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关于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路径及其现实思考

2013-08-15葛伟阳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苏维埃人民出版社政权

葛伟阳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从一个在野党转变成了执政党,掌握了国家的各种资源,为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然而,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制度优势。相反,党内出现了共产党员骄傲自大的情绪、部分党员干部责任心不强,党政机关里渗透着官僚主义的作风,党有脱离群众的趋势。列宁迅速察觉到了党不断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最大最严重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1](P372)为了继续发挥党在革命时期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克服党内存在的危险,列宁在领导俄共(布)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尝试,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建设社会主义争取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入研究和挖掘列宁有关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继续保持党的优良作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现实性的意义。

一、列宁关于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必要性的思想探索

(一)密切联系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宗旨的体现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启蒙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工人运动中指出,过去旧政党包括资产阶级政党以及其他社会民主党领导的一切革命运动,都只是为少数人谋利益,而无产阶级政党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2](P283)因此,为少数人谋利益还是为多数人谋利益也就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实现了比任何地方都广泛得多的地方自治和区域自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列宁认为苏维埃政权区别于其他政权的实质就在于 “它在揭露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欺骗性和虚伪性、废除土地和工厂的私有者的同时,把全部国家政权集中在被剥削劳动群众的手里。由这些群众自己来掌管政治即建设新社会的事业。”[3](P380)列宁在谈到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时,把人民群众比喻成行进在社会主义道路运转机器上的齿轮。他说:“我们的政治和行政管理靠的是整个先锋队保持同全体无产阶级群众、同全体农民群众的联系。如果有人忘了这些小轮子,而只醉心于行政手段,那就糟了。”[4](P104)这种彼此互相依存的关系恰恰能够说明党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命运交织在一起,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

(二)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发动广大群众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政治,这个概念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列宁认为“数以千百万计的群众,——哪里有千百万人,哪里才是政治的起点;哪里有千百万人,而不是几千人,哪里才是真正的政治的起点。 ”[5](P446)这就意味着政治存在于人民群众之间,在领导俄国人民争取实现当家作主的革命征程中,列宁多次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对于取得革命胜利以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作用和意义。针对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列宁曾指出:“胜利是属于被剥削者的,因为生活是属于他们的,数量的优势、群众的力量是属于他们的,一切奋不顾身的、有思想的、真诚的、勇往直前的、正在觉醒过来建设新事物的、蕴藏着无穷的精力和才能的所谓‘老百姓’即工人和农民的那种取之不尽的力量是属于他们的,胜利一定是属于他们的。 ”[6](P199)而且“只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才能把人类从帝国主义战争所造成的绝境中解救出来,不论革命有什么样的困难,可能遭到什么样的暂时的失利,不论反革命掀起什么浪潮,无产阶级的最终胜利是不可避免的。”[7](P189)可以看出,列宁始终强调群众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体,发挥无产阶级在革命进程中作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为一个战斗着的无产阶级政党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不能仅仅依靠先锋队的单枪匹马,而应该重视群众的作用。

(三)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能不断巩固新政权

取得政权只是阶段性的胜利,并不代表政党能够长期稳固的执政,这就需要无产阶级政党不断地巩固来之不易的政权。十月革命以后,俄国革命发展到一个深层次阶段,即面临着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列宁认为,工人阶级政党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获得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力量。他说:“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6](P57)布尔什维克之所以能够有效的维护党的权威,实现党的持续执政,不断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就在于党能够得到整个工人阶级全心全意的拥护。如果“没有得到工人阶级中所以一切善于思考、正直、有自我牺牲精神、有威信并且能带领或吸引落后阶层的人的全心全意的拥护,那么布尔什维克别说把政权保持两年半,就是两个月也保持不住”。[8](P134-135)可以看出,列宁指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力量源泉在于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便能获取群众的支持。从根本上说,党之所以能够维护好已经取得的政权,根本原因在于党能够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把群众当作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苏维埃政府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后来被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并不是通往社会主义的长期有效途径。它的缺陷在和平时期逐渐显现出来,削弱了党群关系,威胁到党的执政地位。列宁清醒地认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并严厉地指出,当前“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就是先锋队往前跑得太远,没有保持‘牌面整齐’,没有同全体劳动大军即同大多数工农群众保持牢固的关系”。[1](P372)这就要求执政党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防止脱离群众。

(四)无产阶级执政党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摆在俄共(布)面前“极迫切的问题是国家制度和国家管理问题”。[9](P270)这里的“国家管理”主要是指对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管理和规划,也就是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就是正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由于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经验,只给后人留下了对未来社会的一般性描述,这就使得列宁需要从俄国的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特别强调发挥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作用极其必要性。苏维埃政权建立伊始,列宁就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他说:“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够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在这样的时期,人民能够作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10](P96)某种程度上,列宁把社会主义的建设看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继续或延伸,即建设也是革命的一种形式。他说:“这种革命,只有在人口的大多数首先是劳动群众的大多数进行独立的历史创造活动的条件下,才能顺利实现。只有在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能够表现充分的自觉性、思想性、坚定性和忘我精神的情况下,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才有保障。 ”[5](P47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实践中,列宁也深刻地感受到,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仅仅依靠布尔什维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正如他在党的七大报告中强调的:“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一个党所能实施的。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才能实施社会主义。 ”[11](P49)

