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对低碳生活理念的了解和相关行为调查*

2013-08-15清,郝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消费德育理念

麦 清,郝 琦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的进程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无情地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水土流失和温室效应等环境危机,使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类在利用自然、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同时,有义务尊重自然,保持生态的稳定性。发展必须与环境相协调,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培养现代人的生态伦理意识为前提,将生态道德纳入学校德育,帮助学生判断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是非善恶,正确选择、调节自己的行为,最终,通过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因此在当前的教育中提倡新型人与自然的关系无疑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201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与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进行的“全国中小学生发展状况调查”。调查采用自编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基本道德、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社会关注热点问题等几个方面。

调查对象总体为全国小学四年级、六年级学生,全国中学初二年级和高二年级学生。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样本省、样本市、样本区县和学校。第一,根据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标和地理分布状况,选取了江苏、山东、湖南、河北、四川、甘肃6个省份。第二,在确定的调查省份中,按照城市人均GDP与所在省人均GDP相仿的标准,每个省份抽取2个城市,其中包括一个省会城市和一个一般城市,共12个城市。第三,在确定的调查城市中,每个城市抽1个市区和1个市辖县城(含县级市),市区和县城的抽取标准是代表所在城市市区和城市所辖县城的中等水平。共抽取12个市区和12个县城。第四,在确定参加调查的区县,每个区县抽取1所小学和2~3所中等水平的普通中学,并参照《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的各省市四年级、六年级、初二年级和高二年级在校生比例及各省市城市和县镇农村学生比例确定每所学校被调查学生数字。通过这样的抽样方法保证了样本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代表性。

最终共抽取25所小学、96个班级、5236名小学生,其中,男生占48.8%,女生占51.2%,四年级占51.2%,六年级占48.8%。抽取32所中学、5167名中学生,其中,初二年级占62.6%,高二年级占37.4%。

采用SPSS for windows13.0对调查数据进行编码、录入、筛查等处理,并对有关变量进行了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一、中小学生对低碳理念的了解情况

1.中学生了解低碳生活理念的比例低于小学生

中学生分别有11.1%和58.6%的同学认为自己“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低碳生活理念,小学生在这两项上的比例是29%和49.4%,比较这两项之和,小学生认为自己对低碳生活的了解较多。

经X2检验,初中学生比高中学生认为自己了解低碳生活理念的人数多(p=0.000)。通过小学生与中学生的比较,初中生与高中生的比较,我们发现,对低碳生活了解多少与年龄成反比,即年龄越大的学生自认为对低碳生活理念的了解越少,这一点与常识不太相符。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此题目是自我评价,而并非客观的知识考核,因此有可能出现“无知者无畏”的局面,年龄小者不一定真正掌握更多的低碳知识,而是把低碳理念理解得过于简单,以为自己已经知道得很多;而年龄愈大,学习的越多,反而越知道自己的浅陋,未知世界的无涯,因而在回答的时候比较审慎。(2)重视低碳生活理念是近几年逐渐兴起的,这一观念进入课本、走进课堂也才刚刚开始。因此,现在的高中生在其以前所受的教育中较少接触到低碳生活相关知识,而当代小学生的学校教育中开始有了比较多的相关知识学习,这也是导致有更多的小学生比中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或了解低碳生活理念的原因。

2.居住在城市地区的学生比县镇和农村的学生更了解低碳生活理念

经X2检验,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学生对低碳生活的了解程度有显著差异(p=0.000),居住在城市的学生比居住在县镇和农村的学生更了解。城市、县镇和农村学生“非常了解”的比例依次是15.6%、10.8%、5.9%;选择“比较了解”的比例依次是,城市64.1%、县镇60.1%、农村50.2%。

二、低碳生活理念与相关行为之间的关系

1.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虽然超过七成的中小学生自认为了解低碳生活理念,但是其在知行统一方面做得还不够。“对低碳生活理念了解程度”与“节约用水行为”之间有中等程度的相关(Gamma=0.449,p=0.000);“对低碳生活理念了解程度”与“更换新文具的频率”之间的相关性很弱(Gamma=-0.168,p=0.000);“对低碳生活理念了解程度”与“追求时髦购买时尚用品的频率”之间几乎没有相关关系(Gamma=0.059,p=0.012)。

而“节约用水行为”、“更换新文具的频率”、“追求时髦购买时尚用品的频率”这三种行为与“勤俭节约观念”之间的关系都要强于它们与“对低碳生活理念了解程度”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分别为:“节约用水行为”与“对勤俭节约的看法”Gamma=0.662(p=0.000);“更换新文具频率”与“对勤俭节约的看法”Gamma=-0.333(p=0.000);“追求时髦购买时尚用品频率”与“对勤俭节约的看法”Gamma=-0.317(p=0.000)。

