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使命的转型*

2013-08-15王海莹杨强霖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学术大学

王海莹,杨强霖

(1.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2.河南省南阳市第十六小学,河南 南阳 47300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改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许多难题。我们已经从农业社会转为工业社会,如今,又正从工业社会转向知识型社会。面对这个充满挑战、机遇和变革的时代,我国的大学应该如何作出反应呢?遍布全国的大学星罗棋布、异彩纷呈,因而对时代变化的反应也是数不胜数、风格迥异。然而,多数大学进行的改革仅仅停留在实用的层面,更有一些大学热衷于“跑项目”、“升格”求发展,几乎没有考虑到大学使命转变这一更深层次的变革,而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呼唤的正是这种深层次的变革。西班牙学者奥尔特加(Ortega Y Gasset)曾说:“在一个机构的确切使命尚未确定之前,它是不能完全按照常规做法建立的。”[1]大学有责任走一条变革之路,而不是仅仅跟随改革。大学的使命在悄然转型以迎接知识时代的挑战。

一、大学使命的概念及其意义

1.大学使命的概念

使命是社会及人们对社会组织的主观期待与赋予,是人们认定社会组织所必须承载的社会责任,亦是人们明确表达社会组织所应有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及价值追求,使命通过社会组织的宗旨、目标及理想来具体体现和表达。无论何种社会组织,都应该有其自己的使命,并依据使命来确定其目标和组织。使命决定了一个社会组织应该做事情的方向和责任,也就是说,哪些事情应该去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去做。对社会组织而言,使命的作用具有定性、定向和定职的作用,组织的社会地位越重要,对其使命的确定也越重要。

2.大学使命的意义

大学是极其重要的社会组织,理应有自己明确的使命,并在使命的激励下采取有理性之行动。基于大学组织的本质性质及其特征,大学使命的内涵可以界定为:人们对大学这一特殊的学术组织所必须承载的社会责任的一种期待和确定,是人们对大学应有的追求、价值的判断及选择的期待和追求,具体体现为大学组织的理念、理想、宗旨和责任。大学使命是人们对大学这样的特殊的学术组织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应该是什么的深刻的思考和价值判断。在确定使命理念的基础上,大学应确定具体的组织目标和任务,以及管理学校的结构和运行方式。尽管从理论上来讲,大学使命应该伴随着大学的创建与生俱来,但是它却随着大学的发展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进而把握大学的方向性,引导大学不断丰富和完善。

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大学使命,高等教育学界通常认同以下两种哲学观:第一,认识论哲学观,这种观点认为大学应崇尚理性、追求真理和学术自由的精神,大学必须专注于对真理和知识探究的使命。基于认识论哲学,大学无疑是推崇学术自由以保证其知识的探究与创新。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大学使命进行全面的审视,大学不仅仅肩负着知识探究和创新,还肩负着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使命。社会越发展,大学的社会性越强。第二,政治论哲学观,这种哲学观认为,人们对深奥知识的探索并不是由于对知识的好奇和知识的本身,而是知识对于社会、人类以及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面对社会的变化,大学应该作出迅速和积极反应,通过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担当起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责任。[2]

关于大学使命的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和阐述。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奥尔托加·加塞特认为要弄清大学使命的意义,首先应该直接明确地回答大学是什么、大学应该干什么。他还认为,大学应该重新认识使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1]英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史学家哈罗德·珀金认为,大学的使命往往和过去的希望、抱负和价值观一脉相传,因此,应该从大学抱负和价值观的角度来理解大学使命的意义。[3]关于大学何以出众这个问题,英国著名教授格里艾姆·哈珀经过对美英及澳大利亚等国多所著名大学十年的潜心研究,认为大学的出色不在于教学的优秀、学术水平的高深、校园的漂亮及建筑的古老和优美,而在于大学的理想和使命。“正是理想使一所学术机构成为一所大学,而唯有坚守理想,一所大学才能成为一所伟大的大学。所谓大学的理想就是大学使命的一种以大学价值追求和美好向往为表现方式的具体反映”。[4]

