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研究进展
2013-08-15尹显贵尹葛子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08医院儿科吉林长春3006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山西太原030000
尹显贵,孙 巍,尹葛子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08医院儿科,吉林 长春 3006;.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全面的丰富和发展,医学知识和水平逐渐得到了提高,被诊断为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者也越来越多。为了更加有效避免美国曾经发生过的对某一疾病的诊治扩大化影响,我们在生活及医疗活动中,有必要正确认识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研究与诊治,以便让更多的儿童得到及时合理的诊治,同时减少医源性疾病的发生率,让更多儿童避免从小就背负着儿童多动症的包袱,以至于影响其一生的生活与发展。
1 历史回顾
美国作家奥瑞~布莱福曼罗姆~布莱福曼的著作《SWAY-The Irresistible Pull of Irrational Behavior》(译名:摇摆 -难以抗拒的非理性诱惑)中提到,在1994年~2003年10年间,美国诊断躁狂抑郁症(manic-depressive disorder,简称躁郁症)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即1994年19岁以下孩子中,每10万人只有25例被诊断,而2003年病例的数量急速上涨了令人惊愕40倍[1]。各国医学专家及社会学家经过十几年的综合的科学的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果:躁狂抑郁症会大大增加患者自杀的风险,而此期间美国青少年自杀率水平却根本没有增加。事实上,这一比例还下降了23%。1980年,精神病医生使用的诊断手册新版本,也就是DSM-III,扩大了躁郁症的范围,将那些症状不很显著的患者也包括在内,疾病的诊断只要有以下描述,如感觉沮丧或者空虚、眼睛含泪、疲惫、犹豫不决、失眠、比平常更爱多说话、遭受注意力不集中的痛苦、自尊心过强等等,即下诊断,而不是确实的科学数据。制药企业的市场推广活动,使得父母们和临床医师很难躲避有关躁郁症的声音,出现“滚雪球效应”,被诊断的躁郁症的病例愈来愈多,临床医生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这种疾病的确诊率也便越来越高,从而进一步助长了该疾病的数量上涨。
在治疗效果方面,临床专家自身经验非常重要,决定了对患者施治的疗效。施治者与患者之间的关系的质量,即治疗专家与患者的协作能力产生的协同效应也非常重要。尽管很多抗精神病的药物出现,但更为仔细地研究发现,真正有效的药物并不多见。
当一位心理学家或者精神病学家为某个患者贴上躁郁症、焦虑或者消沉的“标签”时,所有的行为和决定便会合情合理了。当一个被诊断为躁郁症的孩子出现了“悲痛”的以及“觉得悲伤或者空虚”的表现时,这些情感就会被解读为症状的组成部分。心理学家费朗茨.埃普丁解释说,“当我们被贴上标签时,我们很容易开始按照人们赋予我们的方式付诸行动;我们会去迎合由他人的判断为我们创造出的模式,“从而,让我们在真正的自我与我们被赋予的特质之间产生混乱”。换句话说,这一“贴标签”的过程会产生潜移默化、自我因循的效果:当接受他人赋予的特质时,他人的判断便会得到强化和再次证实。在心理学界,这种对期望的反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和高莱姆效应,即概括性的称之变色龙效应[1]。
2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最新定义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又称儿童多动症(Hyperkinetic syndrome),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和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3 ADHD流行病学情况
一般报告发病率3% ~5%,与研究者的评定工具、诊断标准、取样方法、报告人、共患病情况、选择人群的年龄、国家及人口特征有关。男孩多于女孩,约(4~9):1。
4 ADHD的危害
ADHD的危害极大,中国大约有1500万左右患儿,70%的患儿症状持续到青春期,30%的患儿症状持续到成年。患儿的社会功能低下,生活质量降低,成为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各时期行为表现:①学龄前儿童:主要表现行为紊乱。②学龄儿童:主要表现为行为紊乱、学习问题、社交困难、自尊问题,这一时期是最佳的治疗时期。③青少年时期:表现为学习困难、交往困难、丧失自尊、吸烟和外伤、网瘾、青少年犯罪;④大学阶段:学业丧失,就业困难、没有自信、交往困难、物质滥用、外伤/事故;⑤成人阶段:就业困难、职位低下、社会关系差、外伤/事故、物质滥用、犯罪、吸毒等。
5 ADHD的病因
病因主要有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
5.1 生物学因素
5.1.1 在遗传因素方面:遗传度平均为0.76,提示遗传因素在病因学方面其主要作用:同胞姐妹患病率高于对照组3倍;单卵双生子同病率高于双卵双生子5倍;多动症儿童父母反社会人格、物质依赖,癔病的比例高,亲生父母明显高于养父母。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DRD4、DRD5等基因与ADHD有关联,既不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隐性遗传,也不符合性连锁遗传,可能是具有主基因效应的多基因遗传[2]。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共患破坏性行为障碍(BDB)与否在HTR1D受体基因多肽水平存在遗传差别[3]。
5.1.2 在神经生化学方面看:研究发现神经递质功能失调,如儿茶酚胺、吲哚胺、兴奋性氨基酸(GLu、ASP)和抑制性氨基酸(GABA、Gly)的代谢失调[4]。
5.1.3 在神经解剖学方面:如前额叶体积减小、右侧尾状核增大或左侧尾状核缩小影响执行功能和注意调节;在额叶、颞叶、枕叶、尾状核的血流灌注减少,当有认知活动刺激时,前额叶代谢活动程度较正常儿童明显降低。
