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论析
2013-08-15刘佳武侠
刘佳武侠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上海 200241)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文化保守主义是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等并立出现的重要思想之一。当今,以儒学思想为典型代表的“国学”热在国内再次兴起,标志着文化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开始大行其道,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因此,对于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研究也就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逻辑渊源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它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内在逻辑。
早在清朝末期,作为中西文化之争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产物,文化保守主义在清末地主阶级的开明士绅中传播开来,严复、梁启超等都是我国文化保守主义的早期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紧随其后,在中国的20世纪初期也产生了以梁漱溟、冯友兰等人为代表的文化保守派人士。在中西方文化的对碰过程中,严复明确指出文化是“国信”,坚决反对过多学习西方文化。梁启超在学习西方知识的过程中也不断明确一个思想:可以学习西方,但坚决反对全盘西化。梁漱溟则更是东方文化派的得力干将,作为“儒学现代化运动的实践者”,他坚持在文化上实行保守主义。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冯友兰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的学者更是再次提出了“新儒学”主张,国学热盛极一时。由此可见,当代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有一定内生性的文化现象。
同时,文化保守主义的产生也有着深刻的外生性条件,正是这些外生性条件促成了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内在逻辑。文化保守主义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与现代化进程相伴产生的一种社会思潮,它主要推崇的是要对抗市场化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所带来的问题。全球一体化的加剧催生出了文化的多元化,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在我国广泛传播,其思想中对东方文化的赞扬与青睐大大的推动了我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发展。如学者朱秉龙所说:“后现代主义几乎是畅通无阻地进入我国文艺领域的。中国人接受后现代主义没有像现代主义那么不情愿。当代文学中具有明显后现代主义文化因子的作品一出现就比较成熟和老练。文化的落差为什么没有造成交融的阻塞?原因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超越历史性的文化基因,能粗线条地与后现代主义思想共识性相接。”[1]由此可见,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兴盛在某种程度上也或多或少得益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播等外生性因素的影响。故此,它的产生和发展在具有深厚的内生性历史渊源的同时,也存在着深刻的外生性逻辑渊源。
二、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特征
从广义上来讲,文化保守主义就是指保护一国的文化或不受国家疆界划定的共享文化之遗产。当代我国的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观点是“主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某些外来的文化,创造中国新的文化”。[2]其实,简而言之,这一思想的核心大致上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模式是一致的,强调的是“以儒家之根本精神,为解决今世人生问题之要义”。如《东方杂志》的主编杜亚泉就曾指出我们坚决不能以西方文化为中心,东亚文化与西方文化应该相互结合而产生全新的文化,决不能贬低我们的东亚文化。总之,不同于八十年代的“全盘西化”、“新启蒙”等文化主张,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抵制西方文化、强调回归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取代精英文化并大行其道,反思和批判激进主义思潮”[3]。
(一)抵制文化的全球化,强调回归传统文化
90年代之后,此前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的激进主义受到越来越多知识分子的质疑,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进一步冲击,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在我国开始受到热捧并大行其道,理论界人士、社会普通大众对于复兴儒学的热情逐步高涨。梁漱溟等人的文化保守主义主张再次赢得众多青年学者的认同,如青年学者何晓明就曾著书《百年忧患——知识分子运命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书中他对于文化保守主义进行了全面的肯定,并在理论上做了严密的论证和分析。此外,《百家讲坛》等一系列大型文艺栏目的开播及其引起的巨大社会反响对于国学热在民间的兴起更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总之,现代中国回归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主张“积极地向前看、消极的向后看”,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文化,我们必须要保持好传统文化的纯洁性、持续性,必须以传统文明为出发点来塑造中华文化,拒绝现代文明的全球化,这无疑是当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民俗文化取代精英文化并大行其道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的加快,改革前一元控的单一文化模式被彻底打破,社会生活的多元化趋势突显。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各种文化思潮在我国开始广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优势受到挑战。同时,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还有待稳固,整个文化体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于是,无论理论界的学者、专家,还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大众,对于如何保留和拯救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问题都予以了高度关注。在此复杂形势下,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文化根植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凭借自身的存在环境与普通大众的生活的天然联系,迅速呈现出敏捷、稳健的复苏之势。民俗文化开始在社会生活中迅速崛起,精英文化开始被迫让位于民俗文化。
(三)反思和批判激进主义思潮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反对激进化思想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是学术界余英时等一批大学者的反对之声更是不绝于耳,谴责激进主义、提倡文化保守主义的呼声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一股洪流。人们开始了普遍的反思,从历史到现实,其中一些人开始把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归结于一部激进主义的历史。随之,整个国家的发展历程被限定在激进主义论调中,受到诸多批判。于是,这些人开始大力号召“复兴儒学”,主张用传统来对抗现代,尤其是对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充满了各种批判,呼吁用传统的儒学、伦理知识实施公民教育,改变我国激进主义备受推崇的现状。故此,文化保守主义中反思和批判激进主义思潮的特征也愈加显著。
三、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合理内核
文化保守主义作为当代中国一股极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潮,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展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而这种强大的生命力又源于它的合理内核。
