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的几个方法论问题①

2013-08-15刘海江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基本原理概论方法论

刘海江

(贵州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新的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和其他的政治类公共课相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显得抽象而复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理解和接受,缺乏持续学习的兴趣。因此,要教授好这门课程,对教学者有一个特殊的要求,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否则就会使教学的过程味同嚼蜡,而是必须在深刻领会教材观点的基础上,再融合当前国内和国际的现实形式,融会贯通,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再阐释和再创造的过程,才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在这种再阐释和再创造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内容的整体性

作为一门传授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课程,“整体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所具有的理论规定性。”[1]对于这个体系,我们一般把它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但这往往会导致一种误解,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是由三个不同的系统拼成的一门课程,因而是一个内容庞杂却不成体系的东西。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内容上并不是一盘散沙,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的系统,对于这一理论体系,我们至少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说明。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部分这一宏观的层面来说,我们不能把三者截然分开,否则就会导致相关的内容得不到理解,从而使得学生认为这些内容都是勉为其难的意识形态教育。只要理解了这三个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就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面理解,从而能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各有其作用和地位。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回答的是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活动都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2],而不是盲目的本能活动。因此,在个人能够成为独立的个人走向社会之前,必须接受各方面的专业教育和训练,才能够服务于社会并赢得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空间。同样,个人也必须接受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在社会中正确地处理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也才能理解我们的世界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有史以来,无数的哲学家都致力于构建一种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任何一个国家在进行人文教育的时候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某种世界观灌输自己的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过是众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一种,是在吸收德国古典哲学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在当今世界仍然具有其现实价值和意义。

从内容上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被区分为本体论、认识论和历史观三个环节。本体论部分主要阐释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最基本的规律即辩证法以及我们在分析各种现象的时候所要运用到的几对基本范畴和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认识论则说明了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所要遵循的一些必然规律,学习这一部分有利于增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历史观则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所得出来的最基本的方法及其规律。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三个部分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集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内在矛盾,指出了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并不是出于主观偏见或个人情绪,而是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规律数十年的仔细观察,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进行分析而得出来的科学结论。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实际状况来看,虽然在多个方面有了重要的改变,但它们并没有克服马克思早已指出来一些基本矛盾。

同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也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不同的老师从不同的角度着手,可以总结出不同的逻辑关系。以笔者的教学经验而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蕴含着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思想,因而可以把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几个前后相继的过程。因此,在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和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内容中,内在地包含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历史阶段。在萌芽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要局限于西欧等极少数地区。进入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之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通过殖民地的方式在世界各地扩张,不仅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产生了尖锐的阶级矛盾,也导致了普遍的民族压迫和民族矛盾,因而各种斗争不断,整个资本主义处于动荡不安的过程之中。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矛盾的极端尖锐化,世界进入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平行发展的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其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发展促使了资本主义在当代做出了一些重要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但同时却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尖锐化即环境污染问题。各种旧的矛盾和新的矛盾一起,必将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身做出根本性的调整和改变。

第三,科学社会主义部分讨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及其实践规律,明确了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某种意义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所要论证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其提供了现实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其得出来的必然结论。

对于这一部分,我们要明确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之间的平行关系,并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发展来说明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实践的发展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阶段,产生了早期空想主义思想;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日益严重,从而产生了空想平均社会主义和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以这些为基础,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前夜,又产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成为灾难的时候,社会主义实践才开始成为现实。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产生了中国、越南以及东欧等一大批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进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竞争的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毁灭的边缘作出了众多的调整之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也必须是不断变化和自我调整的,否则就只会象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制度一样走向覆灭。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探索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实现形式,从而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是这样一种开放的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现实性