2.农村学生对低碳生活相关理念了解程度低。调查发现,农村学生不了解低碳概念的人数比例为44%左右,这一数字大大高出城市学生(20%)。近十年来,随着重工业和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逐步从城市撤出,向农村转移,许多农村地区再也不是昔日的田园风光;而且农村地区原本存在的采矿业和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种植业使得中国的农村成为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农村由城市的“后花园”变为城市的“垃圾场”。当前农村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不足,将导致我国农村在未来规划和发展中缺乏一支最重要的本地力量与破坏农村自然环境的各种因素相抗衡,照此下去农村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农村地区的学校亟须增加地方校本课程,增加对学生的生态环境相关知识的教育。

3.调查还发现,勤俭节约观念与低碳生活理念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对低碳生活了解多少与对勤俭节约的看法Gamma=-0.164,p=0.000),但两者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勤俭节约是在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低下、产品供给不足的社会背景下倡导的精神;而低碳生活理念针对的是能源和资源本身的不可再生性,提倡不以破坏环境和后代的福祉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如果说勤俭节约是在物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节衣缩食,那么,低碳生活理念则关注的是在当前生产能力强大,国家政策提倡促进内需、增加消费的语境下,如何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建立健康的消费行为习惯。

三、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从此次全国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中小学生对低碳生活理念都有所了解,这反映出近年来学校和社会的环境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虽然大部分学生自认为掌握了低碳生活理念,但其对现实生活方式的指导作用仍然较弱,不足以使学生建立起符合低碳价值的行为模式。要使低碳生活理念走出书本,走进学生生活,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在生态德育的新视角下理解低碳生活理念的价值和内涵,审视传统的勤俭节约观念

生态德育是一种新德育观,它展现出一种崭新的德育视角,意识到了在人际德育视角下看不到的道德和德育问题。在生态德育视界下重新评价人类的行为,使受教育者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种种破坏行为,虽然会给某些人带来一时之利,但会程度不同地伤害到同代或子孙,损害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铺张浪费和不必要的消费不仅损害的是人类创造的经济价值,还最终损害了人类生存的环境,而环境的恶化是再多的金钱也难以弥补的。如果说传统的节约观念是一种人际道德,那么低碳生活理念所蕴含的生态价值观则超越了人际道德,它是整合传统德育之后的一种崭新教育范式。它试图把长久以来无法解释和无法确认的人类与自身、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行为中的一系列棘手问题的认识与处理,纳入德育视野,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培养一种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因此当前亟须在借鉴吸收勤俭节约观念中符合时代精神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起能够整合、涵盖传统美德与现代价值的低碳生活观念,厘清节俭、环保、消费之间的关系。

2.明确低碳生活理念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让学生知晓什么样的行为符合低碳生活标准

中国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很大。当前我们的学校教育对生态道德的传播和对生态智慧的养成还比较贫弱,这些生态意识尚未进入德育学的范畴。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已经是当务之急。生态德育的内涵包括生态保护意识、节约能源意识、消费简约意识、亲近自然意识和优化生态意识等。以往从社会公德的角度提出的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等道德行为习惯,在纳入生态德育的视角后,学生就可以从一切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生态道德角度,进一步体会这些道德行为习惯的价值。而且采纳生态德育的新理念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提出了以往没有的新内容,如购买消费物品时考虑物品的耐用性、可循环利用性,垃圾袋装和分类投放,回收废旧电池等,都体现了德育理念的时代特点。

3.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协调低碳生活理念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

我国正逐步走向消费型社会,当前尤为重要的是如何在消费主义文化冲击下确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在对青少年进行低碳生活理念教育时,要注重培养适度消费的美德,让青少年树立正确、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在大众消费文化的狂轰滥炸下,青少年往往难以抵御诱惑而不能自拔。应当引导他们对消费主义倡导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进行分析和批判,认识到过度消费是对能源和环境的极大消耗和破坏。面对扑面而来的消费诱惑,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无度的物质享受只能带来心理上的暂时满足,不过这种满足是永无止境的,是永远不可能真正被满足的。物质消费本身不能给人生以意义和幸福。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形成自主消费的观念。自主消费是指以自主需要和自我实现为目的的消费,是对超出必要消费界限的挥霍性的物质物欲和物质享受作出理性限制的一种伦理观念。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消费主义在全球扩张,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精神贫乏、信仰危机、价值观冲突,等等。树立正确的自主消费观念,提倡新型人与自然道德无疑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猜你喜欢

消费德育理念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40年消费流变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