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日留法群体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比较研究

2013-08-15汶生瑞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李大钊陈独秀

汶生瑞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一、留日、留法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研读及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认识

(一)留日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研读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认识

李大钊在日期间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经济学批判》,认真研读了河上肇的马克思《资本论》的日译本和其他有关河介绍马克思学说的著作;李达认真阅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列著作,并翻译了考次基的《马克思的经济学说》,高畠素之的《社会问题总览》,郭泰的《唯物史观解说》;陈独秀认真阅读《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等文章;陈望道研读了日文版《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等经典著作,并全文翻译了《共产党宣言》;施存统如饥似渴地阅读《法兰西内战》、《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哥达纲领批判》等马克思主义著作。早期国民党的理论研究者也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读,如胡汉民认真阅读了《神圣家族》、《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法兰西内战》、《〈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等著作,戴季陶阅读和翻译了考茨基的《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将日文《共产党宣言》交由陈望道翻译发表,而且写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介绍和研究马克思及其学说。

就对马克思主义整体认识而言,李大钊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可分为三个部分,“一为关于过去的理论,就是他的历史论,也称社会组织进化论;二为关于现在的理论,就是他的经济论,也称资本主义的经济论;三为关于将来的理论,就是他的政策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就是社会民主主义”。[1]陈独秀说“我们对于改造社会底主张,不可蔑视现社会经济的事实”;“我们改造社会应当首先从改造经济制度入手”[2]。正如李大钊所希望的人类的生活是一种互助状态,他说:“我信人类不是争斗着、掠夺着生活的,总应该是互助着、友爱着生活。阶级的竞争,快要息了。互助的光明,快要现了。我们可以觉悟了。”[3]因此李大钊和陈独秀主张用社会民主主义和经济改良的方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反对在现在和将来实行阶级竞争。

(二)留法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研读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认识

蔡和森在法期间以“猛看猛译”的精神翻译和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著作的重要章节;周恩来早在留法之前,他就读过《共产党宣言》、考次基的《阶级斗争》和《十月革命》等书的译本,来到法国后他继续认真研究阅读《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和《国家与革命》等经典著作,而且周恩还读过英文版的《卡尔·马克思的生活与教育》一书,他在“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段著名论断上,用钢笔划了着重号,表示了坚定的信仰。”[4]聂荣臻认真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ABC》等著作;“李维汉认真研读法文版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无产阶级革命与叛徒考次基》、《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和若干宣传十月革命的小册子。”[5]向警予在法国蒙达尼研读了《共产党宣言》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马列经典著作。留法群体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阅读采取了分工和合理的时间安排,从为更加科学的研读马克思主义做了充分准备。就具体分工而言,“蔡和森阅《人道报》、《共产党》月刊、《俄事评论》及其他有关的小册子;赞周、和笙分担合社(协社)主义;李维汉看合作原理;肖子璋看日报,担任新闻及他种小册;欧阳玉山看第二、第三国际社会党出版物;熊焜甫看社会伦理、社会哲学;向警予、熊作莹看妇女声、女权报及他项小册”[6];就时间安排而言,“除蔡和森外,均约以2/3的时间看书报,1/3研究法文,从事基础的研究,并规定合居后每日定时举行学术谈话一次”。[6]

就对马克思主义整体认识而言,蔡和森认为“马克思的学理由三点出发:在历史上发明他的唯物史观;在经济上发明他的资本论;在政治上发明他的阶级战争说”,[7]相比较李大钊、陈独秀强调社会主义和经济改造,蔡和森则始终坚持阶级战争的态度。蔡和森进而论道“马克思主义的骨髓在综合革命说与进化说。专恃革命说则必流为感情的革命主义,专恃进化说则必流为经济的或地域的投机派主义。马克思主义所以立于不败之地者,全在综合此两点耳。”[7]这种综合革命和进化的学说体现了以蔡和森为代表的留法群体对阶级斗争的科学认识。留法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还从从教育、妇女等方面来展开论述,如徐特立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蔡畅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的妇女思想,这样便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把握。

