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2013-08-15陈俊林
陈俊林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
医学以人为服务对象,研究的是疾病,因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医务人员只有恰当地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综合分析各种信息得出结论,才能有效治疗疾病。这需要医务人员具备较强的科学思维能力,能辩证地分析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各种变化。因此,加强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医学院校教师的重要任务。笔者就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进行探讨。
1 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意义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分子生物学和前沿科学的渗透,医务人员要了解疾病本质和研究发病机制,就要将机体中形态、功能、代谢与基因、细胞、组织及机体、环境、心理等各方面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成果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医务人员综合分析和科学思维,以全面、正确地认识疾病发生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变化。病理生理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从而探讨疾病的本质[1]。它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让学生既要知道疾病(或症状)是如何发生的,又要知道为什么会发生,从而达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目的。通过病理生理学教学,使学生将已学的相关正常人体知识融会贯通,引导其加深对患病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为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2]。因此,科学思维能力不仅仅是学好病理生理学这门理论课程的需要,也是后续临床课程学习和将来临床工作的需要。
2 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2.1 温故知新
依据学习迁移的认知结构学说[3],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的迁移来掌握新知识。因此,复习相关已学内容是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基础,如果学生对这些相关内容较生疏或掌握不足,那么在正式教授之前,可以进行简要的复习。这样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病理生理学的疾病发病机制时,便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有利于不同知识结构的衔接,加强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让学生逐步形成医学整体思维模式。
例如,在学习水肿发病机制时,可以引导学生先复习生理学已学过的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思考组织液增多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然后再讲解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引起水肿的机制,学生就容易接受了;同时教会学生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增强其学习兴趣。
2.2 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病理生理学教学离不开疾病,整个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临床知识较多,具有开展病案教学法的基础优势。病案教学法是一种以典型病例为先导,然后提出问题,再引入教学内容的讲授或讨论的教学方法。实际临床病例往往较复杂,临床表现多变,虽然学生在学习病理生理学这门课程时,已经学习过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等基础学科,有一定的医学基础,但由于各门课程独立学习,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分散的、零碎的,很难对疾病有全面的理解,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所以教师在选择病例时要针对教学内容,挑选具有代表性、简单易懂的小病例,然后提出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再就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学生沿着一定的逻辑思维线路,逐步深入思考,既能了解全面,又能抓住重点。通过病案教学法促使学生用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推理判断,将基础课与病理生理学、临床课紧密结合,融会贯通。
2.3 比较
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许多的病理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事物的异同,掌握事物的特征。如低渗性脱水和高渗性脱水,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等,这些内容在讲授时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找出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进行区别。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不同病理过程特点,抓住重点,将来在临床上能对各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2.4 由理论到实践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离不开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可以从实验的设计原理开始,逐步引导学生思考,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观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培养观察力;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讨论、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并写成实验报告,锻炼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对教师的要求
要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除需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外,还需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素质是培养学生的根本保证。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既要学习教材内容,又要对前沿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有所了解。另外,病理生理学的学科特点要求教师有一定的临床知识,而大多数病理生理学教师由于只教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接触有限,因此,可以组织教师到临床一线见习,及时掌握临床新观点、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理论和实践水平。
[1]金惠铭.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陈主初.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