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短新闻唱 主角

2013-08-15□王

中国地市报人 2013年11期
关键词:南阳写作者笔者

□王 锐

(南阳晚报社,河南 南阳 473000)

让短新闻唱 主角

□王 锐

(南阳晚报社,河南 南阳 473000)

“新闻写得短些、再短些”、“多发短消息,减少长通讯”,这是首届“中国新闻奖”36名复评委员向新闻界同行发出的呼吁。“消息较少,质量较差;通讯偏多,长风甚烈。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将导致新闻载体信息量减少,新闻质量降低,势必影响宣传效果,脱离群众,不能造就出好的新闻队伍,也难以完成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事业中所应承担的任务。”种种观点表明,新闻要短,这是由新闻规律所决定的,也是读者的要求,也是记者努力的目标。

新闻为什么强调短?短而精,可以鲜明地突出最主要的东西;篇幅短,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传递更多的信息。那么如何写好现场短新闻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深入现场,在此基础上通过讲故事、特写等方式用眼和心去采写现场短新闻。

深入现场是写作现场短新闻的前提

现场短新闻,就是作者在新近发生事件的现场,用最精练的文字,巧妙的手法制作的单一事实的立体报道。根据现得报道失去了应有的鲜活场景。

通过这两件事情、两篇报道,笔者深深体会到,不去现场采访,而靠间接得到的材料,的确能勉强写出现场短新闻,但容易失真。因为经历或旁观现场的人,不一定仔细观察过现场。当其给记者或通讯员提供情况时,难免添枝加叶。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了追求现场短新闻这种形式,而导致新闻失实,就失去了写作现场短新闻的意义。

观察现场是写作现场短新闻的根本

作者深入到现场后,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做到眼疾、嘴勤、心灵。

“现场”是写作者亲历的现场。这就要求采访者深入生活,深入到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去捕捉第一手的新鲜材料。因而就要求在现场眼睛要像摄像机一样,把现场看到的场景印在脑海里。另外就是要问,作者首先是读者,因而在现场,首先要把自己看成是读者、是市民,作者的疑问,往往就是读者的疑问,带着这些问题去采访,在写作时就有了大量的素材。唯有采访者亲临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捕捉“水灵灵”的活素材、活细节,才能使文章鲜活起来、内涵丰满起来。但作者写“现场”也不是逮着什么写什么,更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选择那些有典型价值的场景,不求场面的恢宏和繁杂,只截取新闻事件的一个场面或一个片段,达到以小窥大的功效。而选择“现场”、“找准最佳视角观察现场”,都需要写作者具备良好的新闻眼光,用心去会体会。只有在现场抓的东西多,写稿时选择的余地就越大,稿件写出来才会更生动。

写作手法是现场短新闻的关键

场短新闻定义的要求,写作现场短新闻,作者必须深入到现场。因为不深入现场,是难以写出真实和生动的现场短新闻的。这里不妨举一个笔者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来说明。

2012年9月16日,第七届全国农运会在南阳召开。在龙舟赛场上激情、热烈的气氛感染了每一个人,怎样才能还原激烈的竞技现场?在三天的比赛里,笔者一步不离地盯在赛场上,采访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不仅收获了现场的震撼场面,也得到了赛后的故事,写出《争渡!争渡!激起快乐无数 ——访龙舟200米直道竞速全项冠军获得者广东队》这篇特写通讯。寥寥数百字,既写出了现场“争渡”的激情,又通过采访运动员,采写了运动背后收获无数快乐的温情。

还有一个例子,是2006年笔者刚从事新闻工作时,得到一条线索,一位电力工人在公交车上见义勇为受伤的故事。因为是事发几天后的事情,记者虽然反复采访当事人,也试图尽力还原现场,可最终因为没有在事发第一现场,而使

把现场采集的素材,如果从头至尾,一五一十道来,绝对是流水账。因此,对素材精心选择通过一些写作手法生动地表达出来,是现场短新闻的关键所在。

首先是鲜活性的话语表达。现场短

新闻如何切入新闻事实,使文本“软”起来、“活”起来、“靓”起来?首先在于用鲜活的语言把各种各样的“现场”展示出来。而这“现场”的展示,最关键的是作者得用鲜活的话语把当时的“现场”状况传神地描述出来。其次是典型化的细节抓取。细节抓取就是要对现场进行描写,对人物肖像、场面和背景进行立体化的描写。即文章的点“睛”之笔。这要求写作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作者必须具备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和驾驭新闻题材的专业业务素质。其三,散文化的结构样式。所谓“散文化”,我们指涉的是现场短新闻缔结形式的多样性,这是现场短新闻的一个鲜明的叙事特色。也正因为如此,现场短新闻在架构上才能显得既“软”又“活”。另外,写好短新闻要语言精练。要学会用概括、精练的语言说明事实,表达主题。忌空话,忌套话,忌画蛇添足,要用群众语言写群众的事情。

猜你喜欢

南阳写作者笔者
老师,别走……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一朵盛开在大美南阳的爱心之花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写作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