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风向标
2013-08-15宋国治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四川乐山614000
宋国治(中共乐山市委党校 四川 乐山 614000)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历来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标准,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过去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段时间以来,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冲击下,这个标准被许多“条条杠杠”异化了、变形了、淡忘了,以致在选人用人上造成很多“惨痛教训”。严峻的现实是,在经济发展风驰电掣,物质利益纷至沓来,价值观念日益多元的今天,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犯错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深渊,就是“德”的方面出现问题。德,是人的品质和德行,内在而抽象,看不见摸不着,比“才”更难于认识和评定。有人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废品,无德无才是毒品,充分说明了“德”、“才”的关系。当前,重提“以德为先”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如何把握“德”的重点,拓宽“德”的考察,注重“德”的养成,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实践。
一、细化“参照尺”,把握“德”的重点
用什么样的标准选人,选什么样的人,是判断一个政党先进性的重要标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道出了我们党干部路线的精髓,前者是整体性、综合性的要求,后者则有侧重点的倾斜。要处理好“德”与“才”的辩证关系,科学界定“德”的时代内涵。用人标准的内涵具有时代性、层次性,具体实践中应当提出一个时期干部德的“重点”,形成比较符合实际的量化评价标准。中组部曾将干部的德设定为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其中政治品德的比重最大。可以将“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作为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细化确定二、三级指标的内容和权重,使其在实践中不断校正、充实、完善和提高。
二、牵住“牛鼻子”,拓宽识“德”的方法
考实考准干部的德行,是个“老大难”问题。“试玉要烧三日满,识人须待七年期”。识“德”难,是因为“德”的标准宽泛、难以量化、不易操作。用什么方法来考核、谁来考核、考核结果如何运用都是关键环节。从各地的实践看,强化对8小时以外干部德行的考察和约束,是全方位把握干部特点、增强干部“识德”准确性、科学性的有效方法。有的地方探索“树德、述德、问德、访德、评德、晒德”的做法值得借鉴。扩大群众在干部考核中的话语权,注意从群众口碑中了解干部的德,既要了解“现实的口碑”,又要到干部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了解“过去的口碑”,在对比分析中获得群众对干部德的真实评价。同时,强化结果运用,对考核“德行不够好”的暂缓使用,与评先评优、表彰奖励、提拔任用、调整交流“四挂钩”。
三、善于“弹钢琴”,注重“德”的养成
干部德的养成要入心入脑,需要多管齐下,内外兼修。实践中,要构建确立目标为前提、注重教化为基础、把握导向为关键、拓展延伸为途径、完善机制为保障的政德建设体系,并贯彻到干部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不仅在考察、识别和选用干部时运用,还要体现在教育、培养和日常管理中。有了制度约束和考核体系的执行,作为干部个人“修炼内功”得靠自我加压,不然再刚性的要求也会“毕其功于一役”;培养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在干部培训中开设德才标准课程,培育提升德的修为;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是贯彻“以德为先”的重要方面,真正体现“重品行、重实绩、重公论”方向不动摇,让那些品德高尚、能力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受关注、受尊重、受重用,就会在干部队伍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总之,只有我们各级党委高扬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旗帜,长期坚持指标科学量化,考核全面综合,结果刚性运用,一批批德行好、本领强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广大干部埋头苦干、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激发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大有希望。人民群众对此充满信心,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