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养成教育在中医养生理论教学中的渗透
2013-08-15黄幸珍刘少坚
黄幸珍,刘少坚
(汕头市卫生学校,广东 汕头 515073)
当前中职生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普遍较差是不争的事实。由于自理能力不强,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律性差,怕苦、怕累等,在进入中职学校后,中职生往往知道不可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却明知故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便成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
笔者在从事中医课程教学时发现,中医养生理论蕴涵着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因素。因此,在讲授养生理论时,有选择性地将中医养生理论与养成教育中的作息习惯、锻炼习惯、卫生习惯等进行联系,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让学生理解管理制度中的人文精神与养生理念,力求通过引起学生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改变他们被动地服从于学校管理的现状。
养生,即保养生命,保持健康。生、长、壮、老、已虽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但是,通过各种调摄保养,可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的增强可以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并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协调、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从而延缓衰老。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养生和疾病防治理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1]
1 顺时摄养、起居有常——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人体由阴阳二气构成,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四时的阴阳之气相通。天气在一年之中具有阴阳消长节律——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不仅四时如此,在一日之中,人体的阴阳之气也有类似四时的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讲到:“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2]指出人体卫阳之气白昼趋向于体表的生隆虚过程,是与自然界气候的变化相一致的。清晨气候温和,卫气逐渐生发外达;中午气温较高,卫气随之旺盛;日西下之时,气温转凉,卫阳亦内敛而趋向于里,腠理汗孔闭密,以加强卫外抗邪能力。
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已经形成了与四时气候相应的生理节律,如果违逆了四时的变化,就会打乱或破坏这些生理节律,进而削弱或损失人体的正气,给病邪的侵入创造条件。
顺时摄养,就是要根据气候特点,调适人体起居。不仅要注意四时的摄养,还应重视晨昏的调护。起居有常,就是指人的起居必须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益于健康、长寿。相反,若起居无常,违反自然规律,就可能导致人体阴阳气血失调,变生诸疾,折损寿命。
学校作息制度中规定:6∶30 起床,12∶40 午休,22∶30 夜寝,就是顺应自然规律,符合中医养生方法的作息时间。《抱朴子·极言》指出:“寝息失时,伤也。”[3]因此,学生应从自身的健康出发,按时起床、就寝,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2 和于术数、不妄作劳——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术数者,调养精气、修身养性之法也。《吕氏春秋》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1]运动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通过运动,能够流通气血,强壮脏腑,调养精神,舒筋壮骨,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灵枢》提到:“朝则人气始生。”[1]为了资助阳气的发生,清晨宜多去户外活动,吐故纳新,舒展筋骨,流通气血,旺盛生机。
学校规定学生每天晨起进行早操锻炼,正是考虑到清晨运动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我校依山傍海,绿树环绕,学生应坚持在每天清晨空气清新的时候,到户外活动,做早操、跑步,通过运动来增强体质,防病抗邪。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生命活动的维持既要靠劳动、运动来促进,又依赖休息、睡眠来调节,二者缺一不可。适度的劳逸是人体生理机能的需要,对生命活动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过度的劳逸则有害人体健康,甚至引发疾病。所以,《黄帝内经》提出“不妄作劳”,既反对“久卧”、“久坐”之但逸不劳,又反对“久视”、“久行”、“久立”、“久思”之但劳不逸。《养性延命录》指出“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懻。”[1]适度的休息、睡眠,可以保养精、气、神,恢复体力和脑力;适度的劳动、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生命活力。所谓适度的劳动、运动,具体标准是“小劳”、“不倦”,也就是说,在运动锻炼中人体既有轻微劳累感,但又不感到十分疲倦。这样才能保持锻炼需要的运动量,既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避免被运动不当所伤。
3 适环境、慎居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居处是指人们较长时期内所住的地方,包括居室及其周围环境,涉及住宅、水土、空气、地势、气候、音响等内容。我国古代医家很早就认识到居处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黄帝内经》强调,安定居处,适应环境,是养生防病的基本要求和达到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自古以来,居处选择、住宅布局以及环境卫生等问题一直为人们所重视[2,3]。
中职生每天约2/3 的时间在教室、宿舍度过,而教室、宿舍环境的清洁、卫生、舒适,不但可以预防和减少疾病,还能给人协调和愉悦的感觉,进而影响着学生的精神面貌,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体健康。学校制定相关制度,每天对宿舍内务、教室卫生进行检查评比,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每天都能拥有一个清洁舒适的居处。为了让居处有益于健康,应经常对物品进行整理,教室或宿舍的陈设要摆放整齐,可适当点缀字画、花卉怡心养性。学校里教室和学生宿舍通风、采光良好,如果能每日打扫,及时清理、倾倒垃圾,不随手丢弃垃圾,定期大扫除,保持清洁,必可避免不利因素对身体造成的损伤。另外,宿舍是休息的场所,在午休、夜寝时间,要避免高声谈笑,尽量保持安静,使共处一室的同学免受噪音之扰。
养成教育对于现阶段思想敏感、可塑性强的中职生而言,在塑造完美的人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教学离不开引经据典,而学生通常又觉得文言文拗口难懂,因此,我们要贴近中职生生活进行解读,把养成教育渗透到“养生预防”的教学内容中,使枯燥的理论可知可感、有血有肉,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
在中医课程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发掘中医药文化资源,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选准教学内容与德育要求的最佳结合点,就能做到教学与德育相长。
[1]周衡.中医防治学总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廖福义.中医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何晓晖.中医基础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