总之,大学使命的意义有以下几点:(1)大学使命是大学组织属性的体现,反映了大学理想、价值取向、学术追求和道德准则;(2)大学使命体现了大学的定位和发展方向;(3)大学使命是制定大学目标和指导大学办学的出发点,是大学的行动指南;(4)大学使命使大学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历史感和责任感,使大学富有凝聚力,朝着共同的组织目标运行。

二、为何在知识经济时代呼吁大学使命转型

上文对大学使命的概念和意义进行了阐述,从理论及现实两个价值层面对“什么是大学使命”、“大学使命对大学有何意义”已经作了基本回答。很有必要进一步讨论在知识经济时代为何呼吁大学使命转型。

1.社会对文化理性的侵蚀导致大学使命难以对人才培养之崇真、向善、求美的坚守

目前,大学存在着官本位、学术不端及媚权、媚钱、媚俗的文化现象,昔日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以追求真理、塑造人格、发展知识为己任的神圣象牙塔,已经被社会侵蚀得体无完肤,留下许多被社会诟病的问题。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认为现今的大学“出现了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广泛的精神虚脱”,“很多大学在莫名其妙的闹哄哄中降低了大学的高雅性”。[5]如果任凭社会上拜金主义、庸俗媚俗之风对大学文化进行侵蚀的话,大学堕落的不仅仅是高雅性。

奥尔托加认为大学有文化传授、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培养这几项功能。文化是大学的生命信仰,是大学生命中重要部分,大学缺乏文化的生活是有缺陷的生活,是遭到破坏的生活。人才培养不仅涉及知识和能力,还包括人格精神养成、理想信仰之形成。

2.大学使命的转型对依法治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1)依法治校的前提是应清楚大学的属性及发展方向,即大学的组织性质以及未来走向。大学使命的转型在于明确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社会责任、办学方向和以往社会的异同,使新的大学使命指引大学的发展方向。

(2)大学往往难以变革,原因是一方面大学自身结构过于复杂,另一方面则是历史上形成的对传统理念的抵制。因此,大学之变革,应从信念和使命的更新和转型开始。伯顿·克拉克认为高等教育是由工作、信念和权力三大要素构成的系统。美国对院校文化的研究表明:一些名气和规模并不大的院校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世界的顶级高校,原因在于他们能够形成强烈的自我信念和使命。大学教师大多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具有独立的思维和见解,具有独立的人格,不仅需要一些规章措施约束和规范,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需要接受共同认可的信念和大学使命。因此,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通过大学使命转型来形成所有成员的共同信念,以形成大学的凝聚力。

三、大学使命的当代转型

在当代知识经济背景下,形成于19世纪末的“高等教育三使命”说:即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显然难以指导当今高等教育实践。尽管后来的学者对高等教育使命有不同的诠释,似乎没有更权威的解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依稀可辨大学使命的悄然转型。

1.促进个体创新能力的发展

大学除了能够提供传统的学术和专业领域的正规教育以外,还能够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虽然大多数人把正规教育看作是荣耀一生的“入场券”,但是大学教育时期是一个充满挑战、求知、发现的时期,是一个智力发展的时期,通过拓展教室和课程之外的复杂的社会经验,为学生今后的生活作必要的准备。现代大学教育传统使命的转变应该是开发人类的潜能。大学教育有许多目的:批判性的思维、交流技能、判断的能力和道德的培养。大学应该开发人的潜能而不能仅仅注重选拔,大学教育的价值远在课程之上,它背后是大学所提供的丰富智力资源和机会。大学中所有的成员,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员工,都是学习者,社会的、技术的和理论上的挑战刺激着高等教育使命的根本转变,使更多的交互性学习成为可能,大学应该给予学生质疑知识,甚至是创造知识的能力。可见,“人的发展”这一传统使命有了现代的意蕴。

2.学术和科研在于跨学科之间的合理平衡

洪堡提出的“科学和教学相统一”目的是由“科学而达至修养”,大学研究的是“能够统领一切学科,关于世上万般现象、知识的最终归属”,即基础学科,与任何目的功利无关。[6]事实上,柏林大学践行了“科学研究”使命之后,极大地增加了国家的实力。随着知识和国家实力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被彰显,科学研究也从基础研究拓展到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进入知识社会,全球化竞争加剧,国家政府也努力在知识创新和国家目标之间架起桥梁。

