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视域下的思政课教学①

2013-08-15张小勇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张小勇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马列主义教学部,贵州 兴义 562400)

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再次强调指出:“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1]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使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包括内容的时代化、形式的时代化、话语体系的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指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象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2]

高校担负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发挥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背景下,思政课迎来了发展的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切实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让马克思主义在广大青年大学生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并转化为投身社会主义改革建设事业的内在动力和自觉行动。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思政课的内在要求

1.增强思政课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需要

思政课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非正式场合常常被扣以“假、大、空”的帽子,以至于形成了类似这样的刻板印象。甚至一些思政课教师站在讲台却缺乏对所授理论的自信。导致思政课实效性不强的因素主要有:一是马克主义理论产生和形成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于“不在场”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显得颇为抽象深奥、晦涩难懂,很多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仅是靠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的死记硬背的方式挣得学分,何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传统的思政课偏重课堂上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呆板生硬,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推进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求思政课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相结合,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回应时代挑战,以富于时代气息和大学生易于接受的群众性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这贴近了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彰显了理论的“人性关怀”,大大缩短了学生和理论之间的距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更容易被广大大学生所吸收和掌握,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2.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潮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多数生于20世纪90年代,社会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利益格局的多样化、复杂化给他们的思想带来巨大冲击。加之国际敌对势力图谋分化、西化我国青年一代的策略从未改变。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如果不能被广大学生理解和接受,在实践中也就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可否认,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一些大学生中愈发陌生起来,一些人甚至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致使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迷茫、价值观扭曲等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3]解决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问题,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潮。对此,思政课负有义不容辞之责。马克思曾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4](P9)大学生只有真正理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才能理解和拥护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将源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赋予中国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传统的思政课必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而帮助青年大学生更好地认清世情国情、明辨是非,增强信念,引导他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并为之奋斗。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背景下思政课面临的挑战

1.不断更新知识的挑战

毛泽东曾指出:“我们读了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但是没有进一步地根据他们的理论来研究我们国际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没有企图在理论上来思考中国的革命实践,我们就不能妄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5](P814)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首先应该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除了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功底外,还必须站在理论的前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认清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趋势、分析问答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出现的问题。

在当今这样一个科技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思想不断涌现的时代,思政课教师还需要广泛涉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宽自身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充实、完善和更新教学内容。因此,思政课教师只有学无止境、不断通过学习提高才能迎头赶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挑战。

2.转变教学观念的挑战

传统思政课教学普遍被当做一个封闭的系统,遵循“教师——课本——学生”、“我讲你听”的模式,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际上,现代意义上的思政课是一个开放的多层次的系统,要改变课堂教学的一元观念,形成思政课的“大课堂”理念。譬如,将社会实践纳入思政课教学范畴,通过“移动课堂”让思政课教学得以延伸;开辟主题鲜明的思政课网络专栏,打造“互动课堂”、“即时课堂”,等等。转变教学观念还需要对教育对象进行深入研究。目前我们一些思政课教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需求和生活实际把握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有一个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大学生只有将思政课外在的“灌输”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道德素质,思政课教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所以,对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检验教学效果不能简单地以分数判定,必须摒弃“一卷定高低”的“纸上谈兵”式的做法,要注重考核教育对象的实际表现,“观其言、察其行”。因此,适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使思政课教学观念得以根本转变,需要建立起一整套思政课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

3.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挑战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在改进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上“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6]

以上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思政课的内在要求。成功运用上述教学方法开展思政课教学是对广大思政课教师特别是老教师综合素质的一大挑战。考验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考验教师的才艺潜能和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对必备的信息科技的掌握程度,等等。新形势下,思政课要“精彩”,教师须“多才”。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背景下思政课的应对

1.教材编写上要推陈出新,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思政课系列教材发挥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载体作用。它应该涵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同时具有“化大众”的威力,即不仅具有理论深度,而且这种理论应该是简明化、形象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思政课四门教材陆续得以出版,新教材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上作出了较大贡献。

但实事求是地讲,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仍对课本中的理论感觉抽象乏味、语言晦涩难懂、吸引力不强。如何更好地实现“理论掌握群众”仍然是当前思政课面临的重要课题。顺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趋势,思政课系列教材在编写上必须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内容上必须赶上实践的步伐,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完成该研究成果进思政课教材的重要任务。思维逻辑上不仅要严谨而且要把带有浓厚西方色彩的马克思主义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可接受心理进行阐述。在形式和风格上,教材要体现理论的形象生动性、趣味性,增强感染力、吸引力。近年来发行出版的颇受大学生喜爱的《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通俗理论读物不惜为思政课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某种借鉴的视角。

2.思想认识上要直面问题,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在关注、研究、解决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社会现实问题中生成的,对现实问题的强烈关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任何别的理论的重要特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我们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中形成的。社会的深刻变革、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涌现,不可避免地对在校大学生思想造成冲击和影响。

思政课必须紧密把握时代主题,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积极回应时代挑战,正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焦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睿智对“六个为什么”、“四个重大界限”、“七个怎么看”等青年大学生理论上的困惑做出正确回答;联系广大青年大学生生活实践中普遍关心的诸如城乡差别、发展不平衡、就业难、分配不公及腐败等问题,引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坦诚面对,说明解决上述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另一方面要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3.教学手段上要改进教风,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亲和力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什么是大众化?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学习民族化和本土化的话语。”[5](P51)当今信息科技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思政课要充分采取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的手段和表现形式开展教学,提高思政课的时效性、实效性。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7](P29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被亿万人民群众实践化、履行化,转化为大众的物质力量。思政课应从传统“课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实践”,从偏重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结合感性实践生活教育的轨道上来,让马克思主义走近人民群众的实践生活、走近大学生,体现理论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思政课可采取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实习锻炼等多种形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大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认知社会、指导实践,在晓“情”知“理”中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践行马克思主义。

4.师资队伍上要加大投入,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的传播水平

搞好思政课教学根本在制度保障、关键在教师。中央和教育部等有关部委都十分重视思政课建设。2011年教育部1号文件《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对思政课的各项指标建设标准做了详细明确的规定,为思政课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但从笔者对贵州高校思政课的调研情况来看,部分高校贯彻落实不到位:经费保障上没有严格按照本科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专科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学术交流、考察;教师选配上,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配备不足,且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政课兼职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实践教学方面,没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的经费保障不足;培养培训方面,教师外出考察、交流、学习机会少。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一刻也离不开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当前,各高校要高度重视,抓好《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贯彻落实。高校要切实解决好思政课教师的工资待遇,搞好现有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培训,创造条件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学历中青年教师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实施思政课名师工程,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水平。

[1]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2012,(1).

[2]文华.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综述[J].红旗文稿,2010,(23).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zhuanti/17jlzqh/2011-10/19/content_23662567_2.htm.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