二、列宁关于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途径和方法

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俄共(布)面临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与此同时,党的内部发生了一些变化,部分党员干部出现了脱离群众的现象。列宁针对布尔什维克党出现脱离群众的倾向,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于今天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继续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适时地改变经济政策,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以后,对于年轻的苏维埃政权来说,要想长期执政、执好政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必须以实现人民群众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中,列宁说:“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 ”[12](P623)所谓增加“产品数量”无疑就是扩大生产规模,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布尔什维克党 “现在的任务是要把无产阶级所能集中的一切力量,把无产阶级的绝对统一的力量都投到经济建设这一和平任务上去。”[8](P121)列宁的这段论述充分说明,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就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经济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根本性任务来抓。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只有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制定切实体现人民群众利益的方针政策,才能接近群众,取得群众的信赖,才能达到巩固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其中,列宁关于适时地改变经济政策的思想更加突出地表现在俄共(布)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上。列宁在肯定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找到了我们花很大力量所建立的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我们的功绩就在这里。”[4](P74)实际上,新经济政策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更在于是同农民阶级的妥协,是为了实现党的统治的坚定性,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决人民利益诉求的一种大胆尝试。而且,只有无产阶级先锋队,在革命主体无产阶级和多数人的支持下,推翻剥削者,镇压剥削者,剥夺资本家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并且善于根据发展了的形势改变或调整原先的经济政策,采取适合时代发展并且能够体现群众利益的方针政策,这样才能把群众甚至资产阶级团结在先锋队周围,接受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这就要求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与群众联系在一起,“生活在群众之中。了解情绪、了解一切。理解群众。善于接近。赢得群众的绝对信任”。[1](P525-526)

(二)共产党员要时刻警惕“执政党的引诱力”,防止脱离群众的危险

俄共(布)在革命战争年代依靠无产阶级广大群众推翻了旧政权,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党的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迅速从在野党变成了执政党。党拥有调配国家资源的权力,迅速在社会上兴起了加入布尔什维克党的趋势。但是,列宁并没有完全肯定这一趋势。他说“参加执政党的引诱力在目前是很大的”,[4](P19)尤其是大量的农民、手工业者、职员和其他非无产阶级分子入党动机不纯,他们没有经历过革命岁月的洗礼,不懂得革命胜利果实来之不易,仅仅是奔着执政党的“引诱力”混进党内,希望凭借布尔什维克党员的身份捞取好处,谋取个人利益。由于大量非无产阶级者涌入导致了党员质量下降、党内纪律松弛、违法乱纪等一系列问题,党的组织成分受到了玷污,党的公信力和威信受到质疑。列宁并没有对数量巨大的党员抱有十分乐观的态度,针对党员的成分,他毫无忌讳地指出:“目前我党就大多数党员的成分来说是不够无产阶级的”,[4](P19)“战争期间很大一部分想逃兵役的人进了工厂,工厂工人属于无产阶级成分的比从前少了;俄共(布)发动革命所依靠对阶级基础目前的政治修养水平是不够的”。[4](P19)在《工人国家和征收党员周》一文中,列宁指出:“徒有虚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 ”[15](P215)为此,列宁果断地在全党开展了清党和征收党员周的活动,清除了部分动机不纯的党员,纯洁了党的肌体,重新在人民群众面前树立了清正廉洁、为民服务的形象,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

(三)广大干部要认真对待群众来信来访,建立信访制度

列宁十分重视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把做好信访工作看做是党的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倾听人民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见和愿望的重要环节。为了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摆脱旧社会劳动人民被奴役、压迫的命运。1918年12月,列宁领导俄共(布)草拟并通过了《关于苏维埃机关管理工作的规定草案》,该草案规定:“每个苏维埃机关,都要张贴接待群众来访日期和时间的告示,不仅贴在室内,而且贴在大门外面,使没有出入证的群众都能看到。接待室必须设在可以自由出入、根本不需要什么出入证的地方”[13](P360)并且“每个苏维埃机关都要设登记薄,要有简要的记载,记下来访者的姓名、申诉要点交谁办理。星期日和节日必须规定接待时间。”[13](P360)此外,国家的其他机构如“劳动、国家监察、司法等人民委员部必须在各地设立星期日也保证接待的问事处,把接待的日期和时间通告居民,并规定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不需要出入证,也不收费”。[13](P360)可以看出,列宁时刻牵挂着人民群众一点一滴的想法,为群众表达意见和建议提供便利,并设法通过提供物质条件和制度保障,赋予群众上访的权利,表达意见的自由,让群众能够顺畅地表达诉求和愿望。