学术是发现、整合、评价及保存各种形式的知识。学术是大学生命的力量所在,即通过学术研究不断产生新的知识,学术研究又改变了我们所提供的教育,影响我们所处的社会。社会密集型的本质正在创建一个知识驱动的经济社会,大学的各项活动——创造知识、整合知识、传播知识和应用知识——已变得比以往更有价值。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是一个国家繁荣、安全和人民幸福安康的关键。由于上个世纪知识爆炸的驱动,学科内的专业化成了高等教育的重要走向之一。然而在变化速度加快的今天,很显然需要对以学科为中心的大学文化和结构进行基本的改造。资助机构也越来越倾向于为那些由交叉学科的学者们组成的研究小组提供资金,这些人能够轻易地跨越专业的界限,大学需要更加重视通识教育,将其作为进一步专业学习的准备。这些显示出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即研究与学术,也同样可能发生改变。大学的学术和科研是具有活力的,当代大学应该取得各学科与交叉学科之间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分析与创造之间的合理平衡。

3.建立中国特色的新型的社会契约,以满足国家及地方的需要

“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这是对传统高等教育“服务社会”使命的重新诠释。大学直接服务社会的使命始于19世纪中期美国的“增地运动”,“增地运动”促使了职业学院的蓬勃发展;20世纪初,范海斯的“威斯康星”理念创立了“大学为全州服务”的范式,使“服务社会”与“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三使命。[7]哈罗德·珀金的“大学是人类社会的动力站”、丹尼尔·贝尔的“大学是现代社会的轴心结构”、R.V.加西亚的“大学是国家最进步力量的先驱”、威廉·洪堡的“大学是社会的道德灵魂”、竺可桢的“大学是社会之光”、西奥多的“大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能促进社会变革的机构”及“大学具有塑造社会的能力”和大学是“检验许多较为重要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原理的场所”,等等。关于大学使命的判断,都是大学使命应该强调社会责任的陈述。

在当代知识社会,“服务社会”的使命正向纵深发展。大学服务社会的使命是连接大学与社会的粘合剂,也是大学历经千年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得以成功存在的原因。高等教育通过提供专业知识、技术来满足社会需要,当今日益知识化的社会更加强化了大学的服务功能。大学与它服务的社会之间存在着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契约,公众支持大学,为它们提供资金,接受它们的学术与职业评判,并赋予它们独特的学术自治与自由。作为回报,大学有责任有义务提供公共的奖学金、高度的职业素养、对发展人才的承诺和对社会需求的敏感。以领先的知识解决面临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包括区域安全、社会凝聚力、生命伦理和水的质量问题;以研究成果、创新知识的应用来改进人们对问题及原因的理解。当高校进入更广阔的社会领域时,大学之间的联系将会更广泛、更复杂,依赖性也会加强。那种独特的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即大学和社会之间形成的社会契约,不可能继续建立在上一世纪所依赖的条款上。在知识时代,应该建立一个蕴涵19世纪赠地法精神的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社会契约,这个契约把政府的投资与高等教育及工商界联系起来,以满足国家及地方的需要。

大学必须要寻找保留使命中核心价值中最珍贵的部分,同时还要转变使命来热切回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知识时代。由于公众支持高等教育的传统动机正在迅速改变,传统的使命在悄然向多元化转变,人们期望高等教育有新的使命,即:普遍引领社会的进步。民众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信念:大学是应该处理社会主要问题的实验室,大学生和教职工应该成为一个理性的群体,在这个群体里,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培育,并且影响周围人的心灵,从而使整个社会道德风尚得到提高。

[1][西班牙]奥尔特加·加赛特,徐小洲,陈军.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美]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2-14.

[3][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9.

[4]眭依凡.科学发展观与大学按规律办学[J].教育研究,2011(1).

[5]杨玉良.大学过分赶时髦精神已虚脱[EB/OL].http://edu.ifeng.com/detail_2010_06/22/1652402_0.shtml.

[6]赵婷婷.大学何为——理想与现实间的冲突与协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5.

[7][美]克拉克·克尔.大学之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与协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

猜你喜欢

学术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在学术面前,市场就是个屁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