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理论性和抽象性,因此,我们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现实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接受和理解,否则就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难免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沦为不着边际的空洞说教。而把抽象的原理现实化的基本方式就为这些原理寻找合适的案例。在寻找案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根据不同的内容,寻找不同的案例进行说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因而要求在寻求合适的案例时必须灵活多变,这对老师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这也是很多老师难以讲好这门课程的原因之所在。比如在讲到世界的物质性的时候,我们很难从日常经验的角度来说明物质第一性原理及其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而且,从经验的角度来说明世界的物质性也不能达到哲学的高度。在这种时候,我们可以结合天文物理学的最新发展的来说明世界物质性,联系心理学的发展现状来说明精神作为物质的产物等原理,从而把哲学性和科学性结合起来。在讲到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的时候,则以选择一些西方影片中的相关片段及其一些具体的历史数字来说明,防止学生认为老师流于说教的嫌疑。总的说来,教师有必要根据内容的不同而选取具有说服力的案例来把抽象的原理具体化,以增强教学效果。

第二,根据学生的专业来设计案例。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一般都是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因此,在讲到一些哲学原理的时候,经常可以运用一些经济学中的观点作为案例说明。比如在讲到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几对基本矛盾时,就可以引用制度经济学的思想来说明问题,因为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是各种制度对于物质生产的影响,因而是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来思考经济学问题,这就反应了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力,并由此可以阐述制度经济学的得失,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结合了起来。

第三,加强教师交流,发挥大家的智慧来寻找合适的案例。在当前国内的大学中,选课制已经成为潮流,这对于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是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普遍的问题,就是部分老师可能会把自己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精彩的教学案例看作秘传的私有物而不愿示人,因此,怎样加强教师的交流,通过集体的努力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一方面就是把教师的定时交流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并对每次进行交流的内容作一些相关的大致规定和要求;另一方面就是对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作出一些硬性要求,从而提高交流的效果。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运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其他的思想政治类课程存在的一个根本性差异就在于该课程是一门从整体上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因而既是思想政治课中最抽象的一门课程,也是其中运用性最强的一门课程,因为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记住一些基本原理,而在于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原理来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形成正确的看法。所以,在课堂的安排中实现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的统一是必要的。把授课的课程变成“一言堂”,并不能达到必要的效果。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有必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寻找一些当前社会中有争议性的热点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既可以采取辩论赛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分组讨论、书面发言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写作小论文和感想等方式进行。但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值得关注的讨论主题。根据教学的主题和目的选择适当的问题是搞好讨论式教学的首要条件。在确定讨论主题的时候,首先要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存在明确的关系,并且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指出所选主题与原理的相关之处,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在选择讨论主题的时候,尽量选择那些可以多方面和多角度进行分析的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有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得讨论更加热烈和富有内容。再次,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进行教学,都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并尽量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分组,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以提高讨论的水平。

第二,调控现场状况,保持讨论的生动活泼。讨论过程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了起来,因此,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控。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讨论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也是讨论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种重要性并不是说教师必须成为讨论中的一方,而在于老师是是整个过程的灵魂,因而必须调动自身各方面的知识水平和口才能力,发挥自己特殊地位以避免整个讨论过程陷入僵局。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宜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直接的批判和压制,而是要善于运用表扬来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和老师进行对话和交流。对于相对较弱的一方进行一定的提醒和帮助,以使得讨论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在学生偏离主题的时候,则要给予一定的纠正。总的说来,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当激发学生灵感火花的角色,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不断地使得讨论能够正常的进行下去。

第三,认真总结效果,不要让讨论流于形式。在讨论之后,教师不能简单的给予一个评价即算完成任务,而是要对整个讨论的过程进行反思和回访。所谓反思,是指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表达是否到位,自己扮演的引导者和调控者的角色是否成功,有何得失等进行思考。在学生讨论的过程,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提醒,如何进行适当的质疑和反问而不至于引起不必要的尴尬,如何引导那些不善于发言的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以何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为有效等,都需要进行反思。另外,在讨论完成后,教师也有必要进一步询问学生对于讨论过程的感受,听取学生的意见以修改讨论方式,直到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满意为止。

[1]张雷声.世界观、方法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J].教学与研究,2011,(1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猜你喜欢

基本原理概论方法论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UAF的方法论意义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浅析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