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核心理念

2013-08-15李捷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树人立德校园文化

李捷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既是对中华教育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当今教育现实的关注与回应。立德树人的理念古来有之,“立德”最早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其中“立德”意为树立高尚道德。“树人”则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人”指培植成长、培养成才。[1]立德树人不仅反映了党中央对我国教育事业根本问题的高度关切,也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因此,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教兴国的重要阵地,广大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光荣历史使命。

一、“以人为本”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理念

高校立德树人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子在《管子·霸言》中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也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对人的作用和价值予以重视和肯定。西方文艺复兴则开始了人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发现,人本主义思潮兴起,强调以人性代替神性,以人权对抗神权。[2]马克思更是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本质。近年来,我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赋予了“以人为本”丰富的时代意义:就是要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立德树人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是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理念。

(一)实行“以人为本”是教育本质的需要

纵观中外教育发展史,立德树人一直都是教育家孜孜追求的教育最高目标。孔子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儒家看来,做人是根本,只有做人做好了才能学习文化知识。爱尔兰教育家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认为大学的使命是培养有教养、有趣味,懂得本国或本民族基本机制和规范的绅士。德国教育家洪堡则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格的深化,完美大学的设立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格、发展智力、发掘潜力。蔡元培提出教育在于培养受教育者作为人的独立性格、自由意志,开发其潜在能力,达到人性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当今我们倡导立德树人就是要求高校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向学生传递文化和道德,但立德树人更是使学生能够根据所学所思,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完成自己回馈社会,突显了人的主动性,这也是教育的深刻本质所在。因此,在高校立德树人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强调人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以人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只有紧紧依靠“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而展开立德树人,尊重人和肯定人的价值,才能完成教育的本质需要,使教育时刻散发感召力和生命力,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高校立德树人首先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

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把促进每个学生全面、科学的发展作为立德树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以学生为本包括两个含义:一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做到科学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尊严,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平等、民主的宽松环境和不同程度的教育“参与权”和“选择权”,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

(三)高校立德树人要努力做到“以教师为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教师是关键要素,教师的举止言谈、行为习惯、文明与道德、素质高低、责任与使命感如何都关系到立德树人工作的成效。因此,立德树人也强调保障教师在学校的主人翁地位,保障教师的自主权。高校应切实关注教师的切身利益需求,时刻把教师的需要和冷暖放在心上,关心、理解、体贴教师,多为教师办实事。同时要提高教师的地位,鼓励教师为高校发展献计献策,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并建立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以满足教师不断追求进步的需求。同时也要激发教师的学习创新能力和敬业奉献的师德,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二、当前高校立德树人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现状与问题

由于教育对象本身的变化、经济科技的发展和国内外大环境的深刻变动,高校在立德树人中仍然不能很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一)高校立德树人对当代学生个性特点关注不足

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成长在国家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社会的转型期,多种选择、多种趋势、多种矛盾对他们产生了各种影响,决定了他们思想认识的独立性、行为选择的多样性、价值判断的复杂性、个体特征的差异性。首先,由于他们的成长一直伴随着应试教育,绝大多数学生缺乏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其次,90后的大学生受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以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利益的满足作为首要考虑因素,过度追求个人价值,较少考虑社会需求和公共利益。面对这些个性十足的当代大学生,许多高校的立德树人依然停留于传统的社会本位观,重视以社会发展需要为目的,过度强调认知教育,忽视个人的价值和个性的发展。忽视学习和个性发展自由,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有的高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学生的意志,但也缺乏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对话和理解。因此,高校立德树人要客观面对、理智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出专业知识和政治思想品德兼备的社会有益人才。

(二)高校立德树人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意识

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有些学校管理者对教师价值认知不足,忽视教师自我完善的要求。由于受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限制,教师只能按照教学管理部门制定的教学计划去教书和科研,这种运行方式窒息了教师的个性火花,造成教师消极怠工。有些教师在专业上独树一帜,但经常得不到发挥和表彰,才华得不到施展,造成教师内心的失落感和挫败感。其实,教师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学术创新和研究上,教师自身的乐观主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态,面对困难坦然处之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情感、幸福的理解,对于学生的成长都会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一些高校管理者忽视了教师的个性与需求,他们调动教师积极性的主要或唯一手段就是加大物质奖励力度,或者是细化各种管理制度,而对于教师在教学实践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无人过问。为保证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顺利进行,各级管理者应当真正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倾听教师的呼声,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关心教师,体贴教师。

