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生态意蕴

2013-08-15万冬冬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自然界异化资本主义

万冬冬

(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马克思在劳动异化理论中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矛盾,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根源,只有变革和超越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扬弃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使全面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共产主义社会。

劳动概念体现了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马克思将劳动视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认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P207-208)。在马克思看来,人并不是因为他自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与自然界发生关系,而是通过劳动自觉地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建构起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并通过人本身的行为在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合理地调节和控制这种物质变换。

劳动本身作为一种自然力和社会力,实质上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劳动过程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和人类生活的永恒条件。在劳动没有异化的情况下,人与自然之间是正常的、合理的物质变换关系,这就意味着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与自然界保持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和状态。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劳动过程中,通过改造自然,生产出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劳动产品。作为一种活的自然存在的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以劳动为“中介”来作用于自然,通过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生产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来求得生存和发展。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施密特提出“劳动过程嵌入伟大的自然联系之中”[2](P91),一切自然存在都是社会劳动作用下的产物,人与自然以实践作为其进行物质变换的“中介”。当代著名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福斯特认为劳动具有重要的生态内涵,指出“正是劳动规定了人类所拥有的特殊的生态地位”[3](P229)。

有用劳动是一种产品本身所体现的其自身有用性的劳动,每种产品都包含一定的有用劳动,它是促进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劳动。“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1](P56)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一个生态过程,有用劳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生态劳动。

大自然作为一种人类劳动实践的范畴,是劳动借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指出的,“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4](P53)。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可以以生产劳动为“中介”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但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物质变换,决不意味着人类可以在生产劳动中随心所欲。“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式。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本身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1](P56)

马克思借助以劳动为“中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这一核心概念,从劳动异化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的生态环境问题展开批判,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出现了全面异化,异化劳动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中制造了一个 “无法弥补的裂缝”,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和严重的生态失衡。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是指“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4](P52)。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具体表现为:劳动者同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以及人同人相异化。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异化现象渗透到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异化劳动不仅包含人同人相异化,而且还包含人同自然相异化。

人与自然之间本来是内在统一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也是人的一部分即“人的无机的身体”,但是异化劳动却“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4](P58)。异化劳动下的人把自己视为大自然的“统治者”,认为人本身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使作为人的类本质的自然界成了被掠夺和征服的对象,这就必然会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人在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不仅使自然人化,而且使人自然化。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本身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过程。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自然之所以是人化的自然,其原因就在于人的劳动实践活动在起作用。人类在劳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创造性地作用于自然,使自然发生根本的质的变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通过劳动活动而形成的人化自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自然不断地被异化的过程,因为作为人与自然物质变换“中介”的生产劳动是一种异化了的劳动。这样,自然界就不再是人的自然界,而成了存在于人类之外的物的自然界,人与自然之间那种“本真”的关系被彻底异化了,人与自然处于对抗性矛盾之中。此时,不仅“人死了”,而且“自然也死了”。

人与自然的异化最直接地体现在资本主义农业中,“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1](P579-580)。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异化了的物质变换关系扰乱了人与土地之间正常的物质变换过程,使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缝”,不仅破坏了自然的生产力,而且还危害到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资本主义农业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生产的目的不再是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劳动成了资本家追逐无限利润的工具和手段。在交换价值的作用下,资本无限增殖的需要使生产和消费不断扩大。但是资本主义扩大的生产和消费不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真实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为了满足其无限增殖的需要,资本主义生产必然同时剥夺存在于人之外的自然和人自身的自然。资本贪婪的本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被无限放大了。资本主义生产更多地是关注减少生产成本以使生产的交换价值最大化,而较少关注与使用价值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这样,在资本增殖逻辑的支配下,资本主义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与自然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资本主义生产的任何发展,不仅要以剥夺存在于人之外的自然为条件,而且要以剥夺人自身的自然为条件。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人自身的自然和存在于人之外的自然的异化。从本质上来说,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异化是人的自我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是人与人关系异化的表现,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性危机。

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并不是他们在劳动过程中直接的社会关系的反映,而是由他们所生产的商品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反映。劳动者在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中都被异化了的资本主义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关系所控制。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是人与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的直接后果,劳动者成为其生产的劳动产品的“附庸”。

资本逻辑支配下的人类在自然面前成了方向迷失、自我缺失的“单向度的人”,盲目地生产和消费,把大自然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毫无顾忌地“征服自然”、“掠夺自然”、“控制自然”,全然不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影响,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断裂”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严重异化。

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下的人把劳动看作是控制自然的活动,盲目地追求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追逐的真正价值是交换价值,是交换价值的最大化,交换价值取代了自然资源的价值。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使资本主义把市场原则扩展至自然资源,忽视自然资源的价值,对保护自然资源毫不关心,造成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了克服和扬弃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关系,必须扬弃异化劳动,使自我异化的人和异化的自然“复归”其本真状态,达到存在与本质的同一。

要实现自然的真正“复归”,就必然要改变资本主义追逐交换价值最大化的指向,重视自然资源的价值,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使人与自然之间回到正常的物质变换过程中。

马克思指出,自然资源不仅有使用价值,而且有价值。“煤本身是劳动的产品,所以具有价值,必须用一个等价物来支付,需要一定的费用。”[5](P724)自然资源的价值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即商品经济社会才表现出来。自然资源作为一种自然财富,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为经济和社会系统提供服务的生态功能。

资本主义生产以“经济理性”为根本原则,资本追逐无限利润的动机驱使其不惜一切代价去降低每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决定劳动生产率的自然条件包括人本身的自然和人周围的自然即自然环境。马克思从经济上把外界自然条件分为两大类,即“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域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P586)。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必然大量占有和掠夺自然条件。

与其他价值的生产一样,剩余价值的生产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自然条件是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每种商品都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自然物质和劳动共同构成了商品使用价值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1](P56-57)。自然资源本身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有其“法的权利”和“固有价值”。只有充分重视自然资源价值,才能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扬弃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扬弃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资本逻辑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它只会使人与自然的异化加剧。为了合理地调节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马克思通过批判人与自然关系异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与它相对立的、没有异化的科学构想:共产主义。“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6](P185)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彻底扬弃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问题,变异化劳动为生态劳动,使人作为自然的存在和自然作为人的存在成为可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所阐发的生态意蕴,对我们更深入地审视生态危机的根源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德]A·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欧力同、吴仲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美]约翰·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刘仁胜、肖峰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自然界异化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自然界的一秒钟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例说“自然界的水”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