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13-08-15王俊骏
王俊骏
(中共揭阳市委党校马列主义教研室,广东揭阳522031)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体现了我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日益成熟。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吸取养分。而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无疑会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深刻的思想启示。
一、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1.人类依赖自然界又反作用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自然界对人具有先在性。一是人是自然界的产物。现代自然科学证实,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恩格斯就人类的演化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二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处在自然界之中,不仅我们的思想、意识来自自然、属于自然,而且人自身也生存于自然之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第二,人能反作用于自然界。“现实的自然界”离不开人和人的活动,否则,自然界就会停留在原始状态。自然界在某种程度上按自身客观规律发展,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向自然进军,部分自然界就被“人化”而成为人化自然。当然,只有合理的人化自然具有勃勃生机且充满活力时,才能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人类应预见自身行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长远影响。树木森林乃地球之肺、人类的摇篮,是陆地生态最为重要的部分。但是,走出森林后的人类却不停地乱砍滥伐、毁坏林木,破坏生态环境。恩格斯认为,类似毁林造田等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的现象之所以屡屡出现,既有认识论上的根源也有社会上的根源。从认识论的根源来说,主要在于形而上学的机械论自然观和主客体二分的思维模式,将自然看做一个个孤立的现象而非一个活的有机整体,把人与自然分离甚至对立而没有看到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从社会根源来看,由于人类的急功近利,只重视社会生产方式的直接效益而忽视长远后果。恩格斯指出:“迄今存在的一切生产方式,都是只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出发的。那些只是在比较晚的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变成有效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2]为了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恩格斯强调,人类必须学会预见自己行为的长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并根据这种预见来支配和调节自身的行为。他指出:“经过长期的、往往是痛苦的经历,经过的历史材料的比较和研究,我们也渐渐学会了认清我们的生产活动的间接的、较远的社会影响,因而我们也就有可能去控制和调节这些影响。”[3]
3.人类要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人类对自然无控制无计划地大肆开发和利用,盲目对自然的征服,必将使人类面临大自然的严重报复。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遭受自然的惩罚后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4]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前提是人要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恩格斯深刻分析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并对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盲目征服自然必然遭到自然报复的问题提出了警告,同时又强调要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充分重视人类实践活动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的长期后果。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就必须善待自然、顺应自然;否则,破坏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将会受到自然的必然报复。
4.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两大关系要“和解”。面对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社会,恩格斯不仅发现和提出了生态环境问题,而且将其视为人类所要面对的两大基本问题。从人类面临的众多的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恩格斯高度概括出了“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着两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5]。“两大和解”中的“人类同自然的和解”,指的是人同大自然的关系,即指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一致;而“人类本身的和解”,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关系问题,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以及人与人之间自身的和解这“两大和解”任务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资本主义社会以来,人类面临的”两大和解”任务更加紧迫。过去,人们往往将人与自然的天人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两个问题割裂开来,一边是自然史,一边是社会史,看不到它们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一直找不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途径。与以往人们将自然史和社会史对立起来的观点不同,恩格斯认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将其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这两方面是密切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制约。因此,两个“和解”是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的。
二、以恩格斯生态自然观为指导,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要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提升生态文明意识。理论指导实践。人们对大自然的思想、观念和态度影响着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而采取科学的自然观、发展观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思想前提。我们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环境道德建设,建立科学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自然观认为:自然资源是天然的,环境容量是无限的,它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资源和环境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既没有经济价值也是无主财产,谁都可以任意开采、挖掘自然资源并任意使用自然环境。在这种自然观的支配下,人们把大自然看成是人类大肆索取物质的仓库和排放废弃物的垃圾场,以致产生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生态自然观的生态意识强调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必须加以保护和珍惜使用;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必须有偿使用;环境资源是有主的,属于国家财产。科学的生态意识,要求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通过资源的分层利用、循环利用使资源最大程度地转化为产品,减少排放。当今世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类的疑难疾病不断出现,这都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这些祸患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不无关系。我国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正在发展并逐步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逐渐扩大。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影响人民生活健康的重要因素。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水平较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当前亟须提高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
2.要重视环境法制建设,加大环境保护监督力度。环境法制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其中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遵循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尽快制订有关环境影响评价、化学物质污染防治、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清洁生产、生物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我们不仅要重视生态环境立法,还要重视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监督。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势力的存在,在环境执法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环境监管不力的问题也很突出。为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应加强环境保护的行政首长负责制与一票否决制。健全协调环境执法的体制和机制,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使环保部门等行政执法机关的环境监管工作切实到位,采取一些强有力的处罚措施如“区域限批”“按违法日计罚”等,并把这些措施纳入法律体系之中,充分发挥其普遍性的威慑作用。环境法律实施的社会监督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的环境立法虽然包含了公众参与的制度条文,但是在具体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公众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主要表现在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之外的环境决策和环境监督活动还缺乏程序性和保障性法律规定,有利于公众主动参与环保的机制尚未形成,缺乏系统的环境文化培育机制等。因此,要通过完善公众参与的环境法律制度,确保公众充分参与环保活动,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3.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恩格斯认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人与自然矛盾的出现,不仅有人类认识和实践水平落后的因素,还有社会关系和人的活动方式不合理的因素。为此,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积极面对资源环境的挑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环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由主要依赖资本、劳动力、资源、环境投入而实现量的扩张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使提高效率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有效运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当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目标是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4.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恩格斯最早提出了蕴含循环经济思想的以预防代替控制的污染治理政策,提倡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来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目标,在源头上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对当今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式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越快付出的环境资源代价越大,最终使经济发展丧失基础与后劲,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遵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流动的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实行“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的经济运行模式,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低的生态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效结合,能够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共赢”,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尖锐冲突,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5.要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方式。社会消费同生产一样,都依赖于自然资源,同时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消费、盲目消费和超前消费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多负面效应,这种非理性的过度消费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忧。伴随着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和回归自然思潮的兴起,在20世纪后半叶人类产生了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的观念,掀起了绿色消费运动。为了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人类生存环境,实现自然界有限资源的公平分配,使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不超过大自然的承载能力,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积极推行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消费方式——绿色消费方式。绿色消费是人类对工业文明时代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深刻反思后的产物,工业文明为人类创造丰富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自然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从维护自身生命健康出发,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人类身体健康的消费方式。绿色消费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目标的现代消费方式,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合理消费,是一种适度的文明消费形式。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
[2][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6 -307,30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