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大报告中的民生思想探析①——基于《资本论》民生思想的视角

2013-08-15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资本论社会保障民生

韩 旭

(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资本论》凝聚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其中的民生思想涉及到就业、住房、收入分配、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内容。中国共产党人在研究《资本论》民生思想的前提下,结合中国的国情,诠释和丰富了党的十八大中的民生思想,高瞻远瞩、有的放矢,对于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中国化以及加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十八大中的民生思想

站在新世纪的角度,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唯物史观理论,洞察和分析了我国社会存在的一系列关乎民生利益的问题,并从中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举措,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更详细论述了自己的民生思想。

(一)充分就业——维持民生的可靠保障

人类劳动之首要意义无外乎维系个体生命存在,进而延续种族繁衍生息,社会历史的绵延不绝。马克思曾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1]这表明,就业是民生之本,不解决就业,劳动者则无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创造历史和实现自我价值便成了雾里看花、水中捞月。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解决就业这一大难题。即便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失业也是屡见不鲜。在我们国家,就业总体态势良好,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大中专毕业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真正取得“正果”的却寥寥无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坦言,中国就业形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总量压力依然很大,结构性矛盾更加复杂。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适合的员工,招工难依然存在。另外一方面,求职者却呈现就业难的情况。”[2]当下,针对就业难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二)收入公平——实现民生的物质前提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可避免发生经济危机,根源于生产资料私有制,而直接矛头莫过于分配的不公。因此,在批判资本主义国家和以往剥削阶级国家非正义性和不合理性分配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国家财富分配的基本法则,指出:“让我们换一个方面,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我们假定,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这样,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3]他并根据一些不发达国家的情况,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关于收入分配的基础上,我国分配制度也正逐步完善,但仍存在许多困惑和不解,这不仅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也延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美丽中国的实现。因此,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一语中的,明确了当前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前进航向。针对当下我国居民收入存在不合理因素和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以及体制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特别是收入分配中掺杂垄断、寻租、腐败等,使原有棘手问题不仅没解决,反而日益恶化,背离了我们的初衷。对此,党的十八大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三)教育公平——彰显民生的文化均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没有一个高素质的人群,高素质国家形成则子虚乌有。所以,为了促进社会不断发展,就需要使每一个体得到充分完善与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把教育还原给现实生活中的人。他在研究1819年的英国《工厂法》时,就发现了“未来教育的萌芽”,并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就是“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在中国,学有所教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但由于中国传统旧观念、旧思想以及现实情况的羁畔,中国学龄族也在丧失一些应有的权利。

教育不公已不是过如云烟。在我国,有些地方由于经济落后导致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经济、文化的不平衡发展导致巨大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贫富分化,重男轻女的文化传统导致女童教育的薄弱,等等。党的十八大强调:“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党对教育的重视和关注,不仅充分说明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也充分体现党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

(四)社会保障——稳定民生的安全网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作支撑,在《资本论》中,他强调,在资本主义社会,虽然社会保障是资本增殖保值和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工具,但它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并且“这也是在剩余价值、剩余产品、从而剩余劳动中,除了用来积累,即用来扩大再生产过程的部分以外,甚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之后,也必须继续存在的唯一部分。当然,这要有一个前提,就是通常由直接生产者消费的部分,不再限于它目前的最低水平。除了为那些由于年龄关系还不能参加生产的人或者已不能参加生产的人而从事的剩余劳动以外,一切为养活不劳动的人而从事的劳动都会消失。”[5]马克思在这里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必须摆脱资本主义条框的束缚,赋之以真正公平而有效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受到底子薄、基础差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难在短期内摆脱历史遗留的诸多问题,其中社会保障是当下我们必须解决的首要燃眉之急。长期以来,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以及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住房保障等问题困扰着大多数人,对此问题淡化、冷漠、无关痛痒,不仅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更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危及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此举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也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在社会管理方面,如“假奶粉事件”、瘦肉精、集体上访、煤矿坍塌等事件无疑暴露了政府社会管理的弊端。引起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警觉,十八大强调,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

总之,党的十八大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将有助于全面小康社会和美丽中国的实现,也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二、十八大民生思想的现实意义

从价值主体性角度,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和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表达了自己的民生思想,人人都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享有完全保障、充分就业和免费教育,拥有真正的人权、自由、平等、共富、和谐的理想社会。它对于我们当前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中的民生思想,对维系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以及对实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必将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尊严,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劳动者没有就业门路而沦为失业者、流浪者,不仅浪费劳动力资源、退化劳动力素质,而且会拉大收入差距、加剧贫富分化,形成就业恐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就业问题解决如何,既关系到改善人民生活,劳动者权利的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的实现,也关系到能否顺利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扩大内需,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它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所以,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党和政府要积极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多渠道、多途径提供就业;另一方面,个人要加强综合素质的提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树立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背景下,在面对敌对势力孤立、敌视中国之际,实施充分就业,也充分表明中国关注人权,尊重人格尊严,对漠视我国的一部分人和国家给予有力的还击。

(二)收入分配合理与否,将凸显中国共产党能否真正做到和付诸实施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部署和承诺,充分体现党关注和追求的价值取向和执政目标。我们的“蛋糕”不仅要做大,更要分好,要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目标,就必须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准确把握,对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同时,处理好收入分配也体现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品质,是党正确把握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反映当下广大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将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保持党的先进性以及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

(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对教育公平的追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崇高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一如既往的目标。教育公平是人得以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和根本途径。纵观古今,由于时代的发展和阶级的局限,我国的教育曾经走过弯路,把教育分等级、分区域、分界线,不仅预期目标无法得以实现,反而使我国的教育越来越偏离正确的轨道,背离了初衷,导致城乡二元结构教育的形成和整个国民素质低下。前车之鉴,后者之师。教育的公平性和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我国不仅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还大兴教育之风,公立教育、私立教育等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国的教育呈现出勃勃生机。实践证明,教育的提升不仅夯实了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还增强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更好的促进人的潜在能力的本质释放。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保障,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以及实现和谐社会的瓶颈所在。

(四)社会保障犹如一道屏风,庇护广大人民群众免受外来“侵蚀”,同时又凸显以人为本,彰显人文关怀。温家宝同志曾说过:“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6]近年来,在经济稳步增长的基础上,我国大刀阔斧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努力让全体人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如此一来,不仅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也得以很好安置,免除广大人民的后顾之忧,使之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奉献光与热,从而为实现人的真正价值提供了坚强后盾。社会保障不仅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它也是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更是实现美丽中国和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生动写照。

总之,增收是民生之源,文化是民生之需,社保是民生之基。民生稳定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注重和改善民生,任重而道远,责任重于泰山。我们要警钟长鸣、牢记于心:一定切实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一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真心、真意、真情;一定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如此一来,我们翘首期待的一个幸福和谐、美丽繁荣的中国必将近在眼前。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79.

[2]汪恩民.中国就业形势新变化 总量压力大结构性矛盾突出[EB/OL].中国新闻网,2012-02-08.

[3]资本论(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5-9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0.

[5]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58.

[6]温家宝.在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保工作表彰大会讲话[EB/OL].新华网,2012-10-12.

猜你喜欢

资本论社会保障民生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论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