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视野下网络公德建设的思考*

2013-08-15马吉宏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公德生命

马吉宏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213)

网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又是人活动的特殊空间。人是网络的主体和主导,网络的真谛和要义应该是为了人的生命发展。基于此,网络公德建设应着力于“人的生命”这一前提和关键,从尊重生命、发展生命、关怀生命、提升生命性等出发,关怀“人”的需要,解决人的网络失范。

一、概念界定

20世纪末以来,网络的闪亮登场及飞速发展不仅为我们带来了一片全新的空间,更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自由性、去中心性等特点,网络又成了人们公德缺失的场所。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对网络世界应遵循的道德问题也更为关注。网络公德简单的说就是人们在网络交往和网络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它是维护网络生活有序、良性、和谐发展的重要守则,也是促进人们不断进步和完善的重要因素。

生命,不仅仅是指人的存在和活动状态,还包含着深层次的意义。有学者将生命划分为肉体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三种形态;也有学者将人的生命划分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智慧生命。基于本文主题需要,生命视野概念下的“生命”主要从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和价值生命来约定其涵义。[1]

二、从生命视野看待网络公德缺失乱象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负面效应,特别是各种网络失范现象层出不穷。

(一)生命尊严的蔑视——网络语言暴力层出不穷

结合语言暴力的定义,可以将网络语言暴力理解为在网络上使用谩骂、诋毁、污蔑、嘲笑等歧视性、侮辱性语言,致使其他网民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造成伤害的行为。近日,在百度输入“去死吧”关键词的网页就有5,760,000个,“蠢猪”关键词的网页有3,310,000个,“白痴”关键词的网页有100,000,000 个,其他“人渣”、“魔头”、“畜生”、“混蛋”之类的词语举不胜举。另外,各种论坛的嘲讽、谩骂也无处不在,严重影响了网络公共秩序。不仅如此,还有许多网民的同情心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利用,突出表现在散布谣言、“人肉搜索”等。

网络舆论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引起大众的关注和公众监督,以督促更好地解决问题。但是义愤填膺的情绪在公众的推波助澜下到最后往往发展得不可掌控,以至于成了打着“正义”的幌子,做出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事情。此时,网络舆论和网络公众讨伐已沦为语言暴力,成为网络危害。网络语言暴力现象产生的原因众多,但最根本、最直接的还是生命意识层面的原因。随意谩骂生命、诋毁生命、嘲讽生命甚至对他人的生命造成威胁这本身就是对生命尊严的蔑视,对生命意义的亵渎。

(二)生命存在的践踏——网络自杀事件暗潮涌动

近几年,网络相约自杀事件、网上直播自杀过程事件层出不穷。2010年6月,浙江丽水某高校毕业生在QQ群上相约一起自杀,后来其中一名大学生自杀身亡。同年9月,湖北襄樊女孩在网上加入自杀群与群友相约自杀,所幸她及时醒悟,终止了自杀行为。2012年3月18日网名为“走饭”的南京某大学90后女生在新浪微博发出消息称自己将自杀。次日南京警方已发布微博证实该女生已于3月17日晚间自杀身亡。如此年轻的生命,如此花季的年龄,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给人们留下无限的遗憾、惋惜。与此同时,网络自杀事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更敲响了人们增强生命敬畏感的警钟。

网络自杀事件是对网络公德中最本真的东西——生命的践踏。这种对生命不负责任的态度本身就是缺失公德的体现,同时也是引起其他网络公德问题的源泉。尽管网络充斥着各种浮光掠影、虚无缥缈的信息,但有些信息是需要人人遵守并沉淀成有价值和意义的信息,那便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存在的守护。

(三)生命意义的淡漠——网络情趣低俗

近年,网络低俗信息泛滥。为吸引公众眼球,他们不惜抛开价值、意义甚至礼义廉耻,留下低俗的空壳。例如各种为红而红的网络红人、低俗卖弄,以及各种黄色论坛、艳舞视频、恶搞经典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前段时间网络突然出现“杜甫很忙”。一股恶搞杜甫的风潮涌来,各种雷人的造型完全颠覆了杜甫温文尔雅的形象。与此类似的各种网络恶搞层出不穷,他们以纯娱乐、搞笑的态度,颠覆经典、解构传统、游戏人生。网民们在发泄着自身压力、追寻一种感官刺激之外,更是形成一种追求低俗、围观低俗、传播低俗、制造低俗的风气。

美国学者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出,“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的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人们不禁反思,是什么导致了网络情趣低俗现象?或许除了自身压力和烦闷情绪之外,还有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漠视。人的生命不仅是人的存在和活动能力,更是包含着人生奋斗、追求的各种价值,不仅仅包括自然生命,还包括精神生命和价值生命。

