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女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3-08-15张宾
张 宾
(河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与传统中的家庭妇女不同,女大学生经历了高等知识的学习,是同龄女性中的佼佼者,在当代社会中有自己独特的社会地位。但是,社会在培养女大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现代精神的同时,也培养了她们接受传统性别关系中的角色定位意识。在转型社会中,女大学生如何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怎样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本、积极面对社会中的变化、达到个人成才的最终目的,已成为研究当前我国女性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新形势下女大学生就业困境与相关因素分析
1.就业困境。近几年来中国社会就业问题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以2009年为例,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611万,比上年净增52万人,加上历年累计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有710万毕业生需要就业,其中女大学生约占48%。日益突出的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她们平等生存发展的利益,关系到数百万家庭的民生和社会的稳定。《2009—2010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4)》中关于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相关数据显示,在被访的女大学生中,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而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到用人单位存在性别偏见;40%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其中理科类毕业生更困难。与此同时,14%的被调查女大学生打算自己创业,但普遍面临着三大困难,即缺少经验、缺少社会资源和压力大。由此可见,女大学生就业难、创业难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而造成这一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多种社会因素制约使女大学生在社会资本获得方面处于劣势,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相关因素。长期以来,由于社会结构、社会角色、身份认同、社会资本的两性差别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女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创业领域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化地位,参与社会事务的机会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系统地分析影响女大学生获取社会资本的相关因素,找出问题切入点,成为推动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第一,就业制度中政策法规的制约。社会性别视角的普遍缺失,导致了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我国实行的是按性别区分年龄的退休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样的政策规定造成了女性长期处于弱势地位。根据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公民的工龄长短和在职情况的差异导致退休后领取退休金的数量和享受福利的不同,虽然女大学生拥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和工作能力,但是由于制度的规定,要比男性提前五年退休;还有,我国现行的就业法规存在制度漏洞,女性的生理特征使用人单位增加了经济成本,并且女大学生就业的年龄段也是其结婚生育的年龄段。因此,在同等竞争下,企业往往不愿意使用女大学生。第二,传统文化中刻板印象的影响。由于受到传统文化中对于女性刻板印象的影响,对于女大学生的社会定位依旧带有传统性别观念的色彩。一些修饰女性的词,如温柔、善良、贤惠往往都是温和的,而修饰男性的词,如勇敢、刚强、决断都是有竞争力的。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是男性失败,往往归咎于个人能力;如果同样的失败发生在女性身上,通常会被夸大到群体性无能。从期望理论来看,社会上对男大学生的高期待可以诱发男性优异行为的产生,而男大学生在高期待下产生的优异行为更促进了社会对他们的高期待,这是良性循环下的互动关系;相对的,社会对女大学生的低期待,消弱了女大学生进取的动力,而由此产生的女大学生低于男大学生的表现,进一步加深了性别中的刻板印象。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人们在传统性别观念的基础上对女大学生的社会印象作出了普遍性结论,忽视了女大学生这个群体存在的特殊性,也往往使人们在对女大学生的社会价值的认知上出现错误,妨碍了人们作出正确的评价。第三,就业主体受双重角色的期望。长期以来,我国虽然在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问题上实现了男女平等,但是由于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我国对于女性的社会定位并没有因女性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也没有对女性创造更多社会价值进行充分肯定,这使得女性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长期得不到社会的重视,也造成了社会人才资源的浪费。长期以来在社会性别分工制度的影响下,社会生活中对女性家庭角色的期望远远高于对其社会角色的期望。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社会上一些人并不赞成女性参与社会交往,往往将女性的生存空间限制在家庭,将女性生存的意义限制在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上,这样的角色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女性的主体意识,影响了女性的自我定位,让女性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对事业的追求和欲望,缺乏竞争意识。与普通女性相比,女大学生在知识储备和竞争意识上具有明显优势,使得她们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无论是工作能力还是进取精神都不比男性逊色,她们的理想是双重的,既追求成功的事业又追求美满的家庭,不甘于成为依附在男性身后的家庭妇女。但是现实中,女大学生往往要面对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也往往使她们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要比男性付出更大的精力,以致她们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女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更容易对自己未来的角色定位产生困惑。第四,教育培养中性别视角的缺失。先进性别观念的输入不应该局限在法律层面,应该融入大学的所有教育理念和管理环节之中。马克思主义认为,“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解放,实现人性的回归”。然而,在高等教育决策的制定、执行、考核、评价的全过程中,缺少各个环节对男性和女性的对比调查,没有形成性别分析和性别统计。
