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1+2m”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生诚信教育“三级水平,分层提升”体系的建构
2013-08-15申俊霞
申俊霞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
我校根据乡镇、社区医疗机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自身办学特点,从2008年开始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施独特的“工学结合”——“1+2m”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我校近年来深化
教学改革,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卫生人才。然而,由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时间尚短,在毕业生诚信教育方面相对薄弱。因此,需要做好毕业生的诚信教育,以期进一步完善“1+2m”人才培养模式。
1“1+2m”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生诚信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学生在校时间短,诚信教育的开展不够系统、有序、有效
从我们多次走访调查的结果看,“1+2m”人才培养模式总体上注重强化专业技能培养,但在毕业生诚信品质培养方面相对薄弱。与一般的三年制不同,在“1+2m”人才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第一年在校学习,第二年进入医院完成专业课学习,第三年进行临床实习[1]。相比较而言,学校诚信教育比教学医院的诚信教育更为系统,更为成熟。因此,与其他三年制相比,“1+2m”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他们所接受的诚信教育的系统性、有序性、有效性明显不足。
1.2 诚信教育预见性、预防性、针对性不强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于诚信教育改革没有与“1+2m”人才培养模式配套进行,学生第二年进入教学医院,将面临比在校时更复杂的问题,但学校尚未提出有针对性、预见性、预防性的诚信教育方案。如学生处在纷繁复杂的医院环境、社会环境中,要接触各类人群,学生容易感到困惑,思想易波动,甚至价值观产生动摇。如果不及时进行诚信教育,那么,从长远来看“1+2m”人才培养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在“1+2m”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校一年期间的诚信教育采取常用的方式方法,是难以应对学生在教学医院学习的实际需要。应该说,在“1+2m”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校一年期间,诚信教育难度相对加大,对诚信教育的成效要求也相对提高。
1.3 教学医院诚信教育尚未有效开展
由于时间、人力、物力的原因,目前“1+2m”人才培养模式仍偏重于专业技能培养,诚信教育相对薄弱。校内诚信教育资源没有及时跟进到教学医院,教学医院对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视也不够,只是单纯地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学医院还没有配备专门的教师开展诚信教育。所以在“1+2m”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二年级在教学医院学习期间的诚信教育基本处于缺失状态。
2 “1+2m”人才培养模式下,加强毕业生诚信教育迫在眉睫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大学生立身做人之本,是高素质毕业生的一项重要品质。在“1+2m”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二年级就进入教学医院学习,此时大部分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力也不够,面对一些问题常常处于矛盾或多变的状态[2]。面对纷繁复杂的学习场所,面对社会经济与校园文化的交汇、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学生很容易迷茫、困惑、徘徊、动摇,其诚信观念相比同年级其他专业在校生面临更大挑战。加上在校期间诚信教育缺乏针对性、预见性、预防性,教学医院又暂时无法提供相对系统的诚信教育,毕业生的诚信状况堪忧。加强“1+2m”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生诚信教育迫在眉睫。
“1+2m”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生诚信教育的有效开展,将直接促进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提高就业率,促进毕业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
3 “1+2 m”人才培养模式下,毕业生诚信教育“三级水平,分层提升”体系建构
在“1+2m”人才培养模式下,虽然毕业生诚信教育面临更大的挑战,但是在多次走访调查、认真分析探讨后,我们发现:针对“1+2m”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3个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如学生身心特征、教师资源、案例资源、学习场所等,按照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相辅相成又自成体系的原则,探究制定有针对性、重点突出的诚信教育方式方法,能提高毕业生诚信教育实效。
(1)校内一年级诚信教育注重诚信行为培养和行为督导,并贯穿于学习、生活、成长全过程,以诚实、正直地处事待人的“阳光大学生”形象激励学生,实现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的逐步积淀。
我们选取“1+2m”人才培养模式下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1、2班学生,在入学时签订诚信保证书,明确不诚信的惩罚,建立信用评判指标和诚信档案并进行信用记录。参与教学、管理的各部门积极督导学生诚信行为,将学生的上课出勤率、早操出勤率、卫生评比情况以及违章违纪情况纳入各种评比中,并在评优、评先、奖励及班级校级干部选拔中将诚信作为一项衡量指标。这些措施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和观念,使他们认识到诚信是做人的道德起点,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从而增强自我约束力、责任感和紧迫感,并将诚信行为贯穿于成长的全过程。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合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尤其是针对学生二年级到教学医院学习、生活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在一年级开展针对性、预防性诚信教育。
(2)二年级教学医院诚信教育根植于医院社会现实的土壤,以“诚信大学生”形象引导学生,诚信教育立足点由诚信行为、诚信习惯逐步深化为诚信信念、诚信品格。
医院诚信教育的开展,应依托医院进行社会典型案例教育、在职医生现身说法、医院临床日常服务强化教育、工作服务中以诚待人体验式教育、各课程教师全员参与诚信教育及结合课程特点渗透式教育。
在这里我们借鉴了德国一些大学的做法和思想。在德国的很多大学里,对任何一门专业课程,学生都必须回答和理解3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教师也注重从这些角度引导大学生进行专业课学习和诚信思考。德国高校没有设专门的德育课程,但非常注重通过各学科和专业的渗透来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3]。这种方法效果非常好,所以,在描述德国人的性格特点时,“严谨”、“诚实”、“守信”是经常被提到的字眼。这种寓诚信教育于专业学习的渗透式教育,刚好弥补了我校“1+2m”人才培养模式下,医院诚信教育师资、时间相对缺乏的不足。看似没有设置专门的德育诚信课程,但诚信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3)三年级临床实习期,诚信教育结合体验式交流、探讨思考、自发行动,以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诚信职业人”形象感召大学生,使诚信情感由外化不断升华,走向内化。
诚信道德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指出,诚信道德就其本质来说,是个体成长的内在问题,是个体成长过程中对社会现实的理智思考和选择,诚信的真正成长发生在个体的内部。个体诚信人格的形成,要经历诚信意识的萌芽,在社会生活中转化为诚信行为、习惯,最后升华为诚信情感,形成诚信信念、品格[4]。
在临床实习期,学生动手、动脑,真正接触病人、接触社会,这正是考验他们将在校养成的行为习惯,经过在现实中的逻辑、推理是否内化为信念、品格的关键时期。同时,在接触社会、接触病人的交往体验中,他们会发现,失信也许一时得利,但终将陷入寸步难行境地;诚信也许一时失利,但长久来看终将畅通无阻。要引导学生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冲淡未来长远的理想,只有以发展的、长远的、全局的、辩证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决定,以诚信立身处世,才能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职业的关系。
总之,在“1+2m”人才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诚信教育“三级水平,分层提升”的建构,能突出各阶段诚信教育目标、内容及适用方法,各阶段相辅相成又各有侧重,将诚信教育贯穿学生学习始终,是对“1+2m”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需注意的是,在“1+2m”人才培养模式下,必须尽快转变教育理念,摈弃以灌输式为主的陈旧方法,遵循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规律,将诚信教育的立足点放到人的成长需求上来,从毕业生实际需求出发组织和开展诚信教育工作,使“毕业生诚信教育“三级水平,分层提升”体系切实可行。
[1]高凤兰,宋国华,王福青.临床医学专业工学结合“1+2”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3):111-113.
[2]张江红.大学生诚信教育浅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7):166-167.
[3]冯颜利,崔延强.国外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及其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68-70.
[4]谭汝金.对加强毕业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3(2):275-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