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人报刊维护职工权益的思考*
2013-08-15石家家
石家家
(大连日报社,辽宁 大连 116001)
有关职工权益及其实现状况,以及劳动关系对职工切身利益的影响,现已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尤其在众多媒体的积极参与下,一些由劳动关系矛盾引发的群体事件,经由媒体的传播和放大,很快就成为社会广泛议论的话题,并在社会上造成重大影响。工人报刊作为重要的宣传舆论阵地,在关注职工工作状况、权益实现状况,应有自己的视角;在维护职工利益、推动职工队伍建设以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方面,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本文拟对工人报刊在维护职工权益发生作用方面作一些思考。
一、现代媒体的基本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传统媒体的发展。与此同时,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传播技术实现了巨大的技术进步,使其被赋予了以下特点:其一,传播速度快,使受众能够非常及时地获得所关心的任何信息,一些重大信息还将对人们的社会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比如2012年12月14日发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一小学校园的枪击案,很快就传播到整个世界;其二,互联网由于不受传播空间的制约,其覆盖面十分广阔,几乎是全球性传播;其三,传播内容十分丰富,受众所关注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几乎都可以搜索和浏览到;其四,由于互联网的以上特征,使其受众远远高于诸如报纸、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受众;其五,互联网传播的信息,由于上述特点,有可能成为左右人们对信息进行判断的主要因素。总之,互联网的进步引发了媒体传播技术的巨大革命,上网几乎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表明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由于各种媒体的存在,尤其是在新技术手段支撑下出现的我们称其为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实现了美国《连线》杂志所描述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使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公开、透明的社会。
作为传统平面媒体的主要形式,报纸刊物由于受到互联网的强烈冲击,其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社会话语权的天然优势。为了生存与发展,报纸杂志等媒介一方面按照传统的方式出版发行,一方面也推出电子版,并且同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平面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传播快、覆盖广等目标。比如工人报刊作为传统的平面媒体,在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持下,也实现了网络化,具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结合的新特征。
由于现代媒体的上述特点,当发生重大事件时,媒体总是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关报道,并且随着事件的发展态势,作出跟踪报道和深度报道。比如令人触目惊心的“富士康”十三连跳事件,经过媒体的报道和深度分析,在社会上造成重大影响,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及工会组织的介入,迫使企业方面在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收入等方面,做出较大努力。
一般而言,媒体关注社会热点,报道事实真相,这是其职能所决定的。但是,一些媒体为了吸引受众,有可能在报道中,故意夸大事实,甚至扭曲事实真相。因此,如何促使媒体作正面的、实事求是的客观报道,就成为新闻媒体领域值得探讨的现实问题。
二、工人报刊应在维护职工权益上有所作为
现阶段中国社会仍然处于矛盾多发时期,而且社会矛盾表现形式多样而复杂。近些年来,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每年多达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1]据全国总工会统计,仅2012年1—8月,全国发生围绕工资纠纷的规模在百人以上的集体停工事件就达120多起,发生在19个省、规模在30人以上的集体停工事件达到270多起。[2]另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12年1—9月,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47.9万件,同比增长11.9%;涉及劳动者66.0万人,同比增长19.4%。[3]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关系矛盾及其引起的群体争议,仍然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媒体关注的重点内容。前些年,每到岁尾,屡屡发生的拖欠农民工工资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成为一个时期媒体报道的新闻焦点,通过媒体报道,引起政府对此类问题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亲自为普通农妇讨薪,通过媒体宣传,表明了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一些地方政府还制定了禁止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政策法规。
正是利用现代传媒的巨大优势,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现已成为一些工会组织重要维权手段之一。比如大连开发区工会的“八联手”维权,就包括联手新闻媒体实现对职工权益的维护。浙江省义乌市总工会的社会化维权,也同样是借助新闻媒体的宣传优势,实现维护职工的权益。笔者认为,新闻媒体维护职工权益属于社会维权的范畴,也是实现有效维权的重要途径。一些工会组织在探索其社会化维权路径过程中,常常联手新闻媒体,利用新闻媒体作为舆论阵地,宣传工会的主张,不断扩大工会的社会影响,取得许多成功的经验,实现了对职工权益的维护。
工人报刊作为反映职工诉求的重要阵地,在维护职工权益方面,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因为工人报刊是工会主管主办的,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职工群众,是工人报刊的基本定位。基于此,工人报刊要全方位、新视角、多层次观察“工人阶级队伍”的新变化,关注劳动关系的新变化,关心职工群众的新诉求,从而实现内容上的创新,形式上的突破,使其更加鲜活、真实、生动地贴近职工、贴近企业、贴近工会,进而让报纸新闻融进劳动者的精神世界。[4]
要想达到上述目的,要求工人报刊的记者、编辑要牢记使命,同时也要求其在宣传报道上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坚持客观性原则。要对所发生的劳动关系矛盾或者职工权益被侵害的事实,进行实事求是的报道,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分析,并找出其中的主要症结;切忌主观性。二是坚持全面性原则。在报道上,视野要宽,要从整体上对事实进行全面的分析;切忌片面性。三是坚持深刻分析的原则。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劳动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职工自我维权意识正在觉醒,如何反映他们的意愿,需要工人报刊记者、编辑经常深入实际,作好调查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进行深度分析,努力使报道更加贴近实际;这一原则应贯穿于工人报刊工作的始终,切忌肤浅性。要努力将工人报刊办成真正为广大职工服务的、能够反映职工心声的、深受职工群众喜欢的现代媒体。
[1][2]常红.社会蓝皮书:每年各种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Z].人民网,2012—12—18.
[3]阚枫.社科院报告称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有反弹风险 [Z].中国新闻网,2012—12—18.
[4]孙滨利.谈工人类报纸的定位 [J].新闻三昧,2007,(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