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3-08-15郝向英郭海福

肇庆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化工学院应用型课程体系

郝向英,郭海福,李 湘

(肇庆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肇庆学院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确立了“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肇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共设有师范和非师范5个专业方向,涵盖理、工科专业,在这种师范与非师范专业间杂的情况下,要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重新构建基础理论与实践性教学并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框架,加大实践性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化学化工学院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重新整合修订了5个专业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与经验,为同类院校化学化工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

1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1].化学化工学院在修订培养方案时体现了多层次、个性化的特征,构建了以提高基础理论知识为目标的理论课程体系,以提高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以提高综合能力和拓展专业外延为目标的素质拓展体系,以此构成人才培养的主体框架.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体现了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体现了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办学理念.

1.1 优化课程体系,加强综合能力训练

在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各专业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结构,构建了由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模块、通识教育课模块、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和个性发展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又分为应用型、复合型、学术型模块.该课程体系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实现了应用型、复合型、学术型人才的分层次培养.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在强化实践教学的同时,兼顾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拓宽,通过适度调整教学进度,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整体优化,推进了培养模式改革.新培养方案更加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学生提升终身学习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

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我们也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化学化工学院通过多种方式灵活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比如:结合专业特点与科研工作,组织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的立项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活动,培养其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其了解科研构思、设计与实施的基本过程,从而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知识开展科研的能力;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化学化工实验技能大赛、数学建模竞赛、多媒体制作竞赛等各类竞赛,通过多种专业证书培训教育及各类专项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及技术开发能力;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化活动,以此强化其社交能力和协作精神.通过以上各种形式,可以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2].

1.2 强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加强专业训练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化学化工类各专业的核心教学环节,它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即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设计);二是集中实践性教学,即社会调查、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各专业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学生最终完成专业学习,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是保障化工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基础环节.

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体现出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思路.在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针对专业课整体学时数大幅度减少的情况,我们增加了专业实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性课程的学时数,使实验、实习、实训、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技能训练及科技活动等诸多方面得到强化,形成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了应用学科的特点.

1.3 注重拓宽专业口径,强化专业技能训练

为了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我们鼓励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选读辅修专业.化学化工学院结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化学(现代分析测试)、化学(精细化工)、环境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5个专业方向的辅修课程培养方案,该方案为学生拓宽专业口径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化工类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应用性技能要求较高,特别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为此,我们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非常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制定了所设5个专业方向的专业技能实训方案,以期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得到进一步强化.此外,为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专业技能训练,学院还与企业进行广泛联系,建立了多个校、企专业实习基地,与多家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书.通过这些实习基地的建设,形成了校内外协作和资源共享的实践教学体系.

2 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也必须重视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学院将所有课程按照精品课程的要求进行建设,使课程建设精品化,精品课程系列化.我们将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使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均得以提高.此外,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注重将课程建设中的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和推广.

化学化工学院在课程建设中,坚持以精品课的建设带动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中我们坚持以教师为主导,采用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等以训练学生思维为主的教学方法,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还注重教学手段的改革,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网络优势,积极开发理论课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建立起双向交互式的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地开展教学活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力求营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其研究能力的教学新模式,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3 结合地方特色,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

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而言,产、学、研合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高校办学必须与地方需要紧密结合,应坚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肇庆学院作为地方性院校,应将学校的综合资源优势与肇庆地区乃至广东省的产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注重产、学、研的一体化发展.

粤西地区林产资源丰富,林产化工企业集中.化学化工学院发挥自身优势,集中整合各方力量,成功组建了广东省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粤西林产化学工程技术开发中心”.通过开发中心的建设,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等,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学院可依托开发中心改善现有实验条件,建立和扩大实践教学基地.我们也确实在原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围绕开发中心建设并建立了多个实习新基地.通过与合作企业在合作研究、双师型人才聘用、共建实验室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更好地建立和完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4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近年来,化学化工学院的专业建设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在加强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我们也同步构建了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该体系主要由2个板块组成:一是教学过程监控与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同行和领导的教学评价以及评价信息反馈;二是学院组织教学督导组对教师授课进行检查,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在学期初和期中开展全面教学检查.这种教学质量监控方式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通过长期的检查、监督和指导工作,我们建立了一整套相关档案,这对全面提高学院各专业的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完善的工作

1)更新观念,转变思想.高校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取向,在施教过程中“让教师和课程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师和课程”.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宗旨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引导并协助学生主体开展学习活动,促进其掌握知识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2)加强管理,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可以尝试整合四大基础化学实验,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与毕业论文进行有机结合,开设与毕业论文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完善和加强对实验课的监管.此外,要高度重视毕业实习工作,加大对该项工作的管理力度,确保实习环节不流于形式.

3)全面实施学分制管理.应该进一步加大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度与开放度,推行以全面选课为核心的学分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理念.学生通过跨专业、跨学院选课进行自我设计,构建起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4)改进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制订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改变过去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单一标准的做法.应采用多种评价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要注重体现学生利用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仅采用机械再现知识的记忆型考试[3].要修订适合化学化工类学科专业特点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建立起基本的教学质量和学风、教风监控与促进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诊断分析、信息反馈、指标调控等功能;建立适宜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习模式评价体系,形成常效评估机制,使之能更准确全面地反映实践教学质量的现状.

5)完善教学大纲,优化课程内容.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学时普遍缩减,为适应新培养方案的要求,化学化工学院对部分教材进行了变更,与之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也有待继续修改完善.此外,由于非师范专业的四大基础实验课学时有所压缩,因而实验内容也需要进行优化和整合,以保证学生对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

6)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在综合现有优秀教材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一批适合新培养方案的专业理论课教材;此外,还可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组织编写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材.

总之,要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必须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素质、知识、能力,开展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最终培养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1]吴邵兰,李伯松.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评价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13.

[2]汪梅臻.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理论界,2008(7):174.

[3]韩伏彬.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07,9(2):85-87.

猜你喜欢

化工学院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和化工学院学习中心列表
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和化工学院2021年春季学期工作会议(2021年5月11日 徐州)
【链接】国家开放大学石油和化工学院学习中心(第四批)名单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国家开放大学批准石油和化工学院建立第三批学习中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