5.1.4 其他生物学因素还有:母孕期感染,烟草、酒精接触史;化学毒素、铅暴露[5];轻微脑损伤如脑炎、脑外伤、围产期脑损伤[6-7]。
5.2 心理因素: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因素的良好发育是分不开的,从小收到的良好环境及心理教育对儿童的疾病的发生发展非常重要[8-9]。
5.3 社会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对本病的发生起到多重的影响作用[4-5]。
6 ADHD的临床表现
ADHD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表现有三个核心症状,即注意缺陷、多动、冲动,表现可分为三个亚型:注意缺陷为主、多动/冲动为主、混合型[10]。
6.1 注意缺陷型:主要表现三个方面:①注意缺陷,即注意力的选择、维持、转移发生障碍,主动注意力差如学习,被动注意力尚可如看电视、玩电脑;②维持有效的注意力差,即需要有能力从无数的外源和内源性磁刺激刺激中选择出主要刺激,并滤过闯入意识的无关刺激,同时要求在必要时转换注意焦点;③注意短暂: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分散,不能滤过无关刺激,上课时不能注意听讲,做作业时边写边玩,拖拉,经常以各种理由中断作业,粗心大意,丢三落四。
6.2 多动/冲动型
6.2.1 多动表现:大多开始与幼儿早期,进入小学后受到各种限制表现更为突出,特点是:多场合性,持续性,难以自控。大运动多,如奔跑、跳跃、不顾危险以至经常受伤;小动作多,如口、手、脚;语言过多,如多话、插话、好争吵。
6.2.2 冲动表现: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发生快速的不精确的行为反应,缺乏克制,并对一些不愉快的刺激作出过分的反应,以至在冲动之下伤人或破坏。缺少耐心,不能等待,对挫折的耐受力差,爱招惹别人,容易与同伴冲突,行为鲁莽,难以接受规则的约束。情绪冲动,发脾气,急躁。
6.3 共患疾病(comorbidity),简称共病,即指患儿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特定障碍的诊断。共病可以是同时独立存在的两种障碍,也可以一种障碍引起另一种障碍。ADHD至少1/3存在共病,与单纯ADHD相比,共病患儿社会功能损害更严重,治疗更困难,影响预后。共病的特定障碍,焦虑障碍,心境障碍、学习障碍(阅读障碍、拼写障碍、计算障碍、混合性学习技能障碍等)、特定运动技能发育障碍、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
7 ADHD的诊断与鉴别
国内临床常用诊断标准包括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国际疾病分类手册(ICD-10)、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中国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建议采用DSM-IV关于ADHD的诊断标准,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减少诊断方法的变异。ADHD的诊断标准包括四部分:症状学标准、病程标准、严重程度标准和排除标准[10]。
7.1 症状学标准
7.1.1 注意缺陷症状:符合下述注意缺陷症状中至少6项,持续至少6个月,达到适应不良的程度,并与发育水平不相称。①在学习、工作或其他活动中,常常不注意细节,容易出现粗心所知的错误。②在学习或游戏活动时,常常难以保持注意力。③与他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④往往不能按照指示完成作业、日常家务或工作(不是由于对抗行为或未能理解所致)。⑤常常难以完成有条理的任务或其他活动。⑥不喜欢、不愿意、从事那些需要精力持久的事情(如作业或家务),常常设法逃避。⑦常常丢失学习、活动所需的东西(如玩具、课本、铅笔等)。⑧很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分心。⑨在日常活动中常常丢三落四。
7.1.2 多动、冲动症状:符合下述多动、冲动症状中至少6项,持续至少6个月,达到适应不良的程度,并与发育水平不相称。①常常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扭来扭去。②在教室或其他要求做好的场合,常常擅自离开座位。③常常在不适当的场合过分地奔来奔去或爬上爬下(在青少年或成人可能只有坐立不安的主观感受)。④往往不能安静地参加游戏或参加业余活动。⑤常常一刻不停地活动,好像有个机器在驱动他。⑥常常话多。⑦常常别人问话未完即抢着回答。⑧在活动中常常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待轮换上场。⑨常常打断或干扰他人(如别人讲话时插嘴或干扰其他儿童游戏)。
7.2 病程标准:某些造成损害的症状出现在7岁前。
7.3 严重程度标准:在社交、学业或职业功能上具有临床意义损害的明显证据。某些症状造成的损害至少在两种环境(如学校、家里)出现。
7.4 排除标准:症状不是出现在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病程中,也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如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分离障碍或人格障碍)来解释。
7.5 鉴别诊断
7.5.1 精神发育迟滞(MR):智商低于70分。注意多动症状影响测试结果65~69分之间者,予以利他林治疗后复查智商在确诊。
7.5.2 广泛性发育障碍(ASD):孤独症有33.3% ~84.2%伴有多动,高功能者不能建立友谊。
7.5.3 精神分裂症(SCH):多起病于10岁以后,病前社会功能良好。精神症状,思维脱离现实,情感淡漠(不协调),行为怪异,孤僻,意志活动减低,或有幻觉妄想等。
7.5.4 躁狂发作和双相障碍:躁狂多起病于12岁以后,病前社会功能良好,病后注意障碍和多动比ADHD严重。精神症状有典型三高症状:思维奔逸,情感高涨(协调、有感染力),意志活动增强。
7.5.5 焦虑障碍:有明显的起病,主观体验,应激事件,家族史阳性。有时诊断共患病。
8 ADHD的治疗新模式
综合治疗的概念(多维治疗模式新概念):根据患儿的病情和具体需要,合理选择并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或个体化教育项目等治疗方法,对患儿进行全面的干预,从而最大程度地改善患儿的症状及社会功能。
8.1 中枢兴奋剂药物的治疗:有利他林片[11]、专注达胶囊,为一线药物[12]。