二、留日、留法群体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传播的不同点

(一)留日群体强调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

留日群体认为唯物史观的重点在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李大钊认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有两点。第一个方面强调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人类的精神、意识、主义、思想”必须适应生产力变化的过程。第二个方面强调生产力的变动引起社会组织的进化。“手臼产出封建诸侯的社会,蒸汽制粉机产出产业的资本家的社会”[8],李大钊认为社会革命的发生在于社会组织和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但必须注意两点,一是生产力“非到他所活动的社会组织里发展到无可再容的程度,那社会组织是万万不能打破的”,二是这个社会组织“非到自然脱离母胎,有了独立生存的运命,也是万万不能发生的”。李大钊认为这样从根本上把握了马克思“独特的唯物史观”。[8]而李达认为生产力是社会进化的根本动力,他深入分析了劳动工具、科学技术、生产关系、再生产过程等因素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器具”为“增高生产力之原因”[9],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中的“强有力的要素”。[10]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但对生产关系不具有决定性。

留日群体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的基本构造,上层建筑以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指出:“人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构造,这是社会的基础构造。一切社会上的政治的、法制的、伦理的、哲学的,简单说,凡是精神的构造,都是随着经济构造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可以称这些精神的构造为表面构造。表面构造常视基础构造为转移。”[11]陈独秀在《马克思学说》一文中指出:“社会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经济基础,法律、政治都建筑在这基础上面,一切制度、文物、时代精神的构造都跟着经济构造变化而变。”[12]陈独秀在给蔡和森的复信中说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研究过去历史之经济的说明,主张革命是我们创造将来历史之最努力最有效的方法。”“唯物史观底要义是告诉我们:历史上一切制度底变化是随着经济制度底变化而变化的”。[2]

(二)留法群体强调唯物史观的阶级性和特征,重视要用唯物史观的辩证法来认识社会

留法群体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阶级性的传播。留法群体当中如熊锐和蔡和森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阶级性把握是准确到位的,如熊锐在《马克思主义底几个重要点》中提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无产阶级的社会学”,他谈到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社会学中说道“有产阶级有他的社会学(从孔德到图尔根),无产阶级也有它的社会学。无产阶级的社会学是什么?即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所创立的‘历史唯物论’(Historischer materialismus),或简易称为‘唯物史论’,或者又可称为‘经济的唯物论’”[7]。蔡和森给毛泽东的信中继续肯定了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思想的差别,他说“现在世界显然为两个敌对的阶级世界,学说亦显然划了鸿沟。自柏拉图统御以来的哲学思想(人生哲学、社会哲学)显然为有产阶级思想,其特点是重理想轻生活;重精神轻物质。马克思的唯史观,显然为无产阶级思想,以唯物史观为人生哲学、社会哲学的出发点。”[13]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回信中说:“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这是事实,不像惟理观之不能证实而容易被人动摇。”[6]对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科学把握体现了留法群体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进而使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的理论,为解放自身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留法群体注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特征的传播,强调观察社会要以唯物辩证的方法为指导。熊锐运用唯物史观的对人们为何要选择共产主义做了说明,他说现实中无产阶级已经形成了,在这种情况下,“一方无产者得不到适当的生活;一方近世纪的科学进步,社会生产趋于集中而同时在现制度下又永为无秩序的纷扰和竞争,因之,无产阶级更有利用现存的大规模生产,使之成为社会化,有条理的进行而立共产社会之基。”[7]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就是以此原因论根据的。熊进而分析到有定论时说道“社会现象必有法则,……社会现象不是人为的,社会现象是人所为而又有法则”,“不断的追求原因,是有定论的事。马克思主义即以此有定论为基。”[7]在强调唯物史观特征的同时,熊锐还注重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认识社会,即从对社会本质、社会运动和相互联系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社会。熊锐在《马克思主义底几个重要点》提到马克思主义观察社会的方法在于唯物辩证法。因此要以三个法则去观察社会:一是研究每个社会的本质(实际的本质),二是研究每个社会的活动和他们的内部变化(实际的运动),三是要把整个社会的发生和他的必要的经过,和另外一个社会的共同关联取来考察(实际的共同关联)。

