐?
讨论:(1)战士被马蜂蛰后如何处理?(2)为什么用醋去除水垢?还可以用什么物质除水垢?(3)为何煮排骨要加醋?
知识认同内容可由教师设计,引导学生发现,也可由教师讲授,学生感受、聆听,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知识扩展内容一般由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判断、得出结论,主要以启迪思维、培养学习能力为主。知识迁移内容可由教师创设实际情境,由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要以拓展视野、培养应用能力为主。问题设计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通过探讨和讲授,增加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教师若要成为“主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因此,必须将课前备教材、上课“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转变为重视备课、活跃课堂的“启发式”教学方式。课程标准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仅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要着重掌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目标,同时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资料,精心设计,选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要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科学、全面的备课,将会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游刃有余。
3 互动交流、协作学习——引导思维的积极性
保罗·弗莱雷指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2]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推动学生主动思考、讨论交流,并在学生思考、交流的互动过程中反馈并形成有意义的“学生资源”。课堂协作学习过程中,师生的真实情感、智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体现,促进了教学相长。例如,设计“羧酸的酯化反应”时,从一张糖醋鱼的图片调起学生的“食欲”,两种重要调料——酒和醋是如何产生香味的呢?学生通过观看录像认识酯化反应过程,归纳酯化反应定义。再以3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1)反应部位在哪?(2)如何控制反应条件使可逆平衡右移?(3)用碳酸钠吸收有何作用?然后总结归纳出酯化反应的特征,最后用酯化反应的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整个学习过程也是讨论交流的过程,学生主动思考,课堂气氛活跃。
讨论交流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学生不仅跟随问题线索深入思考,而且在思考过程中提出其他问题,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共同讨论、协作学习。主题建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讨论交流的过程才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要尽可能地有意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设计发散性问题等,从而使学生经过迂回曲折的多向思维,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如果学生讨论积极,说明新旧知识衔接顺利,学生很好地领会了新知识,并能灵活应用;如果无法展开讨论,则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存在缺陷,有待完善提高。完美的课堂应是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的冲击和智慧的闪耀,学生是活跃的,气氛是热烈的,师生关系是融洽的。
4 归纳总结、建构主题——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每堂课所学内容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这种联系是借助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发现和感悟出来的。在思维上能否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需要进行归纳总结来检验,具体方式可以采用学生归纳、教师补充,或教师点明知识网络关键处,由学生完善,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归纳总结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的认识结果,推导出结论,是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学生思维主动性的贯穿和渗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统一。
另外,为了学生全面掌握课程内容,在考试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2~3页稿的全部知识的梳理总结,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系统归纳,全面提升。
主题建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线,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辅线,巧妙形成师生之间的动态依存关系。4个环节环环相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每位学生都是活跃的思维主体,教师只有不断进行教学研究,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扩大知识面,才能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实现思维的发展,素质的提升。
[1]杨承印.化学教学设计与技能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陈瑞生.学生发展:课堂教学的终极追求[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1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