三、生命视野下网络公德建设的思考

网络公德建设不能“见物不见人”,因为人是网络公德的主体,生命是网络公德的灵魂。针对各种网络公德失范现象,我们应当树立生命意识。从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提升生命性入手,促进网络公德和谐发展。

(一)尊重生命——网络公德建设的出发点

1.敬畏生命,让网络公德回归生命本真

生命是道德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生命,道德便无从谈起;道德的存在,是为了让个体生命更加完善、更加幸福,它是生命价值的应有之义。我国著名教育家张楚廷教授对生命有着精彩描述:“真是生命之本,善是生命树上的花朵,美是生命屋脊上的太阳。”可见,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真善美的道德本性是和谐统一的。

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和尊严,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同样可贵的。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人”的关怀,这也是网民们需要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只有人们意识到在网络世界中尊重生命本身就是遵守网络公德的体现,人们才能从尊重生命的原则出发理解他人、诠释意义,并作出符合网络公德的言行。

2.尊重个体生命与他人生命,让网络公德和谐良性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生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的生命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因此,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生命的发展和完满,也是为了他人生命的不断完善,任何一种以尊重自己生命为由,藐视、践踏他人生命的做法都是与生命的本真背道而驰的。在网络中,个人与众多他人紧密联系着。网络语言暴力所带来的伤害是对他人生命的不尊重,各种网络自杀事件更是对生命的践踏。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本着“生命”原则,以实际网络行动尊重个人生命与他人生命,利用网络的力量传播生命意识,才能促进网络积极、健康、良性发展,自己也才能获得生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2]

(二)关怀生命——网络公德建设的着力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生存压力越来越困扰着人们。不稳定感、不确定感、不信任感及其引发的焦虑、困惑、紧张、恐惧、失望等困扰着人们。生活压力与心理压力的剧增,让人们不得不寻求一种发泄的途径。网络这一看不见的舞台,成了他们发泄不满、卸去忧伤、寻找快乐、打发孤寂的场所,但是往往忽略了对感官快乐的寻求并不是生命的终极追求和目的。低级趣味、“娱乐至死”是在亵渎生命,而不是在发展生命。

网络应该多一些有引导、有监管、有慰藉、有激励的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进行合理宣泄:痛斥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的不满、发表自己的感慨……与此同时,网络旁观者们不是一笑而过,也不是肆意扩大化,而是本着关怀生命的原则,进行理性分析、相互激励、共度难关。因为生命的存在与发展意味着“去自我更新,去成长,去不断地生成,去爱,去超越孤独的内心自我之牢笼,去关心去倾听去给予”。通过这样一种网络集体力量的发挥与爱的给予,共同烹饪一锅“心灵鸡汤”,共同谱写一首成长之歌,让生命在网络中得到呵护、成长。

(三)提升生命性——网络公德建设的归宿

1.生命叙事,为网络公德建设开辟一片蓝天

生命叙事是采用叙事的方式来述说生命的故事。具体指“叙事主体在生命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生活和生命的经验、体验和追求,包括叙事主体自己的生活经历、自我经验、生命体验和生命追求以及自己对他人的生命经历、经验、体验与追求的感悟等”。叙事也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有效方式。在网络中采用叙事的方式,不仅可以排解压力、缓解情绪,分享经验,吸取教训,更有利于发扬自己生命的闪光点以及生命积极性的一面,从而积累和发扬自己的精神生命,使得生命从“一个被动的、自发的生命成为一个主动的、自觉的生命逐渐成为优质的自己”。只有人发展了,生命提升了,网络公德才能更好发展。[3]

2.提升生命精神境界,为网络公德建设找到归宿

人之所以为人,不仅仅是因为人作为生理的生命性存在,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生命性的存在。人的生命发展和提升,主要是人的生命精神境界的提升。部分网民片面地理解生命,把生命的存在理解为感官刺激与享受,并通过各种途径沉溺在其中,这使得网络公德问题堪忧。因此,人们对自身生命精神性发展的强烈认同感是正确进行网络活动的前提。我们应从生命的精神性、价值性出发来审视我们的网络行为,监督网络交往,提升网络道德品质。

[1]刘慧.生命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冯建军.生命视野中的道德与道德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6(6).

[3]魏雷东.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3).

猜你喜欢

公德生命
生命之树
汤本武比古“公德养成”之探析
从地里冒出来的生命
《论公德》及其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雷云:基于四种类型公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太没公德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隐私”是个公德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