8.2 非中枢兴奋剂药物治疗:有可乐定、哌啶醇、维思通、托莫西汀[13]。
8.3 去甲肾上腺再摄取抑制剂:择思达、托莫西汀。
8.4 行为治疗:正强化、惩罚、隔离、消退(减少对不良行为的关注)。社会技能训练(人际交往技能,如倾听、沟通、寻求帮助;控制不良情绪,如放松、暂停;替代攻击性行为)[12]。
8.5 辅导父母:系统的父母训练需要8~10次,1.5~2 h/次,一般每周1次,帮助父母纠正错误认知,改善自身情绪,重建亲子关系,运用行为方法的技能矫正患儿的不良行为[14]。
8.6 家庭和学校治疗:从家庭系统的角度改善家庭关系,改变家庭内部的互动模式。学校及教师参与到患儿的行为干预中来[15]。
8.7 脑功能治疗:感觉统合训练[16]、平衡仪训练、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等[3,17]。
9 ADHD的治疗目标
ADHD是一种病因复杂,引起多种问题的行为障碍,对个人、家庭及社会造成危害的疾病,任何单一的治疗往往难以达到显著持久的效果,进行个体化的药物治疗,对儿童及家庭进行个别或集体的心理干预,长期坚持,通过综合治疗,使患儿的注意缺陷症状明显控制,多动、冲动症状明显控制,达到全天控制症状,再通过学习功能的提高,家庭功能的改善,社交功能的恢复,使患儿逐渐恢复社会功能,最终走向社会,健康生活。
综上所述:ADHD是一个对儿童身心健康危害极大的疾病,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注重儿童的心理教育增强他们的意志力,增进优良品质的宣传,培养良好的社会心态;在医疗工作中,应该谨慎对待每一位疑似患者,详细询问病史观察患者的表现,尽量多地从患儿父母、老师、同学等多方面了解情况,仔细查体,并通过必要的仪器等检测手段,严格按照诊断标准确立临床诊断,对已诊断明确的患者,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且根据治疗反馈情况,不断调整治疗方案,坚决执行治疗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最大限度的避免误诊,减少漏诊,让更多的儿童能够健康成长。
10 参考文献
[1]奥瑞.布莱福曼,罗姆.布莱福曼.一种心理疾病的流行和变色龙效应《SWAY-The Irresistible Pull of Irrational Behavior》(译名:摇摆-难以抗拒的非理性诱惑)[M].北京: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9:75-90.
[2]高 磊,关明杰,许秀举.儿童多动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 报,2011,27(5):96.
[3]李 君,王玉凤,周儒伦,等.5-HT1D基因多肽与共患破坏性行为障碍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相关性[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8(5):492.
[4]钱秋谨,杨 莉,王玉凤.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研究进展[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9(3):323.
[5]李怀远,余晓刚,江 帆,等.高铅血症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发病率的研究[J].检验医学,2009,24(10):734.
[6]张桂娟.103例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综合征(ADHD)的病因调查与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8,9(7):11.
[7]赵永红,王树理.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致病因素[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7,5(8):52.
[8]郭红丽,陈 刚.滨州地区6-16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先关因素调查.山东医药,2011,51(29):77.
[9]金文岚,阿依努尔.吾买尔,杜亚松,等.上海市闸北区5-15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10,22(4):211.
[10]吴广宏.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2):1510.
[11]岳维真,徐 汉.静灵口服液联合利他林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9):14.
[12]麻宏伟.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及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1):805.
[13]徐 通,周立羽,陈前波,等.托莫西汀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9):873.
[14]张绍强,张 玲.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关系[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1):22.
[15]黄丽云,周经兴,陈 梅,等.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学习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8):143.
[16]张学芳,王德民,曹延奎,等.感觉统合功能训练用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干预的临床效果[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7):679.
[17]孔德荣,霍 军,付惠鹏,等.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跟踪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07,2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