二、建构女大学生就业的三维一体模式
就业主体、就业制度和就业文化,这三个维度构成了女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在这个三维一体的运作模式中,就业主体是提高就业能力的根本前提,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问题是摆脱传统文化对女性弱势的定位,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就业制度是实现公平竞争的必要保障,只有真正把性别视角融入其中,才能拥有公平的评审机制;就业文化是塑造就业制度的根本基础、完善就业制度的内在动力,就业文化贯穿就业活动的全过程,它是就业态度、个人价值观、心理倾向的总和,是贯彻就业活动的灵魂,最终落实到就业制度,内化为就业主体的价值理念。
1.完善就业制度。政府应该从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改变过去只有空洞的原则的状况,把保护妇女权益的各项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第一,改革生育保障制度,实现女性生育成本社会化。我们呼吁的男女平等从来不是男女相等,而是承认男女在生理条件上的差异,并且针对差异性给予制度保护;生育后代是社会延续的最起码保障,因而生育问题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因素不应该全部由女性个人或企业承担。第二,建立公正的用人制度,实现女性待遇平等化,通过建立奖励机制,鼓励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录用女大学生;同时,在制度层面上要切实保护女大学生的就业权利和生育权利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建立更加完善、更加人性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政策支持,对于自愿从事社会基层工作的女大学生,国家在政策上可以适量提高其工资和待遇标准,也可以给予用人单位或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鼓励用人单位录用女大学生。第三,建全法律监督机制,实现女性平等法律化,通过立法的形式来保障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享有公平的就业环境,明确禁止用人单位或企业以任何带有性别歧视色彩的方式侵害女大学生的就业权利。同时要针对消除性别歧视、保障女性就业权利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和具体的执行措施,使女大学生维护自身就业权利真正能够有法可依。要加强对用人单位和企业的执法监督,对违反法律规定的单位或企业给予惩罚,切实保护女大学生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的就业公平。
2.提高主体素质。女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扩大社会交际范围,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高等院校作为女大学生最熟悉的场所,对女大学生社会资本的积累起着更直接的作用,学校应该加强自身的社会资本积累并且增加内部互动,通过开展校际联合活动、组织校内比赛、各个专业推荐实践等等,建构强大的关系网络,给女大学生的交际面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扩大信息获取量。小组活动可以增强群体聚集力。在小组活动中,女大学生可以通过集体讨论,克服内心胆怯、不自信的表现,增强团体合作能力。因此,女大学生可根据自身爱好加入一些志愿者组织或参与团队活动,建立新的集体性别身份,增加其机会和收益的获得。
3.推动就业文化。完善的就业制度蕴含着先进就业文化的价值取向。在这个视角下,先进的就业文化是政策制定的核心,也是改革政策的内在动力。创新的就业文化有必要加入社会性别视角,树立先进就业文化的理念,营造先进就业文化的氛围。一方面,需要肯定社会性别对女大学生的塑造,另一方面需要弱化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通过先进就业文化的建设,引导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先进就业文化的塑造是一个费时而艰辛的过程,其中社会关系的凝聚也是重要的环节。在中国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基于血缘、地缘和业缘等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是最普遍的,由于女大学生自身的社会属性,家庭、朋友汇聚的关系网络是她们最基本的生活共同体,所
以,女大学生对社会事务的参与程度也最容易从这些初级群体开始。根据女大学生与各个初级网络之间的联系,社会资本可以分三个种类。第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资本。传统的家庭网络建立在血缘基础上,是给予女大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精神支持、物质支持的主要来源。在目前对女大学生的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家庭内部间的互动机制,增强家庭成员内聚力,有利于女大学生牢固关系网络的形成。第二,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资本。在社会生活中女大学生需要注重地缘关系,借助区位结构的关系网络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地缘为基础的群体组成突破了血缘关系的束缚,使得群体人员组成多样化,同时也扩展了交际范围,不断形成新的地缘联系,使得近距离、多样化的社会网络成为可能。第三,以业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资本。这种情况下的社会资本获得,需要在行业内部建立公平的健康机制,因为此种关系下的互惠性更有利于关系网络的建立,这就要求女大学生在工作中以友好的方式来回报网络支持者,使得关系网络可以得到持续性发展。
[1]严良成.袋鼠族,长不大的一代[J].决策探索,2006,(1).
[2]刘少杰.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36.
[3]刘中启,风笑天.社会资本视阈下的现代女性创业研究:一个嵌入性视角[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1).
[4]王敏.公共政策视野下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J].出国与就业,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