(一)对现代化的批判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1980年代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认为文化大革命的成因,根本上是中国的现代化逆转,前现代的封建专制思想回潮,虽曾在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取得了相当的共识,然从海外华人的当代新儒家代表那里传进来另一种解释路径,认为文化大革命的成因,根本上是中国文明断裂了自身的传统。”[4]必须指出,新儒家代表的主张不无道理,这种中国文明自身的内在断层无疑是文革等一些极左思潮得以推行的重要推动力。回顾历史,反思现实,我们用新儒学的观点来思考今天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颇具启示意义。现代化过程中,我们急于接受新鲜的事物,不可避免的丢失了太多的传统,尤其是在文化上、价值观念上我们丧失了原来所信仰的传统。同时,由于缺乏历史基奠,对于新进的西方文化我们不能内化为自己的文化习惯,这其中不免产生价值和文化的真空期,迷惘和困惑随之相伴而生,如社会道德滑坡、价值观混乱等一系列的问题开始浮现,而文化保守主义对于现代化的批判无疑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这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对崇洋媚外态度的清醒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全球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纷纷传入我国。在这一过程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的追捧和青睐,逐渐显现在生活中。西方的快餐文化在中国开始大行其道、西方的电子科技在中国日渐风靡,移民热、留学热持续升温,西方文明的神秘性开始牢牢的吸引着国人的眼球,这些现象无不展现着国人在改革开放之后对于西方文明的过度追求和青睐。也正是在这种中西文化的急剧碰撞过程中,一部分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出现混乱,其中一些人更是滋生出了一种典型的崇洋媚外心态。然而,文化保守主义的出炉则是予以崇洋媚外姿态一记响亮耳光,对于盲目的崇拜西方、主张全盘西化的思想起到了一定的清醒、警示作用,“它有助于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中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更好地以我为主地吸收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5]。
(三)对传统文化中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具有保护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看待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偏失就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以西方现代文化为价值标准来论衡中国文化的是非优劣。然而以西方现代文化论衡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往往把中国文化中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民族性特质均看成缺失。与之刚好相反,文化保守主义理论的核心和重点则恰恰是对于文化的民族性、传承性的强调,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予以了高度的肯定。文化保守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自觉或不自觉的对于人们的传统错误进行了纠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部分起到了有效的宣传和保护作用。具体而言,如新儒学、红学等一些传统文化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的升温。
四、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限度
任何一种思想、主义,有着它的合理内核,与此同时,不可避免的也会存在着它的限度。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自然也有着它的限度。
(一)全面肯定传统文化,缺乏批判性
首先,必须指出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对于传统文化的推崇是有积极意义的,我国拥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中不乏各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值得继承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这对于保持我们的民族性、发展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但是,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全面肯定无疑是不科学的,或带有过多主观情感倾向性的。传统文化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不乏优秀的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灿烂文化,但是,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中的一些文化必定是与现在的国情、世情不相适宜的。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一个客观、科学的审视,而不是迷信的全盘肯定,应该坚持必要的针砭和批判。
总之,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坚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肯定,没有任何的批判性,这无疑是不科学的,不能合理、科学的待看自己的传统文化成为了它的最大弊病之一。
(二)只强调继承,忽略的对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创造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十分的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与此同时,问题也就此出现。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一定的时代性,这种时代性要求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它,所以,它就存在着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精华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糟粕。作为中华文明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无疑也是具有时代性的,因此,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上,我们对于符合时宜、适应时代的一部分文化,是应该继承的。但是,对于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与当代社会不相适宜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我们就应该加以适当的转化与创造。此外,世界的未来与中国的现实所面临的也是不同的、至少是不尽相同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与未来意义,都并不等于它的本土的、现实的意义。所以,单纯的传统儒学是不能适应整个中国的发展的,我们必须要不断的予以转化和创造,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真正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我国才能真正实现繁荣富强。
(三)离开政治、经济谈文化,没有现实出路
当代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还有一个重要的缺失在于它的主要观点、内容基本上都是在围绕文化本身展开,并没能结合经济、政治问题从全面加以把握,没能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故此操作性和实践性不高。众所周知,历史的演进是由经济、政治、文化诸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某一社会系统而言,各种思潮、各种文化主义都只是受经济、政治决定并反映经济、政治的历史的现象。然而,当代文化保守主义却坚持它才能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唯一助力的观点,这种过分夸大自身价值的自我估价无疑是缺乏历史意识的主观意愿,在哲学上最终陷入历史唯心主义论调。不能科学处理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无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予以全面思考与把握,那么,文化保守主义注定也是没有出路的。
[1]朱秉龙.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J].草原,1994.(4).
[2]冯建辉.命运与使命(中国知识分子问题实际回眸)[M].华文出版社,2006年版
[3]吴雨欣.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及其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10.(3).
[4]金岱.文化保守主义的兴盛:现象、原因、合理性与危险性[J].文史天地,2010.(7).
[5]李祥海.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意义与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