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机制
2013-08-15魏广志
魏广志
(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 10009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自己的内在机制并按照这种机制在现实中不断展开。这种内在的机制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机制,具体表现为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文章将以解放思想为主线,以党的代表大会为标志,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阶段为关节,探讨这种内在机制的现实展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机制的逻辑阐释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体系。”[1]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一面旗帜,又是一种现实。作为一面旗帜,它引导我们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前进;作为一种现实,它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事物、两个维度”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整体事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它的两个不同维度。因此,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机制,必须从“一个事物、两个维度”及其相互关系出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般来讲是指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制度、理论和道路。它的最鲜明的特征就是,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又具有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的中国特色。从社会性质来看,它首先是社会主义;从现实状况而言,它必须是中国特色;从内容上看,它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中国当前最大的实际是,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当前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随着社会主义和中国现实状况的不断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将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前提。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源泉。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明灯。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以上四个结论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相互联系已经内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机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机制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其逻辑展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事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这一事物的“两个维度”。这种关系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一体两翼”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两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两翼”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体”向前发展。实际上,这种“一体两翼”的关系,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机制。
当我们从现实的实践出发进行理论的思考时,可以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机制具有显著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体”,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这一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翼”,最明显的思维特征是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翼”,最鲜明的现实特征是实践创新。具体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机制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解放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大法宝。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那么,什么是解放思想呢?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和江泽民分别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从方法论上讲,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4](279)江泽民也指出,解放思想就是“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5](284)从现实实践来讲,邓小平早在1980年就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6](312)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指出:“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拨乱反正,全面改革,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近20年的历史性转变,就是逐渐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这个进程,还将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下去。”[7](1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是由于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不断形成新的理论、开辟新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维特征。
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8](467)江泽民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9](5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创新在于,它主要是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在于,它主要是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在于,它主要是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由此可见,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明显的思维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是由于不断的理论创新,才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才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三,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特征。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集中体现;实践创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大的实践创新,就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转变。其中,改革开放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新实践是关键。这是因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重大抉择。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10]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创新还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富强民主文明”的“三位一体”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四位一体”。由此可见,实践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鲜明的现实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是由于不断的实践创新,我们才逐渐找到了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内在机制的显著特征来看,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内在机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机制,就相应地具体表现为解放思想、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内在机制的具体机制。这种具体机制主要表现为:(1)解放思想产生理论创新,进而推动实践创新;(2)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继而要求思想解放;(3)实践创新要求解放思想,从而推进理论创新;(4)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机制的现实展开
以上我们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两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两翼”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体”向前发展。接着,我们又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机制的具体表现机制:(1)解放思想产生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2)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要求思想解放;(3)实践创新要求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4)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
然而,当从理论的抽象落脚于现实的具体时,我们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发展的现实过程中,其内在机制及其具体表现机制显得更为复杂:各内在因素相互交错,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使得我们对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内在机制的现实展开”这一问题的研究显得比较困难。由于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机制的具体表现机制的三个主要因素,又由于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宝,理论创新的成果集中体现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里,实践创新的成就集中体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因此,在这里,我们就试着以解放思想为主线,以党的代表大会为标志,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阶段为关节,来探讨这种内在机制的现实展开。
(一)第一次思想解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第一次思想解放,是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这次思想解放,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冲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束缚,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由于这次思想解放,中国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时期。
在这一历史时期,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实践,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人民在各条战线上拨乱反正,有步骤地解决建国以来遗留的许多历史问题;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科学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政策;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我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应该是党在这一历史时期最大的理论创新。正是这一理论创新,不断推动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向前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又丰富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第二次思想解放——党的“十四大”——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二次思想解放,是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这次思想解放,冲破了姓“社”姓“资”抽象争论的羁绊,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思想基础。这次思想解放,最突出的表现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关于计划和市场之间关系的论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1](373)这次思想解放,还表现为邓小平南方谈话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2](373)此外,这次思想解放也表现为邓小平南方谈话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论述:“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3]最后,这次思想解放也表现为邓小平南方谈话关于改革开放的论述:“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14](372)
由于这次思想解放,党的“十四大”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由此,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使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成熟和完善,最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三)第三次思想解放——党的“十五大”——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世纪
第三次思想解放,是以江泽民1997年的“5·29”讲话和党的“十五大”为标志。这次思想解放,冲破了所有制姓“公”姓“私”的桎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理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十五大”报告指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论断,还提出股份制姓“公”还是姓“私”,这“关键是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的论断等。此外,“十五大”正式提出了邓小平理论,从而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邓小平理论是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理论等在内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它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由于这次思想解放,人们摆脱了姓“公”姓“私”的困惑,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扫清了障碍,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世纪。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又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提供了现实源泉。
(四)第四次思想解放——党的“十六大”——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
第四次思想解放,是以江泽民2001年的“7·1”讲话和党的“十六大”为标志。“7·1”讲话首次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正式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这次思想解放,冲破了一切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相适应的旧思想、旧观念、旧习惯的束缚。这次思想解放有许多具体的新观点:第一次明确提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第一次明确提出新的社会阶层同其他劳动群众一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第一次明确提出,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由于这次思想解放,人们摆脱了新形势下对建党的模糊和错误的认识,明确了新形势下建党的思想和要求,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世纪的新实践,又为科学发展观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基础。
(五)第五次思想解放——党的“十七大”——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
第五次思想解放,是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十七大”为标志。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第一次表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5]这次思想解放,着力转变了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树立了科学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科学发展观创新了发展的理念,丰富了发展的内涵,拓展了发展的思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国家重大战略思想的一次大转变,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和治国理念的一次大转变。科学发展观,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由于这次思想解放,人们摆脱了关于发展的一些不科学的旧思想、旧观念,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实践永无止境,解放思想和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的不断深化,必然会使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和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1][2][3][10][15]胡锦涛·十七大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
[4][6]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9]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12][13][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