三、留日、留法群体对资本主义认识的不同点

(一)留日群体侧重对资本主义的学理性认识,并指出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即“经济论”,李大钊指出:“马氏的‘经济论’有二要点:一‘余工余值说’,二‘资本集中说’。前说的基础,在交易价值的特别概念。后说的基础,在经济进化的特别学理。”[1]陈独秀在《社会主义批评》中更深刻地揭露这一秘密。他指出,这种抢占工人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分配方法,“实在是清平世界里不可赦的罪恶”。[14]就资本主义来说,李大钊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性,“这无产阶级本来是资本主义下的产物,到后来灭资本主义的也就是他。”“因为无产阶级的贫困,资本家在资本主义下已失救济能力,阶级的竞争因而益烈。竞争的结果,把这集中的资本收归公有,又是很简单的事情。”“资本主义趋于自灭,也是自然之势,也是不可免之数了。……现在生产的形式已经变为社会的,这分配的方法,也该随着改变应归公有了。”[1]陈独秀指出,“由封建而共和,由共和而社会主义,这是社会进化一定的轨道,中国也难以独异的”。[14]

(二)留法群体侧重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及特征来认识,指出帝国主义的战争不可避免

朴生首先引述了列宁关于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判断,即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时期的新阶段,造成了独占与财政资本的统制,资本的输出占最重要的位置,国际的大托拉斯宰割世界已经开始,各资本主义国家将世界已经瓜分殆尽。就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来说,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自由竞争,逐渐发展成为大公司吞并小公司的过程。直到后来各合营公司之间又起了竞争产生了加特尔和托拉斯这样的独裁制的产业,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对内自由竞争的告终和世界市场的自由竞争开始,帝国主义就这样诞生了,他断言国家的机关—政府已经变成了银行家首领底经济人。“帝国主义统制世界其实就是财政资本统制世界罢了”。[7]就资本主义的特征而言,资本主义通过移植资本使“一部分强大国家成了一部分弱小国家底债主,弱小国家的政治、经济权完全操纵在这些帝国主义者之手”,[7]通过瓜分世界使广大的亚洲、非洲殖民地成为他们现有的财富,由于帝国主义的对殖民地的掠夺导致的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导致在政治上出现代议制破产、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

四、留日、留法群体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的实践表率作用

(一)留日群体重视建立各种社团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将各种工人、农民运动相结合

在北京地区,为了更好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组织“北大平民教育演讲团”,1918年在北大李大钊参加发起成立了少年中国学会,被推举为学会机关刊物《少年中国》的编辑主任;1920年李大钊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研究会大力搜集德、英、法、日等各种文版的马、恩著作进行编译刊印,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必要的条件。

李大钊在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创办劳动补习学校,创办了面向工人群众的《劳动者》月刊,开创了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新形势;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积极领导工人运动,并深入唐山、长辛店工人中间进行各种演讲,并派邓仲夏组织了长辛店铁路工人大罢工,培养了北方铁路工人运动的第一批骨干;随后李大钊为开滦煤矿大罢工的发动、支持和善后工作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京汉铁路大罢工,李大钊做了很多实际的帮助,为推动中国工人运动的高潮做出了重要贡献。1920年5月1日后,陈独秀经常深入工人之中开展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他倡导和组织机器工会,积极筹建了工会组织。陈独秀还组织创办和出版了工人刊物——《劳动节纪念号》,着力反映上海、北京、天津、长沙、芜湖、无锡、南京、唐山等地工人的状况。在上海地区,陈独秀结合上海工人运动的实际,创办了适合工人阅读的刊物《劳动界》,在工人集中的沪西地区创办了“沪西小纱渡劳动补习学校”。陈独秀“还积极创办工人夜校,并亲自为工人去讲课。无论是演讲、办刊物、讲课,还是撰写文章,陈独秀都十分重视贴近工人实际,注意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因此在工人中赢得了极大声望。”[15]