(三)高校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意识不足

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软实力,只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激发团队的工作热情,才能使学校充满无穷魅力,形成学校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风尚,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上的种种思想文化矛盾和冲突也会在校园中显现出来,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封建腐朽落后等思想乘虚而入,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因素也向精神生活中渗透,导致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缺乏“以人为本”意识,无视学生的思想诉求、心理欲望,内容缺失教育气息,不能启迪学生心智,得不到学生的认可,造成了学生公德心缺乏,正义感、责任感淡化,荣辱观、是非观混淆。此外,由于教学科研压力日益繁重等原因,教师们更多地把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上,逐渐脱离学生管理工作,忽视了树人的职责,无法实现师生良好的互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位的现象愈发严重。

(四)网络影响立德树人的“以人为本”

网络作为现代传媒手段,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选课、评教、获取学习资料和研究文献,方便快捷地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但网络信息也放逐了学生的注意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博特·西蒙曾说过:过量的信息会导致注意力的贫乏。当代大学生每天网络浏览量很大,但几乎无人再大量阅读专业经典,从网络上学生只能获得愉悦与放松,无法学习到丰富而系统的知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越来越狭窄,缺乏对知识本真的追问和对创新能力的挑战。同时,网络的隐蔽性、无约束性和虚拟性,增强了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对于自控不强、极富好奇心的青年人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很多学生对于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实行双重道德标准,存在双重人格倾向。

此外,以前学生通过教师获得的信息和知识,现在可以很方便地从网络上获得,学生缺乏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也造成了师生关系松散、感情淡漠。因此,网络的开放性对于当今培育学生健全人格、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个需要加以重视和研究的重要因素。

三、高校立德树人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实现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日渐发展与开放,人在教育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立德树人如何实现“以人为本”,是高等院校面临的新挑战。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必须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认真分析现状,把握规律,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进行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师生健全的人格、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一)关注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高校立德树人必须牢固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将个体的全面发展同个性发展统一起来。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解决学生在学习、成才、健康、生活、交友、恋爱、求职、就业等方面所遇到的现实问题,使之能够在复杂、多元、快速、多变的社会环境里获取知识,得到人格的滋养。要创新教育模式,认真发掘学科中所蕴涵的健全人格教育资源,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因人施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善于给予宽容和信任,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批判言论,给予客观中肯的评价,对于偏激的言论给予及时的引导疏通,对于消极的思想给予充分的化解关怀,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提供教师自由创造的空间

“以人为本”既要求学生具有自主性,也要求教师具有自主权,高校立德也要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发展和利益追求,尊重、激励、关爱每位教师,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难题,真正为他们提供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创业的空间。高校要建立合理、高效、促进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解决福利待遇问题,充分调动教师的内在动力,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以及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做到对教师要既使用又培养。高校在创设良好条件与提供给教师学习进修机会的同时,应设置一定的帮助机制、督促机制来促进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要充满人文色彩与生命关怀。只有贯彻“以人为本”,才能让教师体会到教育的和谐,工作的乐趣,才会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三)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其质量、品位、特色,直接影响着广大师生的价值取向、道德水平、审美情趣、文化修养的提高,更在潜移默化之中使人的身心发生变化。因此,高校要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制定管理规范,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和学术环境,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构建中,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环境建设,都要围绕着培养人、发展人这个中心来进行,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公正、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同时,要让学校的每一个元素,不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广大的师生,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更加突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社会规范、思想信仰和生活态度渗透在课程教学中,使教学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达到对其进行立德树人的目的。

(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文化是一种前喻文化,高校应顺应社会的变化、时代的要求,进行教育观念的更新,加强网络德育。在立德树人工作中,高校相关部门应设置专人或成立相关工作组负责网络德育工作,开拓更宽更广的德育工作领域和空间。高校应在官方网站上添加立德树人的页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用积极、正确、健康的思想文化信息充实校园网络,使学生接受正确的、有益的信息。同时创立高校自己的论坛和贴吧,建立官方微博、校园动态、文化QQ群,对学生们关心、关注的热点话题提供思想交流的平台,使学生能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和对时事的敏感度,构建起一个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的网上思想教育系统。教师可以通过电子信箱、微博、QQ空间、博客等传达所思所想,用自身的言行,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同时还可利用网络沟通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对同学进行心理疏导、排除心理障碍,及时解决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存在的思想问题。

综上,“以人为本”是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选择,广大高校必须突出立德树人的基本使命,坚持“以人为本”,用优秀文化养育学生,用人文情怀关爱学生,用优美的环境熏陶学生,用高尚师德感召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1]张力.纵论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J].人民教育,2013(1).

[2]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中“以人为本”问题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1(4).

猜你喜欢

树人立德校园文化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