(四)同官僚主义进行长期不懈的斗争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党和国家机关中的一些领导干部逐渐染上了官僚主义的习气,偏离了党的宗旨,“距离”人民群众愈来愈远。早在1918年4月,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中,就明确指出“现在有一种使苏维埃成员变为‘议会议员’,或变为官僚的小资产阶级趋势”。1922年,列宁在《论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内外形势》一文中又指出:“我们内部最可恶的敌人就是官僚主义者,这些人都是身居要职(也有不担任要职的)、由于为人诚恳而受到大家尊敬的共产党员,他们没有学会同拖拉现象作斗争,不善于同这种现象作斗争,反而加以掩盖。”[4](P14)官僚主义的产生无疑给正在初步建设社会主义的俄共(布)带来了挑战。针对官僚主义对党和国家的危害,列宁严肃地指出:““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13](P552)为了遏制官僚主义的滋生,列宁领导俄共(布)同官僚主义作了坚决的斗争。首先,吸收广大劳动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列宁认为“只有当全体居民都参加管理工作时,才能把反官僚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直到取得完全的胜利。 ”[14](P154)其次,开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列宁强调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在全社会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学习,提高文化水平。他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中说:“为了革新我们的国家机关,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然后是检查,使我们学到的东西真正深入血肉,真正完全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学而不用,或只会讲些时髦的词句。 ”[4](P380)第三,改进国家机关的工作作风。 列宁在改革国家机关时表现出的巨大勇气和智慧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提倡。列宁在论及到人民对待机关改革的态度时说,当前人民在变革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领域里,“是极端革命的”,但是在改革机关工作的问题上,“我们的‘革命性’往往被最腐败的因循守旧的习气取而代之了”。[4](P387)列宁特别指出党和国家机关人员在作政治报告时应该 “少来一些政治上的喧嚷,少发表一些没有经验和不了解自己任务的共产党员所欣赏的空泛议论和抽象口号,多作一些生产宣传,尤其是对实际经验多作一些切实的、在行的、适合群众水平的考虑”。[11](P335)最后,加强对党和国家机构的监督。列宁认为吸收非党人员参加检查和监督工作是同官僚主义做斗争的重要途径。能够充分体现苏维埃政权实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让群众自下而上地直接参加全部国家生活的民主建设”,[9](P162)而且“群众应当有权为自己选举负责的领导者。群众应当有权撤换他们。群众应当有权了解和检查他们活动的每一个细节。”[11](P143-144)也就意味着赋予公民普选权和罢免权,为公民实行监督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达到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的目的,“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从而防范官僚主义的滋生。

三、列宁关于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思想的现实思考

列宁在特殊的革命战争年代领导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把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实践,并且在党的建设方面提出了一些富有开创性的思想,其中关于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变得不合时宜。相反,它仍然在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建设方面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其中的精髓奥妙并学以致用,提炼出对于今天我们处理党群关系具有的现实性启迪。

第一,深入领会列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思想,牢记党始终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这一基本观点,由此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他在领导俄国人民推翻旧政权的过程中指出:“为了为群众服务和代表他们正确地意识到的利益,先进部队即组织必须在群众中开展自己的全部活动,毫无例外地吸收他们中间的一切优秀力量,并且要随时随地仔细客观地检查:是否同群众保持着联系,联系是否密切。这样,也只有这样,先进队伍才能教育和启发群众,代表他们的利益,教他们组织起来,使群众的全部活动沿着自觉的阶级政策的道路前进。”[11](P41-42)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路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全党上下在认真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党兴起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高潮,增强全党理论学习的自觉性,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增强全党的宗旨意识,牢记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第二,不断探索畅通群众利益表达和社会参与渠道。畅通的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是社会发展必要的安全阀,是社会主体利益诉求和表达不满情绪的泄洪闸。列宁在社会发展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从本国国情出发,及时调整经济政策,正确表达群众的利益诉求。当前,我国处于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特殊时期,人们各种利益的诉求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一定的冲击,党群关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痕。如近年来频发的群体性事件说明我们的群众利益诉求渠道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17](P38)畅通群众利益表达和社会参与渠道,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好党群关系。

第三,执政党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善于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失去生命力,更谈不上先进性。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16](P535)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17](P49)党员干部要敢于“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虚心向群众请教,敢于做小学生,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总之,列宁密切党群关系的理论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密切党群关系,实现时代使命,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具有现实的意义。

[1]列宁.列宁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列宁全集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列宁.列宁全集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列宁.列宁选集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列宁全集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列宁.列宁专题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列宁.列宁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列宁.列宁全集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0]列宁.列宁全集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1]列宁.列宁全集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2]列宁.列宁选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3]列宁.列宁全集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4]列宁.列宁全集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5]列宁.列宁全集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苏维埃人民出版社政权
苏维埃运动在湖南
陕甘宁边区政权治理经验探究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古滇国政权的演进与消亡:一个必然的历史结局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川陕苏维埃铜币伪品现状分析
抉择
人民出版社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和土地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