在领导工人运动的同时,李大钊也对于中国的农民阶级给予了很高的关注。他曾深入到北京郊区支持农民进行抗捐斗争;亲自培训农民干部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农民培训完后被派到北方农村去工作;在那段实践成立了各种农会组织,带动了北方区委党员数量的增加,北方农民运动迅速展开。同时他亲自领导北方“召开国民会议”、“五卅运动”、“关税自主”和“三一八”等群众运动,推进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进程。

(二)留法群体注重建立各种社会团体,开展各种学生和工人运动

包振宇在《一般在法华工、学生、商人的组织和建设》一文中指出留法群体中在工届团体、学届团体和商界团体和组织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在工人组织中创立“华工会、华工校;学届组织中创办华法教育会,成立俭学会、勤工俭学会,合力创办里昂中国大学,蒙(蒙达尼)校中国学生会,枫校学生游艺团,工读世界社,劳动群进会,南洋实业团;商界组织中创办了豆腐公司,都尔印字局等。各界联合之组织如华侨协社,和平促进会,旅欧周刊社,旅欧杂志社和华工杂志社”。[16]

蔡和森在巴黎、里昂、蒙达尼等地进行社会调查,考察法国工人运动和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接触和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在留法期间,周恩来深入到旅欧的华工和中国学生中间,对中国华工和留学生有了深入的了解;周恩来还亲赴英国、德国等国,考察了其工人运动和革命运动。1921年春周恩来先后写了《英国矿工罢工风潮之始末》、《英国矿工罢工风潮之波折》、《英国矿工罢工风潮之影响》、《英国矿工总投票之结果》等报道予以真实客观的报道,并积极参与了三大斗争。赵世炎经常到法国工厂区、大学区、华工区等地演说,邓小平在法国的里昂区领导党团工作和华工运动,陈毅领导和参加三大运动,即二二八运动、反中法秘密借款运动和争取开放里昂中法大学的运动,萧子升在法开展华工教育活动,促进了学生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展开。

五、总结

通过对留日留法群体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比较研究发现,两大群体都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研读特别重视,在强调马克思主义整体观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的把握体现了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不同态度,留日群体对生产力和经济决定论的重视和留法群体对唯物史观阶级性、特征和方法的强调体现了两者认识社会的不同历史观,留日和留法群体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理论和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和特征的认识体现了对待资本主义的不同现实价值取向。而且他们试图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的实际活动相结合,特别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更加坚定,因此内外两方面条件的成熟对留日和留法群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科学性有了充分而又肯定的认识,推动了中国革命发展规律沿着内外互动和统一的道路前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在挫折中奋起,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实事求是”。[17]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从国内外、省内外、市内外基本情况出发,从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其次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原则,“坚持”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相信和尊重老祖宗的宝贵经验。“发展”就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保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两大原则。最后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总结建设和改革的宝贵的经验,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中国模式”,进而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不竭动力。

[1]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36,50

[2]陈独秀:《新青年》1921年8月1日,第九卷第四号

[3]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6

[4]张树勇:《周恩来同志读过的书》,《人民日报》1979年3月4日,第3版

[5]李维汉:《回忆与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文献资料出版社,1986:18

[6]中国革命博物馆:新民学会资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38,139,160

[7]清华大学中共党史教研组.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第三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307,313,157,161,163,171,172

[8]林代昭,潘国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传入到传播(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36,37

[9]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61

[10]李达文集编辑组:《李达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71

[11]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9

[12]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卷)[M].上海:三联书店,1984:93

[13]蔡和森.蔡林彬致毛泽东信:1920年8月13日[A].清华大学中共党史教研组.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第二册下)[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816.

[14]陈独秀:《独秀文存》[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357,374

[15]郑丽平:《陈独秀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2期

[16]包振宇:湖南《大公报》,1920年11月13日

[17]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李大钊陈独秀
李大钊《青春》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李大钊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