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正确的科技观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

2013-08-15梁红军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生产力科学技术机器

梁红军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02)

在当代,科学技术工作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工作和现象,成为渗透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所有领域一种重要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进步发展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没有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持久进步。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我国发展进入到新阶段后国家实施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中原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是全国“三化”协调发展实验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2011年河南省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调研科技工作时强调,要“提升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提升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水平和为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服务”。同时,他深刻指出,“科技创新是‘动力’、是‘活力’、是‘民生’、是‘未来’”。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切实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科学与技术既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

科学的起源与技术的起源属于两个不同的分支,科学来源于对神学解释自然的不满,来源于人们对宗教束缚的挣脱;技术则起源于人类的生存需求和自古以来形成的工匠传统,起源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工具和装备的复杂性、精确性和多样性的需求。科学,是拉丁文的翻译,表示“学问、知识”。科学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一种社会建制。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人类世代经验的结晶。技术概念源于希腊文,包含着“技能、技巧、工艺”等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技术也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既包括具体的器物、工具,也特指专用的制作方法、工艺流程,还包括管理人类社会的方法和技能等。第一,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科学与技术并不是同时产生的,但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特别是经过第一次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技术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开始变得密不可分。二战以来,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深入进行,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一体化的步伐逐渐加快,呈现出科学的技术化、技术的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典型发展特征。科学发现为技术发明与革新提供理论储备和智力支持,技术创新又为科学研究工作创造先进的工具和物质保障。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程创新与社会应用,在当代已融为一体,从而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都受到高度重视。第二,科学与技术本质上的区别。一是从工作特点看,科学研究主要是从个别到一般、从物质到精神、由实践到认识的认识过程,它反映和认识客体;而技术发明与革新则是从一般到个别、从精神到物质、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它建构和创造客体。二是从解决问题看,科学主要帮助人类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则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三是从对社会的影响看,科学属于知识形态,可能暂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一般用“新”来衡量,追求学术界的认同;技术是科学的物化,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般用“准、效”来评价,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此外,科学与技术的区别还广泛表现在研究方法、工作特点、社会影响等方面。

从观念上弄清楚科学和技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有利于我们在体制上将科学和技术区分为两个体系,从而在对科学和技术工作进行管理时分清科学管理和技术管理的两种职能,采取不同的科学政策和技术政策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进行有效支持。

二、科学技术是发展生产力、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依靠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的观点被有机地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中。马克思生前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科技进步与资本主义社会根本机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机器工业是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与资本主义相适应的生产形式。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通过应用机器的大规模协作,使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又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功能。科学获得了新的使命:“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马克思在分析新的技术发明对资本主义的重要影响时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他进一步指出,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是比“巴尔巴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恩格斯在分析18世纪科学已具有了科学形式后深刻指出,“科学和哲学结合的结果就是唯物主义,启蒙时代和法国的政治革命。科学和实践结合的结果就是英国的社会革命”[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新概括和新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随着新科学技术革命的深入,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政治、经济与综合国力的影响日益突出,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日益强大。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他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指出,“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1992年春他又强调,“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成为财富的重要源泉,知识经济“初见端倪”。面对新科技革命的严峻挑战,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多次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华民族是有这种灵魂的。创新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4]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情况下更集约地利用资源,更严格地保护环境,不依靠科技创新很难达到这个目标。科技创新是节能减排、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法宝。建设“两型社会”,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具有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内在冲动。但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了一个悖论,即对资源的破坏性利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大部分都是由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企业对资源的大量粗放利用和对环境的肆意污染,其直接原因是资源消耗和污染防治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例太低,而根本制约性因素则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水平和能力不足。拉长企业产业链,构建区域性循环经济体系,就应该把科技创新作为突破口。只有通过高效的科技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才能使循环经济真正建立起来并高效运转。积极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科学技术是“双刃剑”,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约束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对待科学技术的乐观态度被人们广为认可和接受,但与此同时,科学理性、技术理性也无孔不入,具有造成“单面的人”“单面的社会”的巨大危险,以“全球问题”加剧为表征的科学技术负面效应日益突出和严峻。科技进步增强了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但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应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科技进步使人类加强了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又带来了资源危机和生态平衡的破坏;科技进步特别是医学科学、医疗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和成年人的病死率,极大地延长了人类的寿命,但也带来了人口爆涨、老龄化严重等社会问题;网络技术、克隆技术等还有可能带来严重的伦理危机,利用高科技进行犯罪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科技进步的成果并没有被广大社会成员公平分享,信息分化、数字鸿沟使贫富差距加大,结构性失业严重。同时,科技进步还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成为孕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温床,很可能成为毁灭人类自身的罪魁祸首。

针对科学技术在应用中的负面效应,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批判、反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思潮,那么如何看待和评价科学技术呢?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它本身并无好坏之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归咎于科学技术本身,科学技术带来的异化现象是由社会的人及制度所造成的。马克思在分析了由于先进机器的运用对工人带来的疲劳、失业和贫困等问题,使得工人愤怒地捣毁资本家的机器的行为时指出:“这些矛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本身产生的,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如此等等。”“工人要学会把机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区别开来”,“机器不是经济范畴,正像拖犁的犍牛不是经济范畴一样。现代运用机器一事是我们的现代经济制度的关系之一,但是利用机器的方式和机器本身完全是两回事。火药无论是用来伤害一个人,或者是用来给这个人医治创伤,它终究还是火药”[5]。爱因斯坦在一封信中也形象地指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6]。

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科技应用中的异化现象总是与其正面效应伴生的。科学技术史表明,科学技术应用中的负面效应从来没有超过其正面影响,并且在负面效应出现之时,科技进步的潜力就会被用来减少或消除这种影响。为了超越和克服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问题,我们不仅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还应该改革和完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转变人们的思维观念和消费方式。

四、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充分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创造性

建设中原经济区,促进中原崛起是当前我们工作的重心之一。但是,当前河南仍存在科技研发水平相对落后,知识产权观念相对薄弱,人才资源相对紧缺,科研成果转化率相对偏低等问题,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就必须重视科技创新,不仅要对科学研究增加人力物力投入,并进行长期稳定的支持,更要汇集人才,尊重人才。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就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一,社会层面。从社会层面看,应给科学技术工作者以浓厚的人文关怀,创造民主、宽松的工作环境,使科技工作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第二,从对科技工作者自身的要求看,追求真理是科技工作者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价值观。自从近代科学产生以来,追求真理,做出新的发现和发明,就成为科技工作者的理想追求,有些科学家,像塞尔维特、布鲁诺等,为了追求真理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正是这种对真理的追求,有力地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人类克服了种种艰难,登上了一个又一个科学技术的高峰。追求真理要求科技工作者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求真唯实,严谨踏实,不断进取。此外,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永恒主题和活力源泉。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价值体现在能否作出原始性创新,能否率先提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观点,能否率先创造新方法、新工具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原经济区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我们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在选定课题时,首先要关注是否有助于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是否有助于赶超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在研发过程中,要更多地考虑是否可以转化为实现生产力,是否可以构建完整的创新价值链等。

总之,科学是反对迷信、战胜愚昧的重要法宝,技术是改变生存环境、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手段。科技创新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决定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速度和成效。正确的科技观,既包括对科学和技术本质的正确认识,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正确理解,也包括对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技术应用及其社会后果的正确评价等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要看科技,而归根结底要靠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的科技观来实现和保障。

[1][5]于光远,孙小礼.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420,433 -434.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275,377-378.

[4]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70.

[6]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许良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6.

猜你喜欢

生产力科学技术机器
机器狗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